云南省弥勒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5月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弥勒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5月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8 12:2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弥勒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出于科学知识普及、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小说,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关;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首先是“叙事的宏大”。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有效地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
其次是“宏大的叙事”。精神提得再高远,如果叙事能力跟不上,那么这个宏大叙事依然是有问题的。很多科幻小说可以轻易地把时空范围延展到星际之间、千年之外,但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仍然比较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相对明显。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说,则是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比如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和《医院》系列等,但这些作品因为价值观念问题方面的原因,又比较难以展开宏大叙事。或许正由于此,刘慈欣的《三体》才始终会让人觉得难以超越。
(摘编自詹玲《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长期以来缺乏宏大感,就是因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没有真正得到延展。
B. 科幻小说于宏大方面得天独厚,王晋康就认为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
C.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其实就是所叙之“事”的宏大,是将科技理性与人文追求融为一体的精神高度。
D. 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依然是科幻小说的基本要求,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可以减少科幻小说的观念化痕迹。
2. 下文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思路清晰,第一段论述科幻小说具备广阔的时空维度,第二段论述科幻小说独具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
B. 文章在论述科幻小说独有的宏大优势的时候,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了中外成功的科幻作家都表达出科学之美。
C. 文章有理有据,特别是在前半部分,每分析一个角度都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观点,便于读者理解。
D. 文章从科幻小说“科幻”和“小说”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现状,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晋康的《亚当回归》等小说,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前沿科技对人类生活可能的影响,体现了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
B.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展现出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
C. 韩松的《地铁》等小说虽然叙事技巧到位,但最终未能展开宏大叙事,可见其叙事能力还是有不足之处。
D. 刘慈欣的《三体》,则克服了很多科幻小说叙事能力不足的缺陷,终于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关于“粽叶是什么垃圾”的话题引发市民关注。来自管理部门的解释显示,尽管粽叶符合上海湿垃圾的定义,但因为目前不适合作为湿垃圾进行处置,所以是干垃圾。
通过近期对路人的街访,记者发现,受访者对上海生活垃圾的分类规则和知识仍不够熟悉。尤其容易混淆的是干垃圾和湿垃圾,至少有一半受访者是以“字面意思”即含水量多少来判断一种垃圾是干的还是湿的。
“纵观国际先进经验,垃圾如何分类,基本取决于末端处置的工艺技术和能力,而非垃圾自身的特性是什么。”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坦言,生活垃圾分哪几种,主要看的是这样分类之后有没有出路。上海绿化市容部门的内部人士也表示,上海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遵循的原则基本相同,即严格跟着末端处置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不过该人士坦言,这套分类标准从名称上的确会产生歧义,但该标准已经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得到明确,且从上海世博会沿用至今,短期内调整比较困难,只能通过各种宣传引导措施,让市民了解湿垃圾和干垃圾的“别名”——易腐(堆肥)垃圾和其他(焚烧)垃圾,减少原本字面意思对正确分类投放的“干扰”。
“政府部门应当让公众了解垃圾去了哪里,才能对如何分类有深刻认识,而不是只看字面意思。”在芬兰赫尔辛基一家环保组织工作的奥措说,当地社区的垃圾桶至少有7种,但居民并不觉得麻烦,反而对这种分类方式十分认同,因为政府部门会清楚告诉他们这些垃圾为何要这样分类,以及分类后的明确去向。
在英国伦敦工作的凯恩则称赞当地商家在宣贯垃圾分类规则上的努力。比如不可回收物品,也就是上海的“干垃圾”,是较难辨识的垃圾类别,有些材料做的塑料瓶罐就不能回收利用,一些被污染的塑料瓶罐也不行,但它们和可以回收利用的塑料瓶罐放在一起时,很难区分。当地商品的包装上会给出明确标识,印上相应符号。
(摘编自陈玺撼《粽叶是干垃圾引发热议》)
材料二:
(数据来自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第四条 本市生活垃圾按照以下标准分类:
(一)可回收物,是指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金属、废织物等适宜回收、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废油漆及其容器等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
(三)湿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
(四)干垃圾,即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废弃物。
(摘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第三条 本市生活垃圾分为以下四类: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物品,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和织物等;
(二)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废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容器)、废油漆(容器)、废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等;
(三)厨余垃圾,是指家庭废弃的有机易腐生活垃圾,包括固体食物、蛋壳、瓜果皮核、茶渣等和果蔬、水产市场产生的有机易腐垃圾,包括废弃菜叶、水果、鱼虾等;
(四)其他垃圾,是指除前三项以外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弃卫生巾、一次性纸尿布、餐巾纸、烟蒂、清扫渣土、大棒骨、贝壳等。
(摘自《西安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4. 对下面列举的垃圾分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易拉罐、汽水瓶、旧报纸一般都能循环利用,应该扔进可回收垃圾箱
B. 温度计、节能灯管中含有有毒物质,危害人和环境,归于有害垃圾。
C. 餐后的剩饭、剩菜能降解、可堆肥,属于湿垃圾。但有些东西除外。
D. 瓜子皮、花生壳、餐巾纸、快餐盒,只能一烧了之,就是干垃圾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信今后随着处理工艺的改进和处理能力的提高,类似粽叶这样的目前难以恰当处理的垃圾终究会回归它的根本属性,公众也会降低识别难度。
B. 一直以来,城市垃圾的最终处理方式都是以填埋为主,但这种方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垃圾量,现在多地都在加大垃圾焚烧的处理力度。
C. 上海和西安的《管理条例》类别数量相同,分类标准相同,只是名称表述上不尽相同;相较而言,西安的《条例》更易于被广大市民接受。
D. 从芬兰和英国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两个国家的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和认同度都比较高。这说明,国外的某些经验是有借鉴意义的。
6. 为了更好地落实垃圾分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还有哪些可以具体完善的举措?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 小 菊
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湿湿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病。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儿,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心平气和,毫不在乎,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丝毫不抱希望。
B. 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C. 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写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D. 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一定会原谅丈夫,过上幸福生活。
8. 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同,辽东胡人也。其先祖曰世高,汉时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历魏至晋,避乱 辽东,遂家焉。登国初,太祖征兵于慕容垂,事在《窟咄传》。同频使称旨,遂见宠异,以为外朝大人,与和跋等出入禁中,迭典庶事。从征姚平于柴壁,姚兴悉众救平,太祖乃增筑重围以拒兴。同进计曰:“臣受 遣诣绛督租,见汾东有蒙坑,东西三百余里,径路不通。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此,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宜截汾曲为南北浮 桥,乘西岸筑围。西围既固,贼至无所施其智力矣。”从之。兴果视平屠灭而不能救。以谋功,赐爵北新侯,加安远将军。太宗即位,命同与南平公长孙嵩并理民讼。又诏与肥如侯贺护持节循察并定二州及诸山居杂胡、丁零,宣诏抚慰,问其疾苦,纠举守宰不法。同至并州,表曰:“窃见并州所部守宰,多不奉法。又刺史擅用御府针工古彤为晋阳令,交通财贿,共为奸利。请案律治罪。”太宗从之,于是郡国肃然。同东出井陉,至钜鹿,发众四户一人, 欲治大岭山,通天门关;又筑坞于宋子,以镇静郡县。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皆曰:“同擅兴事役,劳扰百姓,宜应穷治,以肃来犯。”太宗以同虽专命,而本在为公,意无不善,释之。世祖监国,临朝听政,以同为左辅。同长子屈,太宗时典太仓事,盗官粳米数石,欲以养亲。同大怒,奏求戮屈,自劾不能训子,请罪。太宗嘉而恕之,遂诏长给同粳米。其公清奉法,皆此类也。
(节选自《魏书·列传十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
B. 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
C. 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
D. 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
B. 赐爵,爵本是酒器,原指祭祀时赐助祭者以酒爵,后引申为赐予爵位。
C. 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苏武传》中“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中的“节”即为此意。
D. 监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驾崩后,新君未登基,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代理朝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同出使有功,深得太祖宠信。太祖即位之初,派安同出使向幕容垂寻求救兵,安同因为屡有功劳,被授任为外朝大人。
B. 安同出谋划策,颇有军事才能。出征柴壁时,安同结合自己督租的经历,向太祖提出合理的军事建议,使出征取得大捷。
C. 安同督察有方,纠举违法官吏。安同与长孙嵩巡察时,关心民生疾苦,及时反馈当地官吏的不法行为,郡国得到整肃。
D. 安同端严明惠,家法修整严苛。他儿子掌管太仓时为赡养双亲曾偷盗梗米,安同大怒并上奏弹劾自己,同时请求杀掉儿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刺史擅用御府针工古彤为晋阳令,交通财贿,共为奸利。请案律治罪。
(2)太宗嘉而恕之,遂诏长给同粳米。其公清奉法,皆此类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千里,山城高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 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 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15. 《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江陵后,战船顺流而下的盛大军容。
(2)《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二句,暗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不甘沉沦,对政治仕途仍有所期待,充满信心。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追忆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何等威猛的气势。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到伦敦的历史,不可不提1666年9月的伦敦大火。火灾肆虐4天,将古罗马时代就开始兴建的伦敦老城吞没殆尽,灾情规模史无前例。火灾的可怖景象,17世纪英国作家约翰·伊夫林和塞缪尔·佩皮斯都有过 记录。它造成的惨重损失,当时许多人深信,这是造物主对罪恶的伦敦实施的谴责和惩罚。然而,话又说回来,把这场大火灾放在以百年为计时单位的城市生命中加以 ,它又是除旧布新的一个重要契机。2016年是伦敦大火灾发生350周年,BBC网站、《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英美主流媒体 刊载纪念文章,论述这场超级火灾如何使伦敦从一个古老破落的中世纪城市脱胎成为现代都市,继而在18世纪成长为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学家研究1666年降临的这场灾难性事件,因为它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也是此前20多年英国政局动荡、内忧外患带来的后果。伦敦灾后重生,显示出英国人 的精神和讲究实效的行动,预示着国家局面向和平与安定转折。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详实 检验 不由自主 艰苦卓绝
B. 详实 检视 不约而同 坚韧不拔
C. 周详 检验 不由自主 坚韧不拔
D 周详 检视 不约而同 艰苦卓绝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伦敦火灾与16世纪至17世纪伦敦人口暴增、城区无序化发展直接相关
B. 16世纪至17世纪,伦敦人口暴增及城区无序化发展直接导致了伦敦火灾
C. 伦敦火灾与16世纪至17世纪伦敦人口暴增相关,也与城区无序化发展相关
D. 16世纪至17世纪,伦敦人口暴增,城区无序化发展,这些都与伦敦火灾直接相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造成的惨重损失,当时许多人深信,这是造物主对罪恶的伦敦发出的谴责和实施的惩罚。
B. 它造成的惨重损失,令当时许多人深信,这是造物主对罪恶的伦敦发出的谴责和实施的惩罚。
C. 它造成的惨重损失,当时许多人深信,这是造物主对罪恶的伦敦发出的谴责和惩罚。
D. 它造成惨重损失,令当时许多人深信,这是造物主对罪恶的伦敦实施的谴责和惩罚。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位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必须_______。所谓进得去,______,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 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奈何烧杀我宝玉!”______。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做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
21. 提取下面一段文字的关键信息,概括“区块链”的五个主要特性。
区块链不再依赖于中心化机构,实现了数据分布式记录、存储和更新。在由区块链技术支撑的交易模式中,买家卖家可以直接交易,无需通过任何第三方支付平台。区块链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数据对全网节点是公开透明的,任何参与节点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记录或者开发相关应用,这是区块链系统值得信任的基础。系统的信息一旦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后,就会得到永久存储,无法更改,除非能够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在区块链网络上,别人无法知道你的区块链资产有多少,以及和谁进行了转账,这种匿名性是不分程度的。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地交换数据,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法捷耶夫
②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闻一多
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
④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我国文化市场,形成了“日潮韩流”的现象。一些中学生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等。
⑤2017年,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10余位虚拟偶像(“画”出来的人物)。业内确定虚拟偶像洛天依已经盈利,她的魅力也得到了青少年的认可。
⑥父亲辛苦打工卖面条,12岁少年小赵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3万余元打赏主播。
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出于科学知识普及、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小说,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关;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首先是“叙事的宏大”。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有效地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
其次是“宏大的叙事”。精神提得再高远,如果叙事能力跟不上,那么这个宏大叙事依然是有问题的。很多科幻小说可以轻易地把时空范围延展到星际之间、千年之外,但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仍然比较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相对明显。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说,则是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比如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和《医院》系列等,但这些作品因为价值观念问题方面的原因,又比较难以展开宏大叙事。或许正由于此,刘慈欣的《三体》才始终会让人觉得难以超越。
(摘编自詹玲《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长期以来缺乏宏大感,就是因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没有真正得到延展。
B. 科幻小说于宏大方面得天独厚,王晋康就认为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
C.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其实就是所叙之“事”的宏大,是将科技理性与人文追求融为一体的精神高度。
D. 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依然是科幻小说的基本要求,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可以减少科幻小说的观念化痕迹。
2. 下文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思路清晰,第一段论述科幻小说具备广阔的时空维度,第二段论述科幻小说独具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
B. 文章在论述科幻小说独有的宏大优势的时候,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了中外成功的科幻作家都表达出科学之美。
C. 文章有理有据,特别是在前半部分,每分析一个角度都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观点,便于读者理解。
D. 文章从科幻小说“科幻”和“小说”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现状,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晋康的《亚当回归》等小说,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前沿科技对人类生活可能的影响,体现了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
B.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展现出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
C. 韩松的《地铁》等小说虽然叙事技巧到位,但最终未能展开宏大叙事,可见其叙事能力还是有不足之处。
D. 刘慈欣的《三体》,则克服了很多科幻小说叙事能力不足的缺陷,终于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
【答案】1. B 2. B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关于“粽叶是什么垃圾”的话题引发市民关注。来自管理部门的解释显示,尽管粽叶符合上海湿垃圾的定义,但因为目前不适合作为湿垃圾进行处置,所以是干垃圾。
通过近期对路人的街访,记者发现,受访者对上海生活垃圾的分类规则和知识仍不够熟悉。尤其容易混淆的是干垃圾和湿垃圾,至少有一半受访者是以“字面意思”即含水量多少来判断一种垃圾是干的还是湿的。
“纵观国际先进经验,垃圾如何分类,基本取决于末端处置的工艺技术和能力,而非垃圾自身的特性是什么。”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坦言,生活垃圾分哪几种,主要看的是这样分类之后有没有出路。上海绿化市容部门的内部人士也表示,上海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遵循的原则基本相同,即严格跟着末端处置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不过该人士坦言,这套分类标准从名称上的确会产生歧义,但该标准已经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得到明确,且从上海世博会沿用至今,短期内调整比较困难,只能通过各种宣传引导措施,让市民了解湿垃圾和干垃圾的“别名”——易腐(堆肥)垃圾和其他(焚烧)垃圾,减少原本字面意思对正确分类投放的“干扰”。
“政府部门应当让公众了解垃圾去了哪里,才能对如何分类有深刻认识,而不是只看字面意思。”在芬兰赫尔辛基一家环保组织工作的奥措说,当地社区的垃圾桶至少有7种,但居民并不觉得麻烦,反而对这种分类方式十分认同,因为政府部门会清楚告诉他们这些垃圾为何要这样分类,以及分类后的明确去向。
在英国伦敦工作的凯恩则称赞当地商家在宣贯垃圾分类规则上的努力。比如不可回收物品,也就是上海的“干垃圾”,是较难辨识的垃圾类别,有些材料做的塑料瓶罐就不能回收利用,一些被污染的塑料瓶罐也不行,但它们和可以回收利用的塑料瓶罐放在一起时,很难区分。当地商品的包装上会给出明确标识,印上相应符号。
(摘编自陈玺撼《粽叶是干垃圾引发热议》)
材料二:
(数据来自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第四条 本市生活垃圾按照以下标准分类:
(一)可回收物,是指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金属、废织物等适宜回收、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废油漆及其容器等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
(三)湿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
(四)干垃圾,即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废弃物。
(摘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第三条 本市生活垃圾分为以下四类: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物品,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和织物等;
(二)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废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容器)、废油漆(容器)、废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等;
(三)厨余垃圾,是指家庭废弃的有机易腐生活垃圾,包括固体食物、蛋壳、瓜果皮核、茶渣等和果蔬、水产市场产生的有机易腐垃圾,包括废弃菜叶、水果、鱼虾等;
(四)其他垃圾,是指除前三项以外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弃卫生巾、一次性纸尿布、餐巾纸、烟蒂、清扫渣土、大棒骨、贝壳等。
(摘自《西安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4. 对下面列举的垃圾分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易拉罐、汽水瓶、旧报纸一般都能循环利用,应该扔进可回收垃圾箱
B. 温度计、节能灯管中含有有毒物质,危害人和环境,归于有害垃圾。
C. 餐后的剩饭、剩菜能降解、可堆肥,属于湿垃圾。但有些东西除外。
D. 瓜子皮、花生壳、餐巾纸、快餐盒,只能一烧了之,就是干垃圾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信今后随着处理工艺的改进和处理能力的提高,类似粽叶这样的目前难以恰当处理的垃圾终究会回归它的根本属性,公众也会降低识别难度。
B. 一直以来,城市垃圾的最终处理方式都是以填埋为主,但这种方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垃圾量,现在多地都在加大垃圾焚烧的处理力度。
C. 上海和西安的《管理条例》类别数量相同,分类标准相同,只是名称表述上不尽相同;相较而言,西安的《条例》更易于被广大市民接受。
D. 从芬兰和英国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两个国家的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和认同度都比较高。这说明,国外的某些经验是有借鉴意义的。
6. 为了更好地落实垃圾分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还有哪些可以具体完善的举措?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
【答案】4. D 5. D
6. ①制定法规要严谨。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条例时尽量做到用词用语语准确统一,减少因表述不当造成的公众理解上的误区。
②宣传引导到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进行广泛深入的宣贯,要让公众切实了解垃圾分类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增强公众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深度理解。
③全社会积极参与配合。生产企业、商家也应该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体现在产品的生产、包装、销售中,明晰分类标识,从源头上减轻公众的负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 小 菊
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湿湿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病。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儿,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心平气和,毫不在乎,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丝毫不抱希望。
B. 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C. 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写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D. 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一定会原谅丈夫,过上幸福生活。
8. 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善良孝顺。在丈夫有外遇长期不归家的情况下,马小菊仍然毫无怨言、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表现了善良和孝顺的本性。②坚强隐忍。面对丈夫的出轨和众人的闲言碎语,马小菊外表平静,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但她隐忍不发,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表现出坚强隐忍的一面。
9. ①设置背景,渲染氛围。“下雨”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环境,通过反复描写“下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②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面对向午的出轨,马小菊内心极其痛苦,密集的雨滴看似打在她的身上,其实是在敲打着她的心。作者借下雨来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发展。“下雨”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密切关联,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④深化小说主题。自然界的“雨”与马小菊婚姻中的“雨”互相交织,隐喻主人公的生活进入“雨季”,进一步表现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同,辽东胡人也。其先祖曰世高,汉时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历魏至晋,避乱 辽东,遂家焉。登国初,太祖征兵于慕容垂,事在《窟咄传》。同频使称旨,遂见宠异,以为外朝大人,与和跋等出入禁中,迭典庶事。从征姚平于柴壁,姚兴悉众救平,太祖乃增筑重围以拒兴。同进计曰:“臣受 遣诣绛督租,见汾东有蒙坑,东西三百余里,径路不通。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此,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宜截汾曲为南北浮 桥,乘西岸筑围。西围既固,贼至无所施其智力矣。”从之。兴果视平屠灭而不能救。以谋功,赐爵北新侯,加安远将军。太宗即位,命同与南平公长孙嵩并理民讼。又诏与肥如侯贺护持节循察并定二州及诸山居杂胡、丁零,宣诏抚慰,问其疾苦,纠举守宰不法。同至并州,表曰:“窃见并州所部守宰,多不奉法。又刺史擅用御府针工古彤为晋阳令,交通财贿,共为奸利。请案律治罪。”太宗从之,于是郡国肃然。同东出井陉,至钜鹿,发众四户一人, 欲治大岭山,通天门关;又筑坞于宋子,以镇静郡县。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皆曰:“同擅兴事役,劳扰百姓,宜应穷治,以肃来犯。”太宗以同虽专命,而本在为公,意无不善,释之。世祖监国,临朝听政,以同为左辅。同长子屈,太宗时典太仓事,盗官粳米数石,欲以养亲。同大怒,奏求戮屈,自劾不能训子,请罪。太宗嘉而恕之,遂诏长给同粳米。其公清奉法,皆此类也。
(节选自《魏书·列传十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
B. 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
C. 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
D. 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
B. 赐爵,爵本是酒器,原指祭祀时赐助祭者以酒爵,后引申为赐予爵位。
C. 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苏武传》中“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中的“节”即为此意。
D. 监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驾崩后,新君未登基,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代理朝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同出使有功,深得太祖宠信。太祖即位之初,派安同出使向幕容垂寻求救兵,安同因为屡有功劳,被授任为外朝大人。
B. 安同出谋划策,颇有军事才能。出征柴壁时,安同结合自己督租的经历,向太祖提出合理的军事建议,使出征取得大捷。
C. 安同督察有方,纠举违法官吏。安同与长孙嵩巡察时,关心民生疾苦,及时反馈当地官吏的不法行为,郡国得到整肃。
D. 安同端严明惠,家法修整严苛。他儿子掌管太仓时为赡养双亲曾偷盗梗米,安同大怒并上奏弹劾自己,同时请求杀掉儿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刺史擅用御府针工古彤为晋阳令,交通财贿,共为奸利。请案律治罪。
(2)太宗嘉而恕之,遂诏长给同粳米。其公清奉法,皆此类也。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还有刺史擅自使用御府的针工古彤担任晋阳令,在钱财方面相互勾结,共同谋取非法利益。请求依法治他们的罪。
(2)太宗对他的行为很赞赏,因而宽恕了他,于是命令长期供给安同粳米。他公正清廉奉公守法的情况都像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千里,山城高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 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 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15. 《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泊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登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今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江陵后,战船顺流而下的盛大军容。
(2)《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二句,暗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不甘沉沦,对政治仕途仍有所期待,充满信心。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追忆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何等威猛的气势。
【答案】 (1). 舳舻千里 (2). 旌旗蔽空 (3). 闲来垂钓碧溪上 (4). 忽复乘舟梦日边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到伦敦的历史,不可不提1666年9月的伦敦大火。火灾肆虐4天,将古罗马时代就开始兴建的伦敦老城吞没殆尽,灾情规模史无前例。火灾的可怖景象,17世纪英国作家约翰·伊夫林和塞缪尔·佩皮斯都有过 记录。它造成的惨重损失,当时许多人深信,这是造物主对罪恶的伦敦实施的谴责和惩罚。然而,话又说回来,把这场大火灾放在以百年为计时单位的城市生命中加以 ,它又是除旧布新的一个重要契机。2016年是伦敦大火灾发生350周年,BBC网站、《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英美主流媒体 刊载纪念文章,论述这场超级火灾如何使伦敦从一个古老破落的中世纪城市脱胎成为现代都市,继而在18世纪成长为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学家研究1666年降临的这场灾难性事件,因为它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也是此前20多年英国政局动荡、内忧外患带来的后果。伦敦灾后重生,显示出英国人 的精神和讲究实效的行动,预示着国家局面向和平与安定转折。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详实 检验 不由自主 艰苦卓绝
B. 详实 检视 不约而同 坚韧不拔
C. 周详 检验 不由自主 坚韧不拔
D 周详 检视 不约而同 艰苦卓绝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伦敦火灾与16世纪至17世纪伦敦人口暴增、城区无序化发展直接相关
B. 16世纪至17世纪,伦敦人口暴增及城区无序化发展直接导致了伦敦火灾
C. 伦敦火灾与16世纪至17世纪伦敦人口暴增相关,也与城区无序化发展相关
D. 16世纪至17世纪,伦敦人口暴增,城区无序化发展,这些都与伦敦火灾直接相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造成的惨重损失,当时许多人深信,这是造物主对罪恶的伦敦发出的谴责和实施的惩罚。
B. 它造成的惨重损失,令当时许多人深信,这是造物主对罪恶的伦敦发出的谴责和实施的惩罚。
C. 它造成的惨重损失,当时许多人深信,这是造物主对罪恶的伦敦发出的谴责和惩罚。
D. 它造成惨重损失,令当时许多人深信,这是造物主对罪恶的伦敦实施的谴责和惩罚。
【答案】17. B 18. A 19. 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位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必须_______。所谓进得去,______,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 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奈何烧杀我宝玉!”______。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做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
【答案】 (1). (1)进得去,出得来。 (2). (2)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 (3). (3)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
21. 提取下面一段文字的关键信息,概括“区块链”的五个主要特性。
区块链不再依赖于中心化机构,实现了数据分布式记录、存储和更新。在由区块链技术支撑的交易模式中,买家卖家可以直接交易,无需通过任何第三方支付平台。区块链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数据对全网节点是公开透明的,任何参与节点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记录或者开发相关应用,这是区块链系统值得信任的基础。系统的信息一旦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后,就会得到永久存储,无法更改,除非能够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在区块链网络上,别人无法知道你的区块链资产有多少,以及和谁进行了转账,这种匿名性是不分程度的。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地交换数据,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
【答案】去中心化、开放性(公开透明)、无法更改(不可篡改)、匿名性、自由安全(自治性)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法捷耶夫
②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闻一多
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
④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我国文化市场,形成了“日潮韩流”的现象。一些中学生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等。
⑤2017年,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10余位虚拟偶像(“画”出来的人物)。业内确定虚拟偶像洛天依已经盈利,她的魅力也得到了青少年的认可。
⑥父亲辛苦打工卖面条,12岁少年小赵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3万余元打赏主播。
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站在偶像的肩膀上
——偶像崇拜反方辩论陈词
主持人、对方辩友:
你们好!
法捷耶夫曾说:“青年的思想越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越会发出强烈的光辉。”由此,我方的观点是: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什么是偶像?我们所定义的偶像,是在某方面可以给人带来鼓舞与激励,能够让人于内心生发出向往与倾慕的一类人。他们在各个时代熠熠生辉,无论是心怀天下的文人志士,或是创新开拓的科学家们,还有或坚定或深刻的艺术、文学大师,他们的精神内核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进、突破,甚至攀上更陡峻的高峰。
对方辩友可能会说,你所说的这些偶像当然值得人们崇拜,但是到了“娱乐至死”的当下,人们的偶像早已狭义为舞台上那些唱跳嬉笑的艺人们了,对他们的崇拜有何利可言?
但我想说:首先,我们承认随着媒体普及与信息爆炸,一些明星们更多地为人们所认识、追捧,或者奉为偶像,表面的喧嚣似乎甚至掩盖了人类群星的璀璨;然而,我们不能低估任何一个时代中思想的力量,它们总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并转化为前进动力;其次,就算是一些艺人们也有他们的可取之处,喜欢他们的人借以表达自己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欣赏,这不也是一定程度的进益吗?另外,我们还能发现,大部分的“明星”们一直传递着积极的价值观与正能量,如国家公祭日之时微博满屏的“守望和平”的呼吁,若能把人们对于他们的关注指引向真实的思考、触动,这种影响力带来的难道不是利大于弊吗?
然后,我们可以说说崇拜。之前已提到,能对值得被称为“偶像”的一类人的一方面精神特质产生崇敬与向往,并要求自身不断地向之努力,我认为这是崇拜的最理想方式。也由此,我们对待偶像的态度是完全可以扬长避短的。人无完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偶像样样完美,这就需要我们实行“理智崇拜”,即不丧失辨别能力、独立思考的选择与评估,这既是心智已一定成熟的青年们本应具备的能力,也是从偶像身上汲取力量的唯一途径。
至于那骇人听闻的一系列看似以“偶像崇拜”而饱受诟病的事例,一定程度上警醒着我们谨防借“偶像”之名而大行消费主义的市场陷阱,同时告诫我们这些盲目与过度崇拜的弊端。正如我们所知,盲目地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尽合适的,又何况这样不分优劣、不计后果的“崇拜”呢?因此,我们对这些不理智的选择感到惋惜,但不能一叶障目地不顾绝大多数偶像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这一事实
最后,如闻一多先生所言,“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而面对偶像,只要我们保持理智地选取、学习,就能向着他们的高度不断进取,在自己的世界中策马奔驰;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向更广阔的天空伸展!
最后请允许我再重述一遍观点: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