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灯 光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理解“憧憬、千钧一发、点燃”等词语。
2.抓住文中三个“多好啊”,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的英雄壮举体会先烈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美好品质。
3.体会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灯光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抓住三个“多好啊”,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体会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摘抄卡;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灯光”,导入课题。
(出示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孩子在灯光下认真读书、战斗中的灯光的图片)灯光,为黑夜增添色彩,为人们带来光明。灯光,不仅驱散了黑暗而且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读一段关于“灯光”的故事。(板书课题:灯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简单概括一下。本文的结尾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2.教师小结:这篇文章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三大部分:第1~2自然段:第一部分,写了天安门广场前的灯光让“我”想起郝副营长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第3~11自然段:第二部分,具体来写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即郝副营长的故事。第12自然段:第三部分,照应开头写“我”对战友的怀念。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是首尾照应关系。
三、抓“多好啊”,谈感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多好啊”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2.小组汇报,围绕“多好啊”品读句子。(出示)
第一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现实)
第二处:“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回忆)
第三处:“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回忆)
3.品读第一处描写“多好啊”的句子,出示学习提示:
(1)这句话是谁说的?(2)他说这句话在赞美什么?(3)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
4.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品悟句子。
5.运用学习第一处“多好啊”的方法学习第二处“多好啊”,引导学生读出“羡慕”之情。
6.看郝副营长看书的插图,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聚精会神)引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郝副营长爱学习的精神。
7.学习第三处“多好啊”,引导学生读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拓展:郝副营长还憧憬什么?(出示人民贫困的生活、背井离乡的情景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幸福,并由此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再次朗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8.全班交流汇报。
9.小结: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对书中所描绘的虚拟的幸福生活表现出由衷的羡慕与向往之情。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第一个“多好啊”是果,第二个、第三个“多好啊”是因。因为郝副长看到了孩子能够在灯下学习,并为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在那样亮的电灯下学习的憧憬而奋斗,才有了今天天安门广场上璀璨的灯光,使人感到光明、温暖。
四、品读往事部分,体会内在联系。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并作上批注。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4)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5)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6)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7)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1)为什么看到这千万盏灯,使人心头感到光明而又温暖?(预设:“千万盏灯”——这么多的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使人心头感到光明而又温暖。)
(2)“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预设: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他们的子女会在舒适的、有电灯的环境下读书学习。)
(3)“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一星火光”指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预设:指郝副营长点燃的一簇微弱的火光,正是这火光使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但郝副营长却因为暴露了自己而被敌人发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此处的火光,旨在歌颂郝副营长舍身为部队的前进引路的伟大壮举。)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忘记牺牲的先烈们。)
4.小组进一步讨论交流:它们与课文题目有什么联系?
5.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想起了郝副营长看的那幅孩子在电灯下学习的插图,想起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想起了他为实现让孩子们在灯光下学习的愿望,用燃书的“火光”给部队指明前进的方向。在结尾又回到现实中给人温暖的灯光下,此时的灯光更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全文用“灯光”作为线索贯串全文,组织内容,抒发情感。而郝副营长用书燃起的火光,虽不是真正的灯光,却是为部队照亮前进方向的“灯光”,而他本人也正像胜利途中的一点灯光,燃尽自己,照亮他人。所以以“灯光”为题最能体现本文的中心,突出人物的形象。
6.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7.小结:郝副营长为了心目中美好而神圣的憧憬,不惜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却没有来得及看到他一直憧憬的灯光,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可是他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表现了他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五、总结全文。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看到“灯光”,说到“多好啊”,就会想起今天的“灯光”中有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相信现在每个人都会对灯光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感受,就让我们把这份深深的感动化作无穷的动力,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革命先烈们,回报我们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相关资料、视频,进一步理解革命先烈们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在本文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不足之处:对于本文出现的三个“多好啊”,教师虽进行了分析,但学生不能领悟得更透彻。
教学建议:给学生自学、自悟的机会,加强不同形式的朗读,就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文的自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