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故宫博物院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故宫这一世界遗产的规模、布局等建筑特点。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及作用,感受材料一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激发对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欣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
1.体会材料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2.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
教学难点
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学会从纷杂的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摘抄卡;收集到的有关故宫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故宫相关图片)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明清两代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宫,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你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特别是那里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让我们不禁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故宫博物院游览一下。(板书课题:故宫博物院)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宏大 精美 布局 边缘 湛蓝 矫健 肃穆 玲珑 奇巧 龙凤呈祥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惟妙惟肖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宏大:巨大;宏伟。
矫健:强壮有力。
玲珑奇巧:精巧细致,新奇巧妙。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明显不一样。
井然有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
4.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明确阅读任务。(预设:本文篇幅较长,阅读材料较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应该已对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了解,请学生说一说,再结合课前导语提供的阅读任务,分组学习。)
(1)小组交流,填写任务表。
(2)结合各小组汇报的任务表,教师小结并出示四则材料。
材料一:介绍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材料二:介绍太和门被毁和重修的过程。
材料三:网站资料,故宫的简介以及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方案。
材料四:网站资料,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5.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你应该重点阅读哪几则材料?
(1)小组交流,指名答,教师小结: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2)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方位词,理清游览线路,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
(3)课件出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小组结合本组画的线路图,派代表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4)阅读材料三,明确参观时按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5)教师:就全文来讲,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由南向北。要理清这一点,关键是要抓住文中的一些方位词。
画出有关的方位词,观察材料四的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理清游览路线。
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走……,沿着……穿过……就到了……”“走进……”“进了……就来到……”“从……出……就到了……”
方位词语:“北边”“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6)教师点拨,学生总结: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6.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重点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
(1)根据课文和图片分组介绍一两处景物。(外观、内景、位置、用途等)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要求语言优美,介绍准确,有自己的创意。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阅读相关材料。
2.教师:材料一篇幅最长,内容最多,信息量最大,不管是完成哪个阅读任务,材料一都是阅读的重点。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并指导。
(1)快速阅读材料一,思考: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①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②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到北、由外到内)。
③说明方法:A.列数字:紫禁城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B.打比方:走进午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C.作比较: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3)仔细阅读材料一第5~10自然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4.作者抓住了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证明。
(1)规模宏大:
①紫禁城城墙十米多高。
②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③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④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上的白色栏杆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2)建筑精美:
①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②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③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④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
(3)布局统一:
①紫禁城(东西南北)有四座城门。
②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③三大殿建筑都处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④紫禁城前后两大建筑群“基本一样”。
5.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1)同桌交流,指名答。
(2)教师小结:三大殿是故宫的中心,而太和殿是中心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另外,太和殿是最显故宫气派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地方,所以介绍最详细。
6.你知道该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太和殿吗?
(1)小组交流,指名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可以从台基——外观、内部——位置和功用的顺序介绍,也可以是其他顺序。
7.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感悟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1)小组交流,讨论,发言。
(2)教师小结:第1、2自然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第3~15自然段)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第4自然段),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第5~8自然段)、中和殿(第9自然段)、保和殿(第10自然段)。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别是乾清宫(第12自然段)、交泰殿和坤宁宫(第13自然段),接着概括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第14自然段)和御花园(第15自然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进行总括,再次突出故宫建筑群布局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8.自主学习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
(1)快速默读三则材料,完成练习。
(2)课件出示。
材料二:①太和门突然起火后,并没有立即修复,而是荒芜了( )年。
②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距离清朝此次决定重建相隔( )年。
③康熙( )年,太和殿落成。
材料三:④1961年,故宫被定为( )。
⑤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名录。
⑥平平打算周末去参观故宫,他应该从( )进入故宫;参观结束后,他应该从( )或( )离开故宫。
材料四:根据材料一中的说明顺序,在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上画一画,说一说你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课文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利用合理的说明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故宫博物院。一般而言,凡是介绍建筑或建筑群的说明文,大抵都按照空间顺序,即参观游览的方位变化,进行详细的说明。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明确故宫博物院的特征、说明顺序。
2.尝试向家人有序地介绍故宫博物院。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文本,教师适时梳理,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一步加深对故宫博物院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不足之处:课文篇幅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归纳知识点时,比较浮躁。
教学建议:给课文的每个材料作批注、分类归纳,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更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