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写“莹、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结合关键语句了解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宇航员的感叹,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摘抄本;收集地球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爱的——地球。(板书:地球)
2.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结合预习,指名回答)
3.大家的知识很丰富,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
4.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是“只有”“一个”还是“地球”?弄清楚这个题目的关键词,你就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了。(指名回答)
5.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个题目的关键词就是“一个”,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地球。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呢?为什么不能拥有可以让人居住的第二个地球呢?既然地球只有一个,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解答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把词语读准确,语句读通顺。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字词(出示):晶莹 包裹 篮球 和蔼 资源 慷慨 贡献 滥用 基地 目睹
指名读,齐读。
(2)重点理解:晶莹、和蔼、慷慨、枯竭、目睹等(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3)结合重点语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教师评议,总结:人类所能探索的范围很小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很有限,如果人类随意毁坏,就会给生存带来严重威胁,人类也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后有其他去处。所以人类必须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3.当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之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课件出示)板书:可爱 易碎
三、细读悟理,感受可爱。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 ”画出表现地球“可爱”的语句。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地球的可爱?(第1自然段)
(1)指名读,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应课件,品读重点句子。
(2)遥望地球是那样美丽壮观,让我们走近地球,看看它又是怎样的。(出示地球风光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母亲。(指名说)
(3)是啊,用作者的话说,地球是可爱的。请女同学来朗读写地球外形的句子,大家边听边想象。(女生读)在女同学优美的朗读声中,地球向我们展现了它可爱、美丽的一面。
3.作者为什么将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1)同桌交流,指名答。
(2)教师小结:地球是人类乃至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是地球赋予万物以生命,是地球养育了万物生灵。作者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在说明文中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不但突出了地球的美丽、可爱,更多的是对地球的赞美。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读这句话。
4.你还从哪些语句体会出地球的可爱?品读句子,感悟。出示句子: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段话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比较)
(1)小组交流,指名答。
(2)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地球小而可爱,点明了它的特点。
5.继续交流,你觉得地球的可爱还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1)默读课文,想一想,除了外观上的美丽,文中还有没有描写地球可爱的地方?
(2)指名读,结合学生回答,师生评议,相机出示句子: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那么,这一句表明地球的可爱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它的无私和慷慨。)
(3)同桌交流:无私和慷慨在这句话里该怎样理解?(地球有多少资源,它就愿意向我们人类提供多少资源,这就叫无私,这就叫慷慨。)
(4)除了矿产资源,地球还向我们提供了哪些自然资源?指名答。
教师: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这些资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中,只有母亲才会那么无私,那么慷慨,因此地球是人类的母亲。而我们人类只有有了这些资源才能生存繁衍下去。所以地球也是生命的摇篮。因此地球除了外观上的美丽,它的无私与慷慨的品格也一样可爱。
6.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话想对地球母亲表达吗?
同桌自由谈一谈,再指名回答。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工整地抄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导入。
1.自由朗读,回答问题: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地球的可爱?
2.教师小结: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它慷慨、无私地为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我们,可是它又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再来看一张图片(出示1988年《时代周刊》封面——濒危的地球)从这张图片上你又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对,人类对地球的伤害和破坏。那么人类对地球造成了哪些伤害呢?
二、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1.出示交流提示:(第3、4自然段)(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地球太容易破碎”?用“ ”画出来。(2)文中哪些句子证实了人类除了地球将别无去处?(3)抓住“甚至、本来”等词,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
2.小组交流,发言。教师巡视,与个别小组、学生交流。
3.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本来”说明水、土地、生物资源等本是可再生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它们是可以长期为人类作贡献的。但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生态灾难,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那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吗?
4.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到底能不能移居呢?为什么?
5.小组仔细阅读课文第6、7自然段,交流讨论。
6.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人类所能探索的范围很小很小,在探索到的范围之内没有第二个星球适合人类居住。而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很有限,如果人类随意毁坏,就会给生存带来严重威胁,人类也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后有其他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7.指名读第8自然段,思考:地球如此美丽可爱,无私慷慨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然而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地球容易“破碎”?
(1)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人类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3)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生态灾难。
(4)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这段话。(课件出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5)这一系列生态灾难是怎么造成的?请同学们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谈一谈。
(6)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播放一段生态灾难纪录片。
(7)同学们,看着日见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在的母亲,伤痕累累的母亲,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痛心、愤怒、可怕、心情沉重)能说得具体一点儿吗?为什么?
(8)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一下这段话,注意体会括号里的关联词语。看看它们好在哪儿。
(9)学生读,学生评,谈好处,教师随机小结:之所以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说地球“太容易破碎”,是因为地球很容易因各种原因受到伤害,如资源枯竭的危机。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地球。
8.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那么,我们人类又该怎么做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这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有4句话,前两句讲的是地球只有一个,假如它被破坏了,或者不合理利用它的资源,我们将无法生存;后两句讲的是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3)这4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前两句是讲原因,后两句是讲结果,是因果关系。)
(4)这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内容,揭示课文中心。)
三、德育渗透,总结全文。
1.思考:本文的关键句是什么?围绕关键句都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体现作者观点的?
2.教师小结:本文的关键句是“只有一个地球”,围绕只有一个地球,既写了它的美丽壮观,又写了它的容易破碎,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的观点:我们必须精心地保护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课件出示:因为只有一个地球)(课件出示: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要精心保护地球)(课件出示: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善待地球,珍爱生命,这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三次,一次比一次强烈。)
3.说一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又应该怎样做?
4.总结: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而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四、布置作业。
1.办一期宣传环保的手抄报。
2.设计一条“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广告语。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报、交流,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观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查找、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理解课文第2自然段时,由于知识面较窄,不能做到联系生活来理解。
教学建议: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如课前收集关于地球和环境保护的各种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及保护地球的方法等。这些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