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好的故事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这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感受梦境的美好,能结合文字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这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摘抄本;搜集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你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答。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在学新课之前,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你认识的鲁迅?(学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梦寄托了他怎样的情感。
2.写作背景。
(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派代表发言。
(2)教师小结:《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劳苦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而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和鲁迅先生享受美好的梦境、美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鲁迅先生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本课的结构。
第1~3自然段:在昏沉的夜,看到一个好的故事。第4~11自然段:好的故事在蒙胧中逐渐清晰地展开。第12自然段:照应开头,表达人生执着的追求。
4.再读课文,整体感悟: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很美好)作者用了哪三个词语来形容它?(美丽、幽雅、有趣)
5.概括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鲁迅描写梦境的文章,梦里“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如诗如幻一般。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当前社会的怅惘,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憧憬。)
三、精读品悟,理解课文。
1.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他写了哪些美好的景象?请大家自主朗读课文,并用“ ”画出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好景象。
2.小组交流探讨:这些景象让你在头脑里形成了什么样的画面?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
3.指名答。教师小结:作者笔下的景物是美丽、优雅、有趣的,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充满了对故乡美丽风景的怀念与向往,和对这景物所象征的美好世界的憧憬。
4.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5.教师小结: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内心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作者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乌桕、新禾、野花等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的景象,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的浮影、锦带、狗、白云、村女等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
6.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很多美好的意象,这些美好故事的结局如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节课我们继续分享。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工整地抄写生字词。
2.把描写美好景象的句子仔细读读,再体会,然后作上批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体悟课文。
1.复习检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作者梦境中美好的景象?指名答,师生评议。
2.自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3.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与向往;第二部分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表现了作者更加强烈的情感和对理想的坚定。
二、精讲点拨,感悟梦境。
1.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语句,感悟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与情感。(师生交流探究)
出示句子:(1)第4自然段。(好的故事如同它的篇名,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句话无疑表达出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地成为本文的文眼。)
(2)两岸边的乌桕……一同荡漾。(在鲁迅先生描绘的景物中,乌桕与新禾、村女与和尚、茅屋与伽蓝等都是对立的矛盾体,映射了作者矛盾纠结的内心,在失望与希望中来回纠结,反抗绝望。)
(3)第6自然段。(“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产生着一种层次性的变化——先是于昏沉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都在表达“我”的感情在美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和清晰。)
(4)第8自然段。(鲁迅先生用暖色的笔触来描写他的想象世界和回忆中清晰的故事,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坚持的人生追求,随着故事的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在渐进的过程中已达到一个高峰,进入一个超我的境界。)
2.深入探究: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形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轮回,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3.小组交流,师生评议。
4.教师总结: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的灰暗背景中,然后渐渐明亮起来,然后写到“蒙胧”“闪烁的日光”“清楚起来”“分明”“皱蹙”“凌乱”“影子撕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沉的夜”里的凝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轮回。
5.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你是如何理解的?
(1)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为转折句,重点落在“但”字上。夜虽然依旧昏沉,但作者“总记得”这美好,可见作者对此念念不忘,依旧怀抱希望,怀抱对“好的故事”的期待。总之,即使再昏暗,还有微弱的灯光;纵使再虚幻,也是美好的故事。
6.总结:这篇文章是鲁迅作品中少有的表现美好的文章。文中描写了很多美好的意象,但是最后鲁迅先生心中的梦醒了,他想要记录下这美好的梦境,奈何眼前已没有了“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表现了作者的失望与怅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写法探究,总结全文。
1.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这个梦有什么含义?全班自由交流。
2.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乌桕、新禾、野花等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的景象,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的浮影、锦带、狗、白云、村女等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文中描写了很多美好的意象,但是最后鲁迅先生心中的梦醒了,他想要记录下这美好的梦境,奈何眼前已没有了“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表现了作者的失望与怅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思考:作者是怎样构思这篇文章的?小组讨论交流,指名答。(现实——梦境——现实)
4.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5.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同桌交流。
6.教师总结: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着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能借助资料及对课文的讲解,理清课文的结构,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进一步突出中心,学习效果在小组交流中会体现出来。
不足之处:由于生活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作者产生这样的梦境的原因理解不到位,对课文中所涉及的一些词语、作者采用的描写方式及表达的情感,学生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教学建议:多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