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诗歌的内容。
2.通过朗读、理解课题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好处。
3.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摘抄本;搜集作者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鲁迅先生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有怀念,有激励,更有深深的思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2.简介作家及写作背景。
(1)学生汇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2)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
3.释题:学生自读课文并联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初读诗歌,理清脉络。
1.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1)这首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2)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师生评议,小结: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别之处有:内容上的对比,第2节和第5节、第3节和第6节、第4节和第7节;“有的人”反复出现。
(3)指名回答第二个问题,师生评议,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对比品读,体验情感。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第2、3、4小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小节对比的是人民对两种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这一部分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2.小组边读边交流,再指名答。
3.小结:(1)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①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②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百世”;③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2)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①“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③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作者把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的不同态度作对比,你认为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汇报出几种态度:对前一种人的态度:批判,鄙视;对鲁迅一样的人的态度: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充分激发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5.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桌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读第2~4节,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6.小结过渡: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7.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这一部分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3)小组讨论交流后明确:是从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的。
(4)思考:这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指名答,师生评议,小结: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①“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②“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③“他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①“永远记住他”;②“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③“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5)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一节诗又该如何理解?
(6)小组讨论后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的春风吹满地,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会是一片青绿。
(7)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注意突出重点字词。
四、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首诗不是在赞颂鲁迅先生一个人,是赞颂像鲁迅先生一样的千千万万个热爱人民群众 ,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像这样的人有很多,像为人民的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中国共产党,像为中国的光明前途呐喊助威的爱国文人等。)
4.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5.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搜集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对待人民的态度以及人民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效果比较好。
不足之处: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对整首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体现得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范读。
教学建议:对比朗读不能孤立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