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牛郎织女(二)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 预习课文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2.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板书课题)
二、感知结尾
1.学生读一读课前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3.学生独立学习课文。
三、师生交流
1.牛郎和织女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来?
(1)师生讨论,指导朗读。
(2)教师板书:男耕女织,日子美满。
2.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1)衰老的牛又说话了,它说了什么?
(2)老牛说话时的神态怎样?
3.小组讨论后板书:老牛诀别,忍痛剥皮。
4.指导朗读老牛说的话。
5.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后有什么反应?自读第3~5自然段,画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动作的句子。
6.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齐读,指导朗读。
教师: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教师板书:王母娘娘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
(1)曾经那么幸福的生活、那么美满的日子却遭遇到王母娘娘无情的破坏,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如果不出现王母娘娘的破坏,故事情节会怎样?(平淡无奇)写王母娘娘的破坏有什么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突显出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坚贞不屈。)
(2)王母娘娘的破坏反映了故事中的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是——王母娘娘和牛郎织女,他们分别代表两个对立面:一方面是天庭的规矩,仙女不能私自下凡,许配凡人;一方面是织女和牛郎一定要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故事情节迂回曲折,这就是民间故事的叙事特点。
(3)王母娘娘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在前文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些地方暗示了王母娘娘会把织女抓走?这些情节的提前出现都为下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如果没有这些伏笔,情节的发展会显得太突然了。所以说,伏笔是一种巧妙而高明的写作方法。今后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到前后文的联系。
7.再次速读第3~5自然段,画出描写织女与牛郎的句子,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
8.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他们鹊桥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板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9.教师依板书梳理课文: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10.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教师讲解: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描述了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
11.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啊!假如他们能够互诉衷肠,听到对方的声音,你觉得他们最想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教师:纵使天河波涛汹涌,纵然每年只能相聚一次,纵然千言万语来不及倾诉,他们却始终相信:(课件出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天地,感动了万物,看,喜鹊来了。
12.出示插图,其实故事讲到隔河相望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又增加一个鹊桥相会的情节?这样写满足了人们的愿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向往。
四、复述课文
1.小组内依板书练习复述。
2.结合上一篇课文,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图配上什么文字。
3.全班交流。
4.书写感受。
教师: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课文内容情节、思想感情,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方面来抒发你们的感情。也可以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请把你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1.制作绘本故事《牛郎织女》。
2.把完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的巧妙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时,给学生在班里展示练习的机会不够,只能在课下进行。
教学建议: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细致分析和对问题的合作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