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 古诗三首教案 2课时(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 古诗三首教案 2课时(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8 16:0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古诗三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了解三首诗的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示儿)
2.谁了解陆游?简单地说一说。(指名介绍)
教师:陆游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在临终那夜交代儿子的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去了解陆游临终的遗嘱。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课文。
3.教师结合朗读指导生字:“祭”“乃”。
师板书:祭乃 (提醒两个字的写法,“祭”的上部是“”,不是“”;“乃”的笔顺是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指名把这两个生字放回诗句中再读一读。
4.教师:大家知道“家祭”和“乃翁”是什么意思吗?
“家祭”就是祭祀家中的先人。“乃翁”就是你们的父亲。“乃翁”在诗中其实指的就是——(学生:陆游自己。)
5.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首古诗。(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老师来提两个问题:诗人陆游在临终之前最遗憾的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不见九州同)
他交代儿子在家祭时一定要告诉他的消息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王师北定中原)
3.了解历史背景。
教师:让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倒退到八百多年前,看看当时诗人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谁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适时补充:公元1126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军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金人把北宋的两个皇帝——太上皇宋徽宗和当朝皇帝宋钦宗掳去,北宋亡国。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但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领土。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直到陆游85岁去世时,南宋也没有恢复对中原的统治。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4.教师范读全诗。问: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悲凉、忧伤、期望……)
5.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第一句。
①诗人本来知道什么?人死后哪些东西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诗读好呢?谁来试一试?(指导学生把“空”字读好)
②教师范读。(读出陆游临终前豁达的生死观)
③教师引读:人死之后,一切财产都已成空——人死之后,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人死之后,一切牵挂都一了百了——(学生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
①诗人面对死亡从容淡定,但他心中却有一件事始终放心不下,那是什么?
②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陆游此时此刻的心情吗?用诗中的词形容就是——悲。(板书:悲)
③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就占领了中原地区,他和家人只能过着逃亡的生活。在少年时代,他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抗金志向。可是直到他85岁去世,也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他的心怎能不悲伤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悲伤读出来吗?
(3)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①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盼)你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无忘)
②陆游念念不忘统一中原,他对自己的儿子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担心大儿子会忘记统一中原的事,他又对自己的小儿子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千叮咛万嘱咐时,他会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只剩最后一点力气,但还是费尽力气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离他的儿子而去,我们再次吟诵这首绝笔诗时: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可是陆游还能听到吗?(不能)听不到还要听,盼不到还要盼,这都源于他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④教师补充介绍陆游生平:陆游从小就受到家中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课件出示陆游坎坷经历)但他的一生,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未变,请看——
(课件出示,并引读)
早年他在《夜读兵书》中写道: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中年他在《枕上》中写道: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到了晚年80多岁时,他又在《老马行》中写道: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教师:诗人80多岁仍然盼望着跨上战马,上阵杀敌!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爱国至死不渝)
四、总结全诗
1.同学们,《示儿》让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后半生,聆听了他后半生的心声。但,我还是要告诉你们一个残忍的事实:陆游一生的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统一中原的梦,在他去世后的第69年,彻底破碎了。
2.齐声朗读《示儿》。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示儿》。
2.背诵积累陆游的其他爱国诗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示儿》。
2.说一说《示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首爱国诗。(板书课题)
二、悟情诵读,激发情感
(一)学习《题临安邸》。
1.了解背景。
(1)教师:《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下的,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军占领的中原失地。(课件出示地图)早在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北宋的都城汴州。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他们痛失亲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2)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2.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课文。
(3)教师结合朗读指导生字:“熏”“杭”的读音和结构。
(4)齐读古诗《题临安邸》。
3.走进诗文,理解品悟。
(1)出示《题临安邸》,指名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
(2)同学们,听了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由读诗。
(3)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不一样,我们平时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
(5)读一读“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①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歌女们为他们唱歌、舞女们为他们跳舞的画面。)
教师: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课件出示)
②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教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那他们把杭州当成了哪里?(汴州)
教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到此,暂且落脚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这些人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教师:也就是说这些人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4.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的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2)教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他们建楼为了什么?(为自己享乐)
教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①你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我们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②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出示全诗课件)
(二)学习《己亥杂诗》。
1.解诗题,知背景。
谈话: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100多年的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教师板书:己亥杂诗(教师讲述:“亥”的字形)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清政府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2.读诗句,解诗意。
(1)自由读诗,要求。
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
(教师指导“恃”“拘”的字音和结构;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①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真的是指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朝气蓬勃的局面”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②万马齐喑究可哀: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让人觉得悲哀。
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重抖擞”指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用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科举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3.读诗句,悟诗情。
(1)教学第一、二句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一提到“万马”,你想到了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的景象!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c.这里龚自珍说的真是大清朝的马吗?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万马齐喑”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着亲眷、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图片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传遍世界。“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e.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心情。(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心中,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心情的一个字:“哀”。
②齐读第一句诗。正因为哀、恨,所以诗人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③诗人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④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指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⑤诗人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迅疾的变革的到来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句诗)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让这场变革来得更猛烈些吧!
(小结第一、二句诗)
(2)教学第三、四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①“劝”的愿望是那样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悲。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就要亡国了啊!大家读读这两句诗。诗人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出示图片,说、读)
②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齐读!
③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④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出示全诗课件)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写成一篇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改写。
2.课下大家还可以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地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和第45首)
板书设计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课文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
不足之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关注不够,没有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
教学建议: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重要的积累过程,学生通过在课外诵读中不断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古典文化修养,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