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例文:鲸 风向袋的制作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确说明文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 
3.学习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学习通过分条的方式介绍制作事物的过程。 
4.运用所学的方法学习写说明文。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点及说明事物的常用方法,还要注意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说明文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事物,学习通过分条的方式介绍制作事物的过程。 
2.学习写说明文。 
教学准备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鲸的资料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鲸的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你们对鲸还有哪些了解呢?请和同桌谈一谈。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会有什么更深的了解。 
二、学习《鲸》 
(一)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有拼音的借助拼音读准确,没有拼音的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做上标记。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理解词语。 
2.再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画一画相关的语句。 
3.请学生汇报课文都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家集体补充,理清课文章脉络。 
给课文划分段落。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鲸非常大。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 
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鲸的种类。 
第四段:(第4~7自然段):写鲸的生活习性。 
4.再请学生结合着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二)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1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相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2.教师:课文是介绍鲸的,为什么先介绍象?(这是在作比较) 
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一找哪里还使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引出:“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指名读读上面的两句话,体会一下鲸的大。 
3.找到课文中描写鲸的重量和长度的语句读一读。体会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1)比较句子,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鲸是一种庞大的动物。”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 
(将具体数字改成“庞大”等模糊概念,让学生与原文比较,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介绍鲸的特点。) 
(2)试着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一种事物。 
4.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从句中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师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让读者很清楚,所以,我们向别人介绍事物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5.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预设学生汇报:我们鲸的祖先在很远的古代,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6.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7.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2)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 
(3)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朗读体会,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8.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 
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  ”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  ”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9.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的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象一下鲸睡觉时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10.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11.学习写法:课文中多次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请你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表达特点。 
1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使被说明的对象特点更突出,让人了解得更清楚。 
三、学习《风向袋的制作》 
(一)谈话引入,整体感知。 
1.教师:说明事物还有很多种方式,现在我们就学习另一种。(板书课题:风向袋的制作) 
2.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73页,边读边想,课文介绍制作方向袋是分几个步骤进行的?画出相关语句。 
3.请学生汇报课文制作风向袋的步骤。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己读课文《风向袋的制作》,边读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1)作者是怎样介绍风向袋的制作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课文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 
交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制作过程写得很清楚。 
(2)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有条理地写出了制作风向袋的步骤。 
5.如何运用风向袋测量风向呢? 
(课件出示教材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齐读。 
(2)明确测量风向的方法。 
6.总结全文。 
教师: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风向袋的制作过程,作者采用分条的方法进行介绍。这样条理更加分明,能让读者很清楚地了解风向袋的制作过程。在介绍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四、课文整合 
1.教师:我们读了两篇课文,也明白了每篇课文的侧重点。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1)这两篇课文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从这两篇说明文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3.指名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出示课件讲解: 
《鲸》侧重于介绍事物的特点,让人了解这种动物;《风向袋的制作》侧重于介绍事物的制作过程。通过这两篇说明文的学习,我们要明白,对不同的说明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说明。 
五、学以致用 
1.教师:我们学习了这两篇课文,了解了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仿照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小动物。 
2.学生当堂完成练习。 
3.小组内交流展示。 
4.教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习作,看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突出了动物的什么特点。 
5.指名展示。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1.介绍一种事物,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2.制作一个万花筒,并把制作的过程介绍给大家。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节奏较快,有个别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发言较少。今后要在学生参与度上多训练。 
教学建议: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激励性语言,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学情采取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激励,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