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题
林教头林冲,原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风雪故事发生的天气环境。
山神庙故事发生的地点。
文 体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情节
人物
环境
主题
1.能分析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及作用。
2.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5.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小说考点
章回体小说是分章回叙述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清代章回体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的高峰。
“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
知人论世
施耐庵 (1296~1371)
元末明初文学家。原名耳,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祖籍福建泉州市。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代,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施耐庵曾在钱塘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弃官回乡,后参加了张士诚起义抗元的军事活动。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大为失望,辞帐离去。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
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为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亦精诗曲,流传甚少。
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传》。
——金圣叹
天下六才子书
《离骚》《庄子》《史记》
《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
冯梦龙“四大奇书”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曹雪芹《红楼梦》
最智:
最义 :
最奇 :
最情 :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故事性强,情节张弛有度,语言简练生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宋史》
《大宋宣和遗事》
民间杂剧、话本等
《忠义水浒传》
北宋末年,
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
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开始在群众中流传。人们把自己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寄托在“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英雄形象中……
正 音
赍发 投奔 玷辱 酒馔
尴尬 髭须 提防 仓廒
朔风 毡笠 庇祐 草帚儿
掇 央浼 肐察 搠倒 ?
jī
áo?
?zhuàn
gāngà?
?zī
?měi?
shuò
dī
bèn
diàn
bì
zhān
zhǒu
duō
gē
shuò
试找出关键情节
情 节
第六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七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八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九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东岳庙
白虎堂
野猪林
忍
沧州遇旧交
密谋害林冲
买刀寻仇人
交接草料场
沽酒风雪中
愤怒杀仇敌
火烧草料场
雪夜上梁山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草料场
狠
人 物
沧州遇旧(序幕)
林冲与李小二的故事回忆体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
林冲帮助李小二摆脱官司并送银钱支持他开始新的生活,助人有始有终却不求回报,是一个仗义忠直的人。
林冲被高俅陷害,仍称仇人为“高太尉”,并对李小二“坦言”自己是“罪囚”,体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
对诬陷自己的人不气愤、痛恨,还恭敬地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他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辱求安、不思反抗 。
买刀寻敌(开端)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陆谦富安密谋陷害自己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①大惊——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害自己
②气愤——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
③复仇——上街买刀,带在身上,团团寻了一日
火爆刚烈、富有反抗精神
④松懈——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就“心下慢了”
反抗不坚决、委曲求全、得过且过
林冲对看守草料场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草场交接(发展)
①心有疑虑——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②听从安排——辞别小二,暂消疑虑。
③打算安稳过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④祈求庇佑——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
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抱有幻想
林冲离开草料场前的这段细节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性格?
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将火炭盖了——希望平安,不再出意外。
拿了钥匙,带了钥匙——深信自己还会回来
反拽上锁了——呵护现有一切
谨小慎微、唯恐出事
林冲买酒回来,发现草厅被雪压倒了,一段细节描写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雪夜复仇(高潮和结局)
!写林冲的责任心。站在大雪迷漫之中不知今晚安身何处,他首先想到的是草料场的安全:搬开、探、摸。认定安全了,然后才想“怎生安排”自己:卷、挑、锁。
!!写林冲的软弱。没有怨恨,没有激愤,将就着过。
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么一个细节?
!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了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继续写林冲谨小慎微的性格。一个临时栖身地,他都有一种恭敬、一种小心。
在山神庙杀敌的情形描写中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完成对林冲形象的塑造的?
掇、挺、拽、喝、搠、提、丢、踏、骂、扯、剜
三喝一骂
英勇果敢
愤而抗争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林冲离开山神庙前的这段细节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性格转变?
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带上白布衫、搭膊、毡笠子:准备出行。
丢了被、葫芦:安寝与享受,与世界的和谐相处。
提了枪:冲突与决杀,与世界为仇的东西。
英勇果敢、愤而抗争
沧州遇旧
忍
买刀寻敌
怒
接管草场
安
反
雪夜寻仇
忍辱求安
安于现状
奋起反抗
嫉恶如仇
急躁刚烈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
忍(林教头)
狠(豹子头)
我们从林冲的反抗中看到的……
!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黑暗、腐败。林冲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广大的劳动群众更是痛苦不堪,这就说明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
!!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进行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表明了封建社会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
环 境
课文中关于大风雪的描写有哪些?
……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那雪正下得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又被朔风吹撼,动摇得很。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觉得身上寒冷。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
……早有五分湿了。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风 雪正紧
隔 门 偷 听
途 中 见 庙
压 倒 草 厅
投 宿 庙 中
大 石 倚 门
身 寒 沽 酒
有什么作用?
!渲染气氛。大雪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
渲染了苍茫、雄浑、悲凉的气氛。
!!烘托人物。烘托出林冲孤独,悲壮,勇敢的英雄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文中数次写到“火”,有何作用?
!有利于渲染气氛、映衬人物。草料场漫天大火,也燃起了林冲胸中熊熊怒火,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林冲出门沽酒时 “盖炭火”和沽酒回来“探火种”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林冲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
!!!推进情节发展。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被林冲的轻轻一盖盖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
小 结与回顾
沧州遇旧交
密谋害林冲
买刀寻仇人
交接草料场
沽酒风雪中
愤怒杀仇敌
火烧草料场
雪夜上梁山
引子(1)
开端(2-5)
发展(6-9)
高潮(10-12)
明线:林冲刺配沧州后的遭遇、忍受与反抗
暗线:高俅调戏妻子、陷害刺配以及派遣陆谦密谋杀害
线索
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林冲的性格表现为由安于现状、委曲求全到丢掉幻想、毅然杀死仇敌,走上反抗道路的变化过程。有力地表现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和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