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散步2课时课件(共22+19张PPT)+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6.散步2课时课件(共22+19张PPT)+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9 08:59:33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你是否还记得一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上街,那个时刻我们可曾感受到温馨与惬意呢……今天,我们就随莫怀戚一道去散步,去重温亲情,去领略人世间最美的画面。
导入
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感情基调及深层意蕴,并能与《秋天的怀念》进行比较阅读。
阅读目标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和积累拓展五
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3
掌握对称句和回环句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而探究其内涵。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学习目标
1
2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拟题。
写作目标
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选材立意方法。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3
学会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中之重,对接中考
品格素养
培养尊老爱幼的品格,学会谦让,和谐地处理与家人的关系。
莫怀戚(qī)(1951—2014),重庆人,作家,曾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注意,只此一种发音!发第一声。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选自1985
年8
月2
日《中国青年报》。写此文之前,作者一家确实有散步的真实经历,但作者当时并没有立刻写下来。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孝”这一看似陈旧的优良传统,产生了写作的念头,故创作此文。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知识链接
在重庆举办的一次作文大赛上,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
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
(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散文的分类
散文可以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等。
《散步》是一篇叙事散文。叙事散文就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思想。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等,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物的审美意义。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1.
信服(
):相信并佩服。
2.
分歧(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3.
取决(
):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4.
一霎(
):一会儿;短时间。
5.
两全(
):顾全两个方面。注意声调!
6.
粼粼(
):形容水、石等明净。
7.
各得其所(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xìn

fēn


jué

shà
liǎng
quán
lín
lín



suǒ
注意声调
·
·

)铺床

)当铺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铺:词性定音法。
作动词时,读“
pū”;
作名词时,读“pù”。

)劳累

)积累

)累赘
lèi
lěi

léi

)散步

)散漫
sàn
sǎn


)熬心

)熬夜
āo
áo

读zhuì,意思是多余的;无用的。
·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按义记形,“水波粼粼”的“粼”的右边像水的波纹!
拆(
)拆散
折(
)折服
chāi
zhé
歧(
)分歧
岐(
)岐山


粼(
)水波粼粼
鳞(
)鱼鳞
lín
lín
·






两个词都有相信别人的意思。

“信服”侧重于相信别人同时带有佩服。
“信任”侧重于因相信别人而敢于托付。

1.
张老师的解释让人信服。
2.
她工作一向认真负责,大家都信任她。
近义词辨析
必考字词梳理

各得其所
两全其美

两个词都有事情处理得令人满意的意思。

“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

1.
协议达成,两个球员都各得其所。
2.
这件事有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必考字词梳理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读出了中年人的责任?
线索
内容理解
景物描写
从全文看,作者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主题
预习思考问题
本文在叙事中穿插景物
描写有什么作用?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尊老爱幼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朗读时,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能更加容易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展开想象,在情景中朗读:如,模仿儿子的语气朗读“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②互换角色,在对比中朗读:和你的同桌分工朗读,你们分别扮演儿子和母亲,然后交换,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②—⑧):写散步的过程。
母亲同意散步
欣赏田野美景
共同解决分歧
散步的过程
尊老爱幼
“我们”一家
田野散步
总说
开门见山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课文通过记叙一家四口春日散步的情景,从祖孙三代人之间温馨的亲情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同时包含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课一法
本文借助一家人散步这件小事,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大主题。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它往往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的社会内容。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时应注意:①选熟悉或常见的小事或小物件。②可以借小事或小物件喻人喻理,也可以借小事或小物件抒发情怀。③借小物件喻人喻理或抒发情怀时,要对所选之物进行细致描写,写出这个小物件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品质。
一法
一课一法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例
爸爸和伯父为车夫包扎伤口这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突出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品质。
一课一法
一练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选取生活中家人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亲情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板书设计
初春,
一家四口
散步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
母亲疼爱孙子,走小路
解决
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
儿子要走小路(共19张PPT)
6


第二课时
课文细读品味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课文细读品味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课文细读品味
3.“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段对初春田野进行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欢乐的心情。
课文细读品味
4.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祖孙发生分歧,“我”若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若处理不好,全家不愉快,破坏家庭和谐,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课文细读品味
5.
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我”是怎样解决的?
这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处于核心地位的“我”选择走大路——“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考虑到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还很长,即使这一次委屈了他,还有长久的日子可以补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的细节描写,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
课文细读品味
6.“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这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来分析。
“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图,这分明是春天和生命的召唤,写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也衬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
课文细读品味
7.怎样理解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所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我”背上的母亲,代表着过去,妻子背上的孩子代表着未来,这重大的责任中年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这个带有象征意味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重点]
结合课文说说文中的“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母亲、妻子、儿子:春日散步
——母亲:走大路,平顺
;儿子:走小路,有意思
——母亲、儿子、妻子都听“我”的
——“我”
决定走大路(孝顺)
——母亲又说走小路(照顾孙子)
课文全篇探究
答题需注意:先要把人物的性格特点用几个简练的词概括出来,然后结合每个词语,联系课文中的事例。
课文全篇探究
亲情
“我”:
孝顺、善良
“我”的母亲:
善解人意、照顾孙子
“我”的妻子:
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
聪明、乖巧、活泼
2.[难点]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1)情趣盎然。“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含义丰富。“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课文全篇探究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两句话含义深刻,突出了“
尊老爱幼”
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
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意在言外。“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心理。
课文全篇探究
3.[难点]
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简单平凡的小事,作者却把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省。请具体说说本文在行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写法。
波折一: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这是一波。在“我”的“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的劝说下,“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母慈儿孝。
课文全篇探究
波折二:在散步中“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于“我”了,“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课文全篇探究
波折三:当“我”做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却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又起一波,“还是走小路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可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祖母对孙儿的呵护。这样,在一波三折中,作者把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写得摇曳生姿。
课文全篇探究
1.精心选材,以小见大。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虽然只选取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中年人肩负重任的大主题。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深厚感情。如,写在散步中,“我”的母亲和儿子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而母亲又选择走小路的细节,就具体真切地表现了一个幸福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情。
归纳总结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好冒犯位高者
,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位高者,却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儒家经典
《论语》首篇
孝亲故事——
哭竹生笋
古时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孟母突然病了,胃口特别不好。孟宗很着急地问:“娘,您想吃点儿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林,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原来,孟宗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上天为了嘉奖他的孝心,所以满足了他的愿望。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二十四孝故事”
之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