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体积 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体积 沪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08 14:1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体    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体积的意义,积累体积的经验。
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体积的意义。
【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在不计算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橡皮泥、烧杯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师: 老师知道大家都特别喜爱动物,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了两个,让我们瞧瞧它们是谁?
1、 媒体演示:小老鼠和大象见面时的场景
师:听了它们的对话,你有哪些收获?
生:(1)大象的身体真大,所占的空间也大
(2)老鼠的身体真小,所占的空间也小
(3)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揭示课题
师:收获可真不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本领——体积(板书课题)
3、体积概念的出示
师:那什么叫物体的体积呢?请同学们大声地告诉自己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生读,师板书)
4、生列举身边物体的体积
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体积的直接比较
媒体出示:
1、两根木棍一样长,体积一样大吗?
生:(1)讨论交流。
(2)得出结论:虽然两根木棍一样长,但是红色的木棍比较粗,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
2、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体积也一样大吗?
生:(1)讨论交流。
(2)通过课件演示,对两本书封面进行比较,长度和宽度都相等,但是厚度不同,所以得出结论是,虽然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但是乙书比较厚,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
小结: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所以它们的体积也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它的体积就大,物体所占的空间小,它的体积就小。
练一练:
课本P 28中的练一练第1题:下面两幅图中,哪一个体积大?哪一个体积小?
感知体积的守恒性
做一做:讨论橡皮泥的形状变了,体积变了吗?
2、看一看:把小烧杯里的水倒入大烧杯中,水的体积变了吗?
3、想一想:当一个西瓜被切成四块,它的体积变了吗?为什么?
4、小结
  当物体的形状、高度、份数…发生变化,只要它所占的空间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它的体积不变。
5、尝试列举
师:你能举几个身边的物体形状等发生变化而体积不变的小例子吗?
练一练
课本P27第4题:做一做、想一想,自己回答
练习巩固
 1、下面各组图中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小
   (1)柚子和苹果
   (2)冬瓜和胡萝卜
   (3)篮球和乒乓球
2、课本P 28第2、3、4题
3、小探究:小胖吃苹果,苹果的体积有没有变化?
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教学说明:
“体积”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的意义,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守恒性的经验。参与体积意义的探究过程,理解并运用体积的守恒性,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是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学难点是理解在不计算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橡皮泥、大小烧杯。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和“诱思探究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法”和“观察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在感知不计损耗情况下,体积守恒性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从操作→观察→想象这几个环节来总结这一性质,特别是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实操作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情境引入,自主探究,练习巩固,总结评价这样几个环节来完成的。新课伊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提问,导入新课。在探究体积守恒性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仔细观察,然后动脑想像,最后交流总结,一步步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性质理解得更加深刻,并能够加以运用。最后根据所学进行实际应用,这些内容基本都由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