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导入新课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旧毡帽”
米行粜米
镇上购物
船头议论
旧毡帽朋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打算去粜米的
旧毡帽朋友等到的是什么结果呢 找出相应语句,分析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和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怀着美满的希望,因为今年多收了三五斗,谁都以为可以透气了!
希望的肥皂泡完全破灭.
希望—愤激—哀求—失望—贱卖
讨论:
如果不将米卖出去,农民还有别的出路吗
从粜米的部分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特点
路路断绝, 别无选择.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国民政府税卡林立,农民已无路可走.
旧毡帽粜米前原先有很多计划,这些计划反映了他们什么愿望
离开米行,农民是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上街购物的 写街上的热闹对表现农民的遭遇有怎样的作用
都是生活必需品,他们的要求是不高的.
失意和痛苦.
热闹的场面更加增加了悲剧色彩.
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农民的思想态度和认识在粜米的时候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失望—愤激—反抗
已经意识到自己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人物对话中袒露了广大农民心中仇恨的火种,生动的描写了他们逐渐萌发的反抗意识.
小说写了三个场面,已经是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个段落
“同样的故事” “在各处市镇上上演着” “真是平常又平常的”
形象的指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
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
板书设计
第8课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