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
张岱,明末清初人。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己却一生未做官。明亡后,他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消极避世入山隐居,著书以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成书于清朝,然张岱依然在自己的书中沿用明朝年号(如:崇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作者简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侧面描写,从听觉的
角度写出天气的寒冷
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装备
作者选择大雪后的晚上去欣赏雪景说明了什么?
想到了
谁的诗?
痴迷山水美景的闲情雅致、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
还有哪个词也体现了作者这种情怀?
独
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孤独寂寞的心情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怎样写景的
全景:上下一白
特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广袤)
(渺小)
写景特点
这种写作手法叫作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 勾勒出事物形象
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宛如
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画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记叙湖心亭的奇遇
此地此景遇到同游的人,心情怎样?说明什么?
两人:大喜、拉
作者:强饮三大白
激动喜悦
侧面突出了西湖雪景迷人
表达了偶逢知己的喜悦
体现了冒寒看雪的雅兴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的话是对作者的评价,哪个词最能体现?
痴迷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痴”
“痴”和前文哪句话相呼应?
独往湖心亭看雪
超凡脱俗的性格
1.文中从侧面突出雪大天寒的句子是哪句?
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2.本文在描写雪景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色?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法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湖中人鸟声俱绝。听觉。
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激动和喜悦的思想感情。
4.文章写的是赏雪,记叙湖心亭与两人饮
酒的事,多余吗?为什么?
5.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
“舟中人两三粒”,而文末舟子又出现了,这是
不是矛盾?
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舟子是受雇而来的,他们也无心
赏雪,是不可为伍的,所以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
这反映出了作者文人雅士的孤傲。
不多余。
因为它从侧面突出了西湖雪景迷人,体现了冒寒看雪
的雅兴,表达了偶逢知己的喜悦。
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及装备
写景:悠远脱俗的白描山水写意画
叙事:湖心亭奇遇
议论抒情:“痴”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逸致,还有对故国往事怀恋的淡淡愁绪。
张岱轶事
张岱从小在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家庭中长大,耳濡目染,聪敏异常,尤其善于属对。张岱 6 岁时,一次舅舅陶虎溪指壁上画说:“画里鲜桃摘不下。”他随即答道:“笔中花朵梦将来。”他对得十分工稳,舅舅高兴地说,这孩子是江淹在世。又有一次一位客人看缸中荷叶长得很大,出对说“荷叶如盘难贮水”。张岱即对道:“榴花似火不生烟。”在座的人无不惊叹,纷纷说这个孩子聪颖绝顶。 8 岁时,祖父携他去游西湖,路遇眉公先生(陈继儒)正跨一角鹿而来,眉公说:“听说你的孙儿善于属对,今天我要当面考考他。”随手指着纸屏上的一幅画《李白骑鲸图》,说:“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即应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听了,赞叹不已,摸着张岱的头顶说:“怎么这么灵敏啊!是我的小字号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