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本课主要讲述“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个问题。本文是一篇自读文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能力目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味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死、父母的观念。
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
三、说教法
问题教学法和分析探究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通过提问—启发—讨论—总结的步骤学习课文。
课文篇幅较长,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
四、说学法:
(一)预习思考法;课文篇幅较长
(二)分析探究法;本课主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对于高中生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五、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自读课文二课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5分钟)、整体感知(15分钟)、具体探讨(20分钟),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继续“复习(5分钟),具体探讨(20分钟)、巩固与拓展(15分钟)”四个教学环节。5分钟灵活时间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5分钟)
以历史上勇于面对人生苦难的名人为例,导入课文。例如司马迁、贝多芬。
(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必将经历的。有些人面对命运中的挫折望而却步,使成功从手中流逝;有些人却能够勇敢面对,昂首前行。这些人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们所尊敬,例如: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他历经磨难,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二)整体感知(15分钟)
1、介于已经预习,已经要求对全文进行圈点批注,分段。此时让学生5分钟快速阅读全文,唤起对于课文的记忆。思考文章结构,并概括要点,找出贯穿全文的思路。
批注要点:(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红线,认为用得好用框。(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加问号(4)用双竖线和单坚线划分层次(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各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
2、解决学生在预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即字词。
荒芜(wú)?宿(sù)命??窸窣(xīsū)?坍圮(tānpǐ)?亘(gēn)古?
捋(luō)须?蝉蜕(tuì)?烫(yù)帖??尴尬(gāngà)??瘫(tān)痪?滑稽(jī)?福祉(zhǐ)?罪孽(niè)?迄今(qì)?撅(juē)
(xiǔ)整宿没睡??(bō)剥蚀??(jué)角色??
宿??(sù)宿命?????????剥??角
(xiù)星宿??(bāo)剥花生??(jiǎo)角??
渺(miǎo):渺茫?????????????炫(xuàn):炫耀
缈(miǎo):缥缈??????????????眩(xuàn):眩晕
杪(miǎo):岁杪??????????????弦(xián):琴弦
赡(shàn):赡养??????????????淀(diàn):沉淀
檐(yán):屋檐??????????????绽(zhàn):绽放
澹(dàn):澹泊??????????????锭(dìng):钢锭
3、点学生起来讲述课文分段及理由,明确课文结构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具体探讨
这一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感悟生命;第二板块:母爱无言。采取提问—启发—讨论—总结模式
1、第一板块:感悟生命(约20分钟)
(1)、作者为什么要总是到地坛去呢?(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2、“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3、“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者到那里去是为了逃避,像个遇到伤害的鸵鸟一样想把自己藏起来。
(2)“地坛”部分重在写景,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与“我”的处境有什么相通之处?
地坛“荒芜冷落”具体景象: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雕栏坍圮。但无法掩盖的是它的生气与活力。老柏沧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正是这些吸引了我,使我走进了地坛。置身与其中作者看到了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蜂儿稳停,蚂蚁疾行,瓢虫升空,露水滚动、聚集,摔开万道金光。满园草木竟相生长,片刻不息。印证了“荒芜并不衰败”。我终于明白了: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至于如何活的问题也将会在地坛的万千景象中找到答案六个譬如:落日灿烂,鱼燕高歌,脚印猜想,古柏永站,气味想起,播散味道。让人明白人生要靠自己去闻去品才能明了。
第一处景物描写。(四百多年――看到自己的身影。)
(从“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等词中,我们可以猜想出地坛的辉煌灿烂,但这些词前面的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则表明此时的地坛已丧失了人工的雕琢和外在的浮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史是一个历经风雨苍桑后的荒芜古园。)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地坛????????????????????我
……一座废弃的????????????两条腿残废后的最
古园,……园子荒芜?????????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
很少被人记起。????????????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第二处景物描写。(蜂儿――片刻不息)
先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同学们仔细揣摩细腻的景物描写。(朗读后鼓掌)
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作者从景物中感悟到的是什么呢?
(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很卑微、渺小,并处在荒芜地上,但它们却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不悲观,不失望,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
史铁生面对这些微小的生命个体,他也明白了自己应如园中的小昆虫和一草一木那样,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
坛?????????????????????????我
古老荒芜????????????????????落魄绝望
并不衰败????????????????????发现生命的美丽
虽处逆境不应颓废(P11)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幅画面。(六个譬如)
谁能概括一下这处景物特点及它给作者的启示呢?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生命的永恒
苍黑的古柏??????????生活的信心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3)、这些景物给了作者什么启示?“为什么生”的答案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P13)
史铁生正确地理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然后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如何来“活”这一问题了。作者承认每个人终归是要死去的,但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悲伤,竟然把“死”说成“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显示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小结: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第二课时
2、第二板块:母爱无言
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