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下面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国王效忠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D.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2.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3.入侵英格兰后,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这反映了( )
A.建立起比英国强大的法国王权
B.诺曼征服延缓了英国封建化进程
C.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
D.清除了统治机构和法律上的英王旧制
4.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 )
A.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B.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
C.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5.随着西欧各地众多城市的兴起,一些城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其自治的手段不包括( )
A.武装暴动
B.与资产阶级谈判
C.以金钱赎买
D.与封建主谈判
6.1547年,17岁的伊凡四世亲政,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加冕典礼,自称“沙皇”。此为俄国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自称沙皇,旨在( )
A.标榜和宣扬自己对上帝的虔诚
B.彰显俄罗斯成为亚欧非大帝国的荣耀
C.宣示莫斯科公国为基辅罗斯所取代
D.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
7.《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8.13世纪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章程中规定:任何人在织造布匹时不得在真正的羊毛中夹杂羔羊毛,倘使这样做,每匹须付10个“苏”的罚款,一半归于国王,一半归于会长与陪审员,以酬他们的勤劳。材料表明( )
A.城市手工业者生产受到绝对限制
B.城市管理中王权高于教权
C.行会代表国王进行城市基层管理
D.行会规范手工业者的生产
9.图格拉王朝时期,全国共有23个省。各省的税收首先用于地方的军政开支,余额上缴德里。除直接隶属于中央的省份外,边远地区分布着印度教王公统治的众多土邦。由此可见,当时的德里( )
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随苏丹力量强弱而变化
B.土邦拒不承认苏丹的宗主权和拒绝缴纳贡税
C.以印度教为国教且重要职位由印度教王公担任
D.土邦脱离中央管理处于完全独立的状态
10.镰仓幕府建立后,设有负责幕府领域内行政与财务的政所、统辖与源氏结成主从关系的御家人(武士)的待所和审理御家人诉讼的问注所。将军任命御家人到全国各地任地方行政单位“国”的守护和各庄园的地头。这表明( )
A.开启了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权的时代
B.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C.镰仓幕府时期御家人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
D.在贵族时代地位高的武士退出历史舞台
11.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在对外征服的过程中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政教合一的苏丹制度统治全国
B.发明了
“0到9”的数字计数法
C.《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D.创立了自给自足的庄园与农奴经济体制
12.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下列选项没有体现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13.就经济繁荣状况而言,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和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繁荣时期,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阿拉伯帝国都城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B.首都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唯一城市
C.奥斯曼帝国首都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D.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14.它从公元前4世纪的铁器时代至公元1世纪之间由于非洲之角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限制进出红海的船只的门户通道。4世纪时,在国王埃扎纳统治下进行文字改革,创制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埃塞俄比亚文字。埃扎纳所统治的国家是( )
A.桑海
B.津巴布韦
C.阿克苏姆
D.印加
15.如图是一件发现于坦桑尼亚的一座陵墓中的瓷器,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件文物可以用于说明东非国家( )
A.广泛使用奴隶劳动
B.手工业生产很发达
C.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D.对外贸易范围广泛
17.印加帝国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官员
B.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C.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
D.在河渠上架设多座桥梁
18.对古美洲文明中的交通建设和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印加帝国首都全城有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B.有引水渠供应达累斯萨拉姆全城淡水
C.印加帝国修缮道路以传递政令情报和调兵
D.印加帝国开凿了贯通尤卡坦半岛的人工运河
二、非选择题
19.中古西欧是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审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栋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戚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据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
材料二
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依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据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西欧社会对近代西欧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传说,当年图阿雷格人每逢旱季,他们南下来到廷巴克图所在地的一口水井旁,围着水井安营扎寨,雨季时便留下多余物品返回北方。这口水井由一名叫布克图的老妇人看守,他们每次南下都说去“廷—布克图”,意为“布克图之地”,后来建立的城镇也称之为“廷—布克图”,廷巴克图便是从“廷—布克图”演化而来的。
材料二 根据传说,阿兹特克人的祖先是从北方一个叫阿兹特兰的地方来的,他们根据太阳神的指示(亦有一说是根据羽蛇神的指示)往南来到阿纳华克谷地水位较浅的特斯科科湖;当他们来到湖中央的岛屿时,他们看到一只叼着蛇的老鹰停歇在仙人掌上,这个意像告诉他们应该在这里建造城市。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一座巨大的人工岛。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两城分别是古代哪一文明古国的都城?据材料扼要归纳影响两城兴建的主要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并据材料二,说明图二古城设计意图及其风貌。
2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公元前6世纪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兴起了一个影响很大的贸易帝国即著名的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王国第74代国王兰巴曾建造了66座独石方尖碑。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些石碑很可能是阿克苏姆国王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墓碑。……今天,在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州阿克苏姆考古遗址上仍然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方尖碑,这些碑雕刻精美、外形壮观。……阿克苏姆已使用金属铸币,铸币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国王手持宝剑和棕榈叶的图案。在社会文化方面,国王埃扎纳皈依基督教之后,基督教获得广泛的传播,在阿克苏姆石碑群不远处,有一处带围墙的宽敞建筑群,主体是两座教堂。其中一座很古老,而另一座的年代显然要近得多。这两座教堂都是为锡安山的圣玛利教堂的存放金约柜的使命而建造的。
——据《中国世界古文化:阿克苏姆文化——以方尖碑著称的文化》
问题 (1)阿克苏姆的方尖碑群有何主要历史价值?
(2)阿克苏姆铸币图案有何象征意义?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阿克苏姆的社会文化状况。
参考答案
1——18:CCCCB
DDDAB
CCBCC
BC
19.(1)“自由”: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司法自由;财产自由;身份自由;土地自由;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因素:日耳曼人的观念;基督教思想移植到世俗领域;罗马法中个人权利元素。
(2)特点: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或拥有司法、行政、赋税权力);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教权与王权二元并行;王权较弱。
(3)影响:催生了西欧近代的民主宪政;孕育了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西欧近代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0.(1)图一是古代西非马里帝国的都城;图二是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的都城。
相同:通过美好传说了解兴建起因;建城之地更适宜于人们的生活。
不同点:①选址,图一: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和饮水的需要;图二:主要受所信仰神指示的影响。②定址,图一:水井;图二:浅水湖。
(2)意图和风貌
①特斯科科湖水位较浅、雨季常有洪水威胁,他们便在湖中筑起堤坝,一来抵御洪水,二来调节水域以保证庄稼的正常生长。
②河道交会相通,舟载着货物穿行其中。渠上架设有多座桥梁。
③城的外围搭建人造湖田,在上面种植玉米等供应城内。
④城中所用淡水引自对岸山上的泉水,引水石渠保证了供水不断。
⑤整个城市井井有条。
⑥城市中心有大神庙建筑群。
21.(1)价值:是了解阿克苏姆王国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王国兴衰的重要实物史料。
(2)意义:象征王权的威严与仁德。
(3)状况:教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筑艺术很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