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雨点儿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认识“彩、半”等10个生字和三撇、穴宝盖、立刀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数、长”的字音。会写“问、有”等5个生字和横钩1个笔画。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教学难点
读准多音字“数、长”的字音;会写“有、从”。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 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里看不见。(谜底:雨)
2.师: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
3.板书课题:雨点儿。强调儿化音的读法,同时读出雨点儿的可爱。先跟老师读,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新词,自主识字。
“半、问”是前鼻音,“空、方、更、长”是后鼻音,要予以强调,“数、长”是翘舌音,还是多音字。
4.交流识字方法。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相对难认的字。
①熟字换偏旁。如,“闪 ”字中的 “人 ”变成 “口”,就成了 “问”。
②联想记忆。“绿”和“红”都是表示颜色的词,偏旁都是绞丝旁。
③结合语境。如“花红了”“花更红了”在对比中体会“更”的意思。
④对比记忆。如,出示一张纸,半张纸,记忆“半”字。
5.生字巩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读课文情况。
2.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些什么。
3.指导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会写字:问、有、半、从、你。
2.指名领读、组词。
3.指导书写“你”字。
(1)引导学生观察“你”的结构和占格特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学习新笔画“横钩”。
(3)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你”字,学生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比与欣赏。
4.引导学生学习“问、有、半、从”的书写,先同位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再独立练习
书写。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认读。
二、朗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读悟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下雨的情景,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
(2)结合课件演示理解“数不清”“飘落”。
①理解“数不清”。
a.正音“数”字,读“数不清”。
b.找一找,文中什么数不清?
c.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数不清的落叶、雪花……)
②理解“云彩”。
a.正音读“云彩”。(注意把平舌音读准)
b.你看到过什么样的云彩?
③理解“飘落”。
a.这个词谁能读准确?
b.“飘落”是一个动作,你能说说课文中是指什么“飘落”下来吗?你还知道什么可以飘落下来?(出示:????????飘落下来)
(3)检查整个自然段朗读。
2.读悟第2~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课文这一部分讲了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什么故事。(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2)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去的路上还打过招呼呢,你能把它们说的话找出来读读吗?
①自由地读读这3句话,边读边想:你想做大雨点儿还是小雨点儿?为什么呢?
②多种形式读:指导读好疑问句的语气。从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中,了解雨点儿所要去的地方。
③分角色朗读。
(3)整体读第2~4自然段。
3.读悟第5自然段。
(1)自由读,读后说说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2)“不久”是什么意思?
(3)过了这么一段时间,这些地方有了什么变化?
(4)读后回答: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有了雨水的滋润,植物才能长得更好)
(5)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时,语速稍慢,“更”“红”“绿”这几个字要突出。
4.回归朗读全文。
(1)读全文,思考:喝过了雨水,变漂亮的花、草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
(2)雨点儿还会到哪里安家呢?
三、布置作业
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 雨点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
不足之处
在朗读时没有读好儿化音。在检测读文时,发现有一半学生不能读好儿化音,在一次次范读和领读后,再读句子时,效果还是不太明显。
教学建议
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好地领会语言。尤其在品读课文时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们可以在学习课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