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导入
这个视频就是讲述了今天我们要学的小故事,希望大家能通过本课,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点击播放视频
陈元方答客问
8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学习目标
1
2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阅读目标
重点,
涉及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四
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3
品格素养
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并学习古代少年的聪慧与方正。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他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集。
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艺术成就较高。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是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不拘一格的特点。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他指出,志人小说的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了。
期(
)行
qī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文言知识积累
多音字
(
)限期
(
)期年
期
qī
jī
尊君在不
“不”同“否”。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
1.
陈太丘与友期行
2.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3.
友人惭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
·
·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俄而雪骤(
)
相委而去(
)
而
·
·
与“俄”合用,表示时间短促,
“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相委而去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舍弃;今义:委任。
1.
省略句
太丘舍去(
)
2.
感叹句
非人哉
(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舍”后省略宾语“友人”
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1.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文章记述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情节
感情
人物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道理
预习思考问题
文章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聪慧、方正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①初读文言文要注意在掌握原文内容的同时,把握作者情感,融入自身的具体感受,朗读时语速应当是平稳、舒缓的。②依据词性、句式、语法成分及情感的延续、转换等,掌控好全文的语气节奏,如“俄而/
雪骤,公/
欣然曰:‘白雪纷纷/
何所似’”中“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应当与“雪骤”分开读,“公”是主语,应当与谓语分开读,“何所似”要读出疑问语气。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方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
板书设计
交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
开始
高潮
尾声
期行
不至
舍去
乃至
父友:问
元方:答
父友:怒—非人哉
元方:曰—无信、无礼
父友: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针锋相对
据理驳斥
聪慧明理
课文细读品味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了什么?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礼。
课文细读品味
2.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这些都写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言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课文细读品味
3.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课文细读品味
4.“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
本题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属于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课文细读品味
5.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1.[重点]
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有三处:首先,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说事情,再指出其无信和无礼的表现;再次,用词妥帖,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课文全篇探究
2.[发散思维]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一:不失礼。“友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从这一方面来看,文章批评的是“无信”“无礼”之人,宣扬的是讲究诚信、为人正派的品格,所以不失礼。
课文全篇探究
因为是“友人”失礼,不尊重元方的父亲在前,所以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同时也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示例二:失礼。因为“友人”毕竟是他父亲的朋友,他不应不尊重长辈。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不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元方不应该对“友人”置之不理,而是要给人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课文全篇探究
1.故事完整,语言简练。
《陈太丘与友期行》篇幅虽短,却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以陈元方的一句话作为故事的主旨句,由此前后辐射,将这则故事写得波澜起伏。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巧用对话,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记述了陈元方和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的“方正”,又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归纳总结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使人的关系变得和谐为可贵。”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儒家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课文拓展积累
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王戎不取道旁李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西晋名士,
“竹林七贤”之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伙伴游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李树上挂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其他的小伙伴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却挂满果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