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6月模拟试题压轴卷21 (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6月模拟试题压轴卷21 (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9 06:51: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21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①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一种打开文化的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qìn
rén
fāng
xiāng。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②即使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③倘若不能被更多人传承、研究、欣赏,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增强。有的场所作为历史yí
jì,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  ),就像故宫博物院,___________________。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  )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zhòu  zhān
B.zhóu  niān
C.zhòu  niān
D.zhóu  zhān
1、B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泌人芳香 遗际
B.沁人芳香 遗际
C.沁人芳香 遗迹
D.泌人芳香 遗迹
2、C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辐射力  涵养
B.影响力  涵养
C.影响力  意蕴
D.辐射力  意蕴
3、A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修改为“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一种文化的共同选择”。
B.②处修改为“不但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
C.③处修改为“倘若不能被更多人研究、欣赏、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D.④处修改为“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4、D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展出文物越来越多
②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5、B
6、综合性学习(4分)
阅读下面一则“身边自强不息人物”简介,回答问题。
田子君,从小因病双腿瘫痪,身体所限,从小在家自学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而后到武汉大学进修心理学。1997年开始创办“子君热线”公益心理辅导,2006年创建田子君心理工作室。
(1)班级小记者想对田女士进行采访,假设安排你事先给她打电话联系活动事宜,你应该怎么说?(2分)
(2)出发采访前,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2分)
6、(1)田阿姨,你好,我是XX学校的小记者。我们正在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媒体上我们
(2)了解采访对象基本情况;确定采访提纲;再次联系采访对象沟通采访内容;告诉一同前往的同学注意安全。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没空1分,共8分)
神州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多少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这块热土而倾倒。既有毛泽东“山舞银蛇,
,欲与天公试比高”气势磅礴的热情讴歌;也有杜甫的“
,月是故乡明”对家乡的眷恋;还有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强烈的显露出“

。”这种不顾年迈也要为国尽忠的情怀。《岳阳楼记》“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先贤的美好寄托;“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是诗人艾青的深情告白。一个自信的中学生应该铭记李白在《行路难》中“

”的壮语,从而奋发有为,让祖国焕发新的生机。
7、(1)原驰蜡象
(2)露从今夜白
(3)欲为圣明除弊事(4)肯将衰朽惜残年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长风破浪会有时
(8)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0题。(共10分)
陶渊明传
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8.
(2分)【C】(原句: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薄、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9.
(2分)【B】(“州召主簿,不就”,陶潜并未担任过州主簿)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10.
(6分)(1)(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仰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清贫的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

12题。(共5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中一二句叙事,写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B.诗的三四句议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回答“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泊的忧伤。
D.全诗融叙事、议论、描写、说明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11、A
12.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12、诗中描写了草庐、秋菊、南山、山气、飞鸟等自然景物,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弃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现了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16题。(共10分)
材料一: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球第三长河,国家战略水源地,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沿线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忽视了长江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长期不平衡,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账户”透支严重。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
“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强自律。自律意味着取舍,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一些地方之所以面临转型困难,本质上是因为还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上一意孤行。对这些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格以生态红线为标尺,明确什么不能做。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这种“减法”正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开端。
“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整体。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各省市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必须同其他省市精诚合作。
(取材于周亚敏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东到上海江苏浙江,西到云南四川贵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带,跨越11个省市,面积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
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严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
受生产和运输“亲水”特性的影响,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沿岸高风险企业聚集。目前,沿江有62个工业园区,其中,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该区域,尤其是重化工企业密集分布,生产和运输的危化品多达250余种,由此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所在地及下游地区的供水与生态安全。
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共发生环境突发事件2574起,约占全国总数的53.6%;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环境突发事件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总数的80%以上。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8年)
材料三:
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需要进一步解开思想认识上的结。不搞大开发,并非不发展。长江是资金、人口、资源等多要素流动的大动脉,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坐拥黄金水道的动力引擎在城市发展群上进行了探索。
据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上海基地)统计,近十年间,该中心直接支持上海179个项目,投资1360亿元的产业转移,去向绝大部分是武汉、合肥、重庆、成都等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产业转移初期以制造业为主,近年来电子信息类项目越来越多。
在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同在长三角的湖州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大力发展以物流、金融、科技、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绿色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家庭服务等绿色消费性服务业。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咸宁市,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森工造纸等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逐渐“变脸”,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健康等千亿产业集群正在这座拥有128公里长江岸线的城市崛起。
从产业合作到川电入渝,从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到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从成都东进到重庆西进,随着川渝两地能源、信息、开放通道等方面一体化不断提升,成渝城市群从概念逐渐走向现实。
(取材于李亚彪、徐海波等的相关文章)
1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含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长江作为战略水源地,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
B.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反映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
C.“不搞大开发”,意味着取舍,取的是良好生态环境,舍的是经济发展。
D.“共抓大保护”,要求沿线省市共同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13.C
14.下列对材料二中图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大体一致。
B.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呈持续上升趋势。
C.2010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占全国总数的70%左右。
D.从2015年开始,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数量显著下降。
14.D
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不搞高强度开发,长江经济带生态需求与供给重新实现平衡则指日可待。
B.空间开发管控的非科学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形势严峻的最主要原因。
C.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恶化与沿江人口稠密、产业规模大有一定关系。
D.为保障长江经济带沿线饮用水安全,沿江省市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
15.C
16.请你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话题,以编辑的身份写一段导语,帮助读者整体把握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其关系。(4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16.材料一: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把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材料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国家战略水源地和生态支撑带安全。
材料三:沿江省市探索城市群发展,融合、绿色、联动、创新等形成重要推动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

20题。(共15分)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
  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头有一个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突然用完了,女教师便想了个办法。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来,老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
  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便渐渐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她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蓬头垢面的孔乙己,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蘸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玉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了!
  可她想想,又笑了。磨秃了自己的手指头,却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值得。
  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的沉重历史。
  没水,怎么板书?
  没水,怎么上课?
  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水!水!有水就能上课!
  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滔滔不绝地写了起来。
  她写得飞快。孩子们也记忆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到好处地冒了出来。
  天!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也正是由于这种神奇的高速度,这批神童被一所著名的大学破格录取了。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即: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地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阅读提示】
这篇《女教师的特异功能》,是一曲颂歌,一曲唱给千千万万有着“春蚕”“红烛”“园丁”等等特定称谓的教书育人者的颂歌。它通过一个“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的故事,塑造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亭亭玉立”的女教师的形象,唱出了“女教师”那最纯真的信仰和最忠诚的职业操守。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仅抓住没有粉笔以水来代替这一细微的事来写,
以小见大,更突出了山区教学条件的艰苦,使故事的内容更集中,更具体、形象、生动。
B.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灵感,女教师就是在艰苦环境里发明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从而神奇般地造就了一批神童。
C.
在偏僻贫穷的村庄学校,女教师以虔诚的态度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她发明了“以水代笔”的“奇怪的上课方式”。
D.
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环境的强烈忧患和吁求,但对人物又充满了诗意的赞美,让人悲也让人喜,引人动情,也发人深思。
17.B
18.女教师就“以水代笔”为学生上课。可是有一天,女教师“哭了”,后来又“笑了”。分别分析这一“哭”一“笑”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4分)
⑴“哭”:
⑵“笑”:
?18.⑴“哭”:她从孔乙己失魄落难、穷困潦倒中看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山区教育的困窘。
⑵“笑”:能用自己的手指蘸水上课,丰富孩子们的心灵,毕竟是崇高的事,值得高兴。(本题共4分,每小题各2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19.简述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6分)
⑴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的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⑵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19.⑴他们经过生活的磨难,能够准确地去感受生活,去体验人类的不同情感。
⑵女教师的教育生涯充满艰辛与苦楚,她为山区贫穷落后的教育现状而悲哀。
(本题共6分,每小题各3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0.“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小说的情节从这里开始发生了奇异的变化。请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创作手法,并作具体分析。(3分)
20.下面仅是参考答案举例,答案不限于以下三种。(3分)
⑴作者借鉴了神话的创作手法,把情节的发展描写得充满诗意,对女教师圣洁的精神世界和她用不懈的忠诚所创造出的奇迹的由衷赞美。
⑵小说前半运用的是写实手法,从这里开始展开了浪漫的想象,既是对女教师焦虑之情的安抚,也是对心绪难平的读者的报答。
⑶作者借助幻想和荒诞的手法,用无稽的情节表现良好的愿望,展现了作者在令人不安的教育现状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吁求。
四、名著阅读(共8分)
林教头为义灭仇VS彭德怀攻打地主
【阅读点睛:并非所有的忍让都是退却,并非所有的谨慎都是懦弱。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林冲,在一味的委曲求全之后,终于还是反了,走上了反抗官府的不归路;彭德怀,独自闯荡世界,带领农民攻打地主。】
【甲】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三个人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拔。陆虞侯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翻身回来,陆虞侯却才行的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将哪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月脚踏住胸膊,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阔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乙】但是这些计划被彭德怀的无法抑制的暴躁牌气所打断了。第二年,湖南发生大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民赤贫无依。彭德怀的舅舅救了许多农民,但是最大的一些米店是一个大地主开的,靠此大发横财。有一天有二百多个农民拥到他家中,要求他把大米平价卖给他们——这是在饥荒之年一向要大善士做的事。但这个有钱人拒绝讨论,把人们赶走,闩上了大门。
彭德怀继续说:“我正好走过他家,便停下来看示威。我看到有许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担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家。他们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我事后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他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他们把米拿走是应该的。”
彭德怀又得逃命,这次他已够年岁可以当兵。他的军人生涯由此开始。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个革命家。
21、下列关于上述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最早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文学作品,它为“造反者”树碑立传,旗帜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语言上,用的是现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
C.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D.《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21、
B
22.活动中,有四位同学谈了对【甲】【乙】两段话的理解和分析,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林冲听到陆虞侯三人要害死他后,便把他们杀死,可以看出林冲粗中有细、豁达明理的性格特点。
B.【甲】文中林冲的性格特点从委由求全、妥协退让到最终敢于反抗。
C.
【乙】文中彭德怀看见农民闹饥荒而地主不愿卖粮,于是便带领农民攻打地主,可以看出彭德怀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敢于反抗。
D.
【乙】文中彭德怀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不公平与恶势力,要团结起来,勇于反抗,才能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
22.
A
23.同是“反抗”,但【甲】【乙】两文主人公的“反抗”有所差别,请你简要说明。(4分)
23.林冲的反抗是官逼民反的迫不得已,是与官府你死我活的斗争,是阶级的斗争;彭德怀的反抗是基于内心的正义感以及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五、写作(共50分)
24.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2010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发表时评《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消费节”》。文章指出,时下许多孩子想在“六一”实现的愿望多与吃喝玩乐有关。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到商场买这买那,消费起来毫不手软。对此,专家呼吁: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浅薄的“儿童消费节”,要让儿童节更有意义。
??回眸刚刚走过的童年,对于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谈,也可以自选一个角度发表见解。
24、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21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21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①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一种打开文化的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qìn
rén
fāng
xiāng。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②即使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③倘若不能被更多人传承、研究、欣赏,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增强。有的场所作为历史yí
jì,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  ),就像故宫博物院,___________________。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  )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zhòu  zhān
B.zhóu  niān
C.zhòu  niān
D.zhóu  zhān
1、B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泌人芳香 遗际
B.沁人芳香 遗际
C.沁人芳香 遗迹
D.泌人芳香 遗迹
2、C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辐射力  涵养
B.影响力  涵养
C.影响力  意蕴
D.辐射力  意蕴
3、A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修改为“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一种文化的共同选择”。
B.②处修改为“不但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
C.③处修改为“倘若不能被更多人研究、欣赏、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D.④处修改为“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4、D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展出文物越来越多
②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5、B
6、综合性学习(4分)
阅读下面一则“身边自强不息人物”简介,回答问题。
田子君,从小因病双腿瘫痪,身体所限,从小在家自学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而后到武汉大学进修心理学。1997年开始创办“子君热线”公益心理辅导,2006年创建田子君心理工作室。
(1)班级小记者想对田女士进行采访,假设安排你事先给她打电话联系活动事宜,你应该怎么说?(2分)
?
(2)出发采访前,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2分)
6、(1)田阿姨,你好,我是XX学校的小记者。我们正在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媒体上我们
(2)了解采访对象基本情况;确定采访提纲;再次联系采访对象沟通采访内容;告诉一同前往的同学注意安全。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没空1分,共8分)
神州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多少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这块热土而倾倒。既有毛泽东“山舞银蛇,
,欲与天公试比高”气势磅礴的热情讴歌;也有杜甫的“
,月是故乡明”对家乡的眷恋;还有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强烈的显露出“

。”这种不顾年迈也要为国尽忠的情怀。《岳阳楼记》“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先贤的美好寄托;“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是诗人艾青的深情告白。一个自信的中学生应该铭记李白在《行路难》中“

”的壮语,从而奋发有为,让祖国焕发新的生机。
7、(1)原驰蜡象
(2)露从今夜白
(3)欲为圣明除弊事(4)肯将衰朽惜残年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长风破浪会有时
(8)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0题。(共10分)
陶渊明传
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8.
(2分)【C】(原句: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薄、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9.
(2分)【B】(“州召主簿,不就”,陶潜并未担任过州主簿)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10.
(6分)(1)(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仰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清贫的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

12题。(共5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中一二句叙事,写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B.诗的三四句议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回答“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泊的忧伤。
D.全诗融叙事、议论、描写、说明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11、A
12.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12、诗中描写了草庐、秋菊、南山、山气、飞鸟等自然景物,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弃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现了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16题。(共10分)
材料一: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球第三长河,国家战略水源地,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沿线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忽视了长江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长期不平衡,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账户”透支严重。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
“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强自律。自律意味着取舍,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一些地方之所以面临转型困难,本质上是因为还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上一意孤行。对这些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格以生态红线为标尺,明确什么不能做。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这种“减法”正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开端。
“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整体。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各省市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必须同其他省市精诚合作。
(取材于周亚敏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东到上海江苏浙江,西到云南四川贵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带,跨越11个省市,面积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
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严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
受生产和运输“亲水”特性的影响,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沿岸高风险企业聚集。目前,沿江有62个工业园区,其中,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该区域,尤其是重化工企业密集分布,生产和运输的危化品多达250余种,由此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所在地及下游地区的供水与生态安全。
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共发生环境突发事件2574起,约占全国总数的53.6%;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环境突发事件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总数的80%以上。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8年)
材料三:
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需要进一步解开思想认识上的结。不搞大开发,并非不发展。长江是资金、人口、资源等多要素流动的大动脉,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坐拥黄金水道的动力引擎在城市发展群上进行了探索。
据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上海基地)统计,近十年间,该中心直接支持上海179个项目,投资1360亿元的产业转移,去向绝大部分是武汉、合肥、重庆、成都等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产业转移初期以制造业为主,近年来电子信息类项目越来越多。
在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同在长三角的湖州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大力发展以物流、金融、科技、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绿色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家庭服务等绿色消费性服务业。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咸宁市,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森工造纸等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逐渐“变脸”,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健康等千亿产业集群正在这座拥有128公里长江岸线的城市崛起。
从产业合作到川电入渝,从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到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从成都东进到重庆西进,随着川渝两地能源、信息、开放通道等方面一体化不断提升,成渝城市群从概念逐渐走向现实。
(取材于李亚彪、徐海波等的相关文章)
1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含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长江作为战略水源地,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
B.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反映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
C.“不搞大开发”,意味着取舍,取的是良好生态环境,舍的是经济发展。
D.“共抓大保护”,要求沿线省市共同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13.C
14.下列对材料二中图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大体一致。
B.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呈持续上升趋势。
C.2010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占全国总数的70%左右。
D.从2015年开始,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数量显著下降。
14.D
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不搞高强度开发,长江经济带生态需求与供给重新实现平衡则指日可待。
B.空间开发管控的非科学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形势严峻的最主要原因。
C.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恶化与沿江人口稠密、产业规模大有一定关系。
D.为保障长江经济带沿线饮用水安全,沿江省市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
15.C
16.请你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话题,以编辑的身份写一段导语,帮助读者整体把握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其关系。(4分)
16.材料一: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把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材料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国家战略水源地和生态支撑带安全。
材料三:沿江省市探索城市群发展,融合、绿色、联动、创新等形成重要推动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

20题。(共15分)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
  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头有一个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突然用完了,女教师便想了个办法。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来,老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
  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便渐渐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她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蓬头垢面的孔乙己,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蘸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玉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了!
  可她想想,又笑了。磨秃了自己的手指头,却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值得。
  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的沉重历史。
  没水,怎么板书?
  没水,怎么上课?
  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水!水!有水就能上课!
  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滔滔不绝地写了起来。
  她写得飞快。孩子们也记忆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到好处地冒了出来。
  天!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也正是由于这种神奇的高速度,这批神童被一所著名的大学破格录取了。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即: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地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阅读提示】
这篇《女教师的特异功能》,是一曲颂歌,一曲唱给千千万万有着“春蚕”“红烛”“园丁”等等特定称谓的教书育人者的颂歌。它通过一个“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的故事,塑造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亭亭玉立”的女教师的形象,唱出了“女教师”那最纯真的信仰和最忠诚的职业操守。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仅抓住没有粉笔以水来代替这一细微的事来写,
以小见大,更突出了山区教学条件的艰苦,使故事的内容更集中,更具体、形象、生动。
B.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灵感,女教师就是在艰苦环境里发明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从而神奇般地造就了一批神童。
C.
在偏僻贫穷的村庄学校,女教师以虔诚的态度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她发明了“以水代笔”的“奇怪的上课方式”。
D.
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环境的强烈忧患和吁求,但对人物又充满了诗意的赞美,让人悲也让人喜,引人动情,也发人深思。
17.B
18.女教师就“以水代笔”为学生上课。可是有一天,女教师“哭了”,后来又“笑了”。分别分析这一“哭”一“笑”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4分)
⑴“哭”:
?
⑵“笑”:
?18.⑴“哭”:她从孔乙己失魄落难、穷困潦倒中看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山区教育的困窘。
⑵“笑”:能用自己的手指蘸水上课,丰富孩子们的心灵,毕竟是崇高的事,值得高兴。(本题共4分,每小题各2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19.简述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6分)
⑴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的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
⑵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19.⑴他们经过生活的磨难,能够准确地去感受生活,去体验人类的不同情感。
⑵女教师的教育生涯充满艰辛与苦楚,她为山区贫穷落后的教育现状而悲哀。
(本题共6分,每小题各3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0.“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小说的情节从这里开始发生了奇异的变化。请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创作手法,并作具体分析。(3分)
20.下面仅是参考答案举例,答案不限于以下三种。(3分)
⑴作者借鉴了神话的创作手法,把情节的发展描写得充满诗意,对女教师圣洁的精神世界和她用不懈的忠诚所创造出的奇迹的由衷赞美。
⑵小说前半运用的是写实手法,从这里开始展开了浪漫的想象,既是对女教师焦虑之情的安抚,也是对心绪难平的读者的报答。
⑶作者借助幻想和荒诞的手法,用无稽的情节表现良好的愿望,展现了作者在令人不安的教育现状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吁求。
四、名著阅读(共8分)
林教头为义灭仇VS彭德怀攻打地主
【阅读点睛:并非所有的忍让都是退却,并非所有的谨慎都是懦弱。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林冲,在一味的委曲求全之后,终于还是反了,走上了反抗官府的不归路;彭德怀,独自闯荡世界,带领农民攻打地主。】
【甲】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三个人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拔。陆虞侯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
翻身回来,陆虞侯却才行的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将哪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月脚踏住胸膊,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阔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乙】但是这些计划被彭德怀的无法抑制的暴躁牌气所打断了。第二年,湖南发生大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民赤贫无依。彭德怀的舅舅救了许多农民,但是最大的一些米店是一个大地主开的,靠此大发横财。有一天有二百多个农民拥到他家中,要求他把大米平价卖给他们——这是在饥荒之年一向要大善士做的事。但这个有钱人拒绝讨论,把人们赶走,闩上了大门。
彭德怀继续说:“我正好走过他家,便停下来看示威。我看到有许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担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家。他们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我事后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他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他们把米拿走是应该的。”
彭德怀又得逃命,这次他已够年岁可以当兵。他的军人生涯由此开始。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个革命家。
21、下列关于上述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最早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文学作品,它为“造反者”树碑立传,旗帜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语言上,用的是现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
C.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D.《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21、
B
22.活动中,有四位同学谈了对【甲】【乙】两段话的理解和分析,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林冲听到陆虞侯三人要害死他后,便把他们杀死,可以看出林冲粗中有细、豁达明理的性格特点。
B.【甲】文中林冲的性格特点从委由求全、妥协退让到最终敢于反抗。
C.
【乙】文中彭德怀看见农民闹饥荒而地主不愿卖粮,于是便带领农民攻打地主,可以看出彭德怀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敢于反抗。
D.
【乙】文中彭德怀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不公平与恶势力,要团结起来,勇于反抗,才能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
22.
A
23.同是“反抗”,但【甲】【乙】两文主人公的“反抗”有所差别,请你简要说明。(4分)
23.林冲的反抗是官逼民反的迫不得已,是与官府你死我活的斗争,是阶级的斗争;彭德怀的反抗是基于内心的正义感以及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五、写作(共50分)
24.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2010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发表时评《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消费节”》。文章指出,时下许多孩子想在“六一”实现的愿望多与吃喝玩乐有关。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到商场买这买那,消费起来毫不手软。对此,专家呼吁: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浅薄的“儿童消费节”,要让儿童节更有意义。
??回眸刚刚走过的童年,对于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谈,也可以自选一个角度发表见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24、略
?
?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2021年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压轴卷21
(根据黄石市2021年四月中考语文调研考试样卷编写)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①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一种打开文化的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qìn
rén
fāng
xiāng。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②即使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③倘若不能被更多人传承、研究、欣赏,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增强。有的场所作为历史yí
jì,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  ),就像故宫博物院,___________________。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  )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zhòu  zhān
B.zhóu  niān
C.zhòu  niān
D.zhóu  zhān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泌人芳香 遗际
B.沁人芳香 遗际
C.沁人芳香 遗迹
D.泌人芳香 遗迹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辐射力  涵养
B.影响力  涵养
C.影响力  意蕴
D.辐射力  意蕴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处修改为“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一种文化的共同选择”。
B.②处修改为“不但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
C.③处修改为“倘若不能被更多人研究、欣赏、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D.④处修改为“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展出文物越来越多
②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6、综合性学习(4分)
阅读下面一则“身边自强不息人物”简介,回答问题。
田子君,从小因病双腿瘫痪,身体所限,从小在家自学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而后到武汉大学进修心理学。1997年开始创办“子君热线”公益心理辅导,2006年创建田子君心理工作室。
(1)班级小记者想对田女士进行采访,假设安排你事先给她打电话联系活动事宜,你应该怎么说?(2分)
(2)出发采访前,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2分)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没空1分,共8分)
神州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多少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这块热土而倾倒。既有毛泽东“山舞银蛇,
,欲与天公试比高”气势磅礴的热情讴歌;也有杜甫的“
,月是故乡明”对家乡的眷恋;还有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强烈的显露出“

。”这种不顾年迈也要为国尽忠的情怀。《岳阳楼记》“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先贤的美好寄托;“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是诗人艾青的深情告白。一个自信的中学生应该铭记李白在《行路难》中“

”的壮语,从而奋发有为,让祖国焕发新的生机。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0题。(共10分)
陶渊明传
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薄、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

12题。(共5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中一二句叙事,写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B.诗的三四句议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回答“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泊的忧伤。
D.全诗融叙事、议论、描写、说明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12.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16题。(共10分)
材料一: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球第三长河,国家战略水源地,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沿线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忽视了长江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长期不平衡,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账户”透支严重。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
“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强自律。自律意味着取舍,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一些地方之所以面临转型困难,本质上是因为还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上一意孤行。对这些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格以生态红线为标尺,明确什么不能做。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这种“减法”正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开端。
“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整体。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各省市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必须同其他省市精诚合作。
(取材于周亚敏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东到上海江苏浙江,西到云南四川贵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带,跨越11个省市,面积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
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严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
受生产和运输“亲水”特性的影响,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沿岸高风险企业聚集。目前,沿江有62个工业园区,其中,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该区域,尤其是重化工企业密集分布,生产和运输的危化品多达250余种,由此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所在地及下游地区的供水与生态安全。
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共发生环境突发事件2574起,约占全国总数的53.6%;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环境突发事件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总数的80%以上。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8年)
材料三:
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需要进一步解开思想认识上的结。不搞大开发,并非不发展。长江是资金、人口、资源等多要素流动的大动脉,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坐拥黄金水道的动力引擎在城市发展群上进行了探索。
据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上海基地)统计,近十年间,该中心直接支持上海179个项目,投资1360亿元的产业转移,去向绝大部分是武汉、合肥、重庆、成都等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产业转移初期以制造业为主,近年来电子信息类项目越来越多。
在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同在长三角的湖州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大力发展以物流、金融、科技、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绿色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家庭服务等绿色消费性服务业。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咸宁市,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森工造纸等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逐渐“变脸”,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健康等千亿产业集群正在这座拥有128公里长江岸线的城市崛起。
从产业合作到川电入渝,从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到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从成都东进到重庆西进,随着川渝两地能源、信息、开放通道等方面一体化不断提升,成渝城市群从概念逐渐走向现实。
(取材于李亚彪、徐海波等的相关文章)
1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含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长江作为战略水源地,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
B.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反映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
C.“不搞大开发”,意味着取舍,取的是良好生态环境,舍的是经济发展。
D.“共抓大保护”,要求沿线省市共同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14.下列对材料二中图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大体一致。
B.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呈持续上升趋势。
C.2010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占全国总数的70%左右。
D.从2015年开始,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数量显著下降。
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不搞高强度开发,长江经济带生态需求与供给重新实现平衡则指日可待。
B.空间开发管控的非科学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形势严峻的最主要原因。
C.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恶化与沿江人口稠密、产业规模大有一定关系。
D.为保障长江经济带沿线饮用水安全,沿江省市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
16.请你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话题,以编辑的身份写一段导语,帮助读者整体把握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其关系。(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

20题。(共15分)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
  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头有一个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突然用完了,女教师便想了个办法。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来,老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
  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便渐渐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她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蓬头垢面的孔乙己,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蘸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玉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了!
  可她想想,又笑了。磨秃了自己的手指头,却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值得。
  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的沉重历史。
  没水,怎么板书?
  没水,怎么上课?
  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水!水!有水就能上课!
  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滔滔不绝地写了起来。
  她写得飞快。孩子们也记忆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到好处地冒了出来。
  天!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也正是由于这种神奇的高速度,这批神童被一所著名的大学破格录取了。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即: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地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阅读提示】
这篇《女教师的特异功能》,是一曲颂歌,一曲唱给千千万万有着“春蚕”“红烛”“园丁”等等特定称谓的教书育人者的颂歌。它通过一个“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的故事,塑造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亭亭玉立”的女教师的形象,唱出了“女教师”那最纯真的信仰和最忠诚的职业操守。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仅抓住没有粉笔以水来代替这一细微的事来写,
以小见大,更突出了山区教学条件的艰苦,使故事的内容更集中,更具体、形象、生动。
B.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灵感,女教师就是在艰苦环境里发明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从而神奇般地造就了一批神童。
C.
在偏僻贫穷的村庄学校,女教师以虔诚的态度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她发明了“以水代笔”的“奇怪的上课方式”。
D.
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环境的强烈忧患和吁求,但对人物又充满了诗意的赞美,让人悲也让人喜,引人动情,也发人深思。
18.女教师就“以水代笔”为学生上课。可是有一天,女教师“哭了”,后来又“笑了”。分别分析这一“哭”一“笑”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4分)
⑴“哭”:
⑵“笑”:
19.简述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6分)
⑴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的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⑵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20.“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小说的情节从这里开始发生了奇异的变化。请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创作手法,并作具体分析。(3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林教头为义灭仇VS彭德怀攻打地主
【阅读点睛:并非所有的忍让都是退却,并非所有的谨慎都是懦弱。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林冲,在一味的委曲求全之后,终于还是反了,走上了反抗官府的不归路;彭德怀,独自闯荡世界,带领农民攻打地主。】
【甲】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三个人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拔。陆虞侯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翻身回来,陆虞侯却才行的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将哪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月脚踏住胸膊,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阔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乙】但是这些计划被彭德怀的无法抑制的暴躁牌气所打断了。第二年,湖南发生大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民赤贫无依。彭德怀的舅舅救了许多农民,但是最大的一些米店是一个大地主开的,靠此大发横财。有一天有二百多个农民拥到他家中,要求他把大米平价卖给他们——这是在饥荒之年一向要大善士做的事。但这个有钱人拒绝讨论,把人们赶走,闩上了大门。
彭德怀继续说:“我正好走过他家,便停下来看示威。我看到有许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担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家。他们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我事后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他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他们把米拿走是应该的。”
彭德怀又得逃命,这次他已够年岁可以当兵。他的军人生涯由此开始。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个革命家。
21、下列关于上述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最早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文学作品,它为“造反者”树碑立传,旗帜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语言上,用的是现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
C.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D.《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22.活动中,有四位同学谈了对【甲】【乙】两段话的理解和分析,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林冲听到陆虞侯三人要害死他后,便把他们杀死,可以看出林冲粗中有细、豁达明理的性格特点。
B.【甲】文中林冲的性格特点从委由求全、妥协退让到最终敢于反抗。
C.
【乙】文中彭德怀看见农民闹饥荒而地主不愿卖粮,于是便带领农民攻打地主,可以看出彭德怀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敢于反抗。
D.
【乙】文中彭德怀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不公平与恶势力,要团结起来,勇于反抗,才能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
23.同是“反抗”,但【甲】【乙】两文主人公的“反抗”有所差别,请你简要说明。(4分)
五、写作(共50分)
24.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2010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发表时评《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消费节”》。文章指出,时下许多孩子想在“六一”实现的愿望多与吃喝玩乐有关。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到商场买这买那,消费起来毫不手软。对此,专家呼吁: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浅薄的“儿童消费节”,要让儿童节更有意义。
??回眸刚刚走过的童年,对于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谈,也可以自选一个角度发表见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