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课件(20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件(20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0 07:11:29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①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设计理念:
①充分运用教材。②适当补充材料。③关注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①主要内容:本课有三个知识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经过以及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②编者意图:教材的编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包含的知识点为土地改革的背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与土地改革的进行;第二部分为土地改革的意义,知识点为土地改革完成在各个方面的伟大意义。教材的编写依照课程标准,展现了大量史料,包括导言、课文、图片、材料研读、相关史事、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历史结论直接给出的很少,体现了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为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③教材地位:本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这一单元,承接着以往井冈山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一脉相承;同时也是新中国农村政策不断革新的起点。属于重点知识,要求学生达到理解层面。
④教材处理: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教材各个栏目作为学习素材,全课关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采用探究的方式,研读教材第一段,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再依托教材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内容,总结土地改革大事年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各个栏目,根据所给出的多种类型材料展开学习活动,并观察分析图片及文字材料,围绕这些史料展开一系列小的问题探究,综合起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分析出土地改革过程的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素养,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最后结合材料和教材从结果和作用两方面探究土地改革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以唯物史观来解释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最终走向这一论断。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所面对的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受各种因素限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总结土地改革的经过,并运用历史方法分析其特点,分析理解土地改革的影响。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培养阅读理解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训练史料实证的素养;通过土地改革过程特点的分析,培养时空观念,训练概括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对土地改革影响的分析,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认识到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最终走向(唯物史观);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感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难点:难点是分析土地改革的特点,分析并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在处理内容上,充分利用教材各栏目提供的学习素材,少量补充课外有关材料,通过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介绍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展开探究,并通过一系列小问题,总结出土地改革过程的特点,运用多个问题累加,降低探究难度。最后从结果和作用两方面体会土地改革的意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够简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①认识历史,主要依靠现存的各种史料去还原,从搜集到的有价值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认识历史的最重要手段。华中师范大学谭文平写毕业论文时在江西梅村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其中一位老人向他口述了这样一段话(出示材料并让学生解读):②简单说出课堂环节流程,明确学习任务。
①解读这段走访记录,找出有效信息,表达出来。②了解学习目标。
①以史料导入本课,提升学习兴趣。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表达历史能力。③简单了解学习目标。
探究一:渴望土地
1.布置自学探究任务,说明探究的主题、目标、方式和结果。2.引导学生展示自学成果:①填全柱状图中的数字,并理解封建剥削土地制度。②认识这种制度造成到当时农民生活的贫困,知道在当时时空条件下,农民最希望得到的土地。③看材料3,说出新中国政权急需巩固。3.综合分析上述问题,总结出土地改革在国家发展、农民自身、国际形势这三方面的背景。4.思想教育:我们理解了先辈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我们今天比起他们来,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点困难,算得了什么,我们要积极进取。
1.明确本环节目标,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依托学案进行探究学习。①阅读教材12页第一段,填全柱状图中的数字,并说出这种土地制度的名称。②说出图二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主要特点,找出与材料一关系,思考在当时时空条件下,农民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③看材料3,说明了发现的问题。2.在教师引导下,展示自学成果。3.在和教师的互动中,理解知识,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背景,体会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深入分析课文,认识当时的社会情况,培养史料实证素养,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再认识旧中国农民的贫困,通过与今天生活对比,培养家国情怀,进行思想教育。
探究二:梦想成真
1、环节衔接:土地改革是必要的,势在必行,党和政府是不会拖延的,立即着手开展了土地改革,我们接下来进行第二个主题的探究学习。2.布置自学探究任务。说明探究的主题、目标、方式和结果。3.引导学生展示自学成果:(1)分析14页材料,说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为工业化开辟道路。(2)分析正文,列大事年表(包括时间、事件等因素)。(3)品以下几个细节问题,得出结论。①以立法形式解决;同时深受农民拥护。②地主成为农民。③计划周密,有序推进。④结合实际,因地制宜。⑤立足国内形势,采取恰当政策。⑥分得土地,废除债务,分得房屋牲畜和农具。4.综合上述问题和结论,总结土地改革过程的特点:①开始纳入法治轨道②计划周密,有序推进。③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④全面彻底。5.家国情怀:认识到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
1.明确本环节目标,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依托学案进行探究学习。(1)分析14页材料研读,说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2)阅读教材第二段正文,把改革的过程按决策、行动、完成三个部分列一个大事年表。(3)观看视频,品以下几个细节问题,总结土地改革过程的特点。①14页图,得出哪些结论?②研读导入材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③13页“分批”说明了什么?④15页相关史事,解释教材中“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的含义。⑤14页相关史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⑥观察14、15页的图和材料4中的图,可以得出哪些结论?(4)综合上述问题和结论,总结过程的特点。2.在教师引导下,展示自学成果。3.在和教师的互动中,认识到改革的历程和特点。
1.充分运用好教材各个栏目,关注核心素养。2.总结大事年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3.根据多种类型材料展开学习活动,分析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和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素养。
探究三:欢欣鼓舞
1、知识衔接:土地改革这么重大的社会变革,产生深刻的影响,让我们来看继续进行探究。2.布置自学探究任务。说明探究的主题、目标、方式和结果。3.引导学生指出不同角度的影响,展示自学成果:(1)消灭了地主阶级、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2)巩固了新生政权。(3)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家国情怀:只有顺应人们的意愿,才能顺利发展,人民群众决定着历史的最终走向,这是唯物主义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1.明确本环节目标,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依托学案进行探究学习。①运用知识解读材料5的结论。②解析课后活动中的材料,制作表格,研读15页相关史事,对比农民态度的变化。③根据材料7,探究对人民政权的作用。④根据材料8,结合教材探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2.在教师引导下,展示自学成果。3.在和教师的互动中,认识到改革前后的变化,多角度总结出土地改革影响。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展示材料,学生分析,培养史料实证素养。3.思想教育,培养家国情怀。
全课总结
打开知识盘点,总结本课知识。得出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达成思想教育目标。
课堂练习
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三课
土地改革
渴望土地
梦想成真
欢欣鼓舞
背景
经过
意义
作业
做学案上作业题第三课
土地改革(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研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2.总结土地改革的经过,并运用历史方法分析其特点。
3.结合知识与材料分析土地改革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土地改革的背景,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2.难点:总结土地改革的特点,分析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主题探究一:渴望土地
任务:探究土地改革的背景。
材料3: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反动势力频繁活动,妄图把新生的人民政权颠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政权面临着严峻考验。
具体任务:
(1)阅读分析教材12页第一段,找到有效信息,填全柱状图中的数字,并说出这种土地制度的名称。
(2)这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现象与材料一有什么关系,根据实际想象一下,在当时时空条件下,农民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3)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4)根据上述问题,总结出土地改革在国家发展、国际形势、农民自身方面的背景。
(二).主题探究二:梦想成真
材料4:
具体任务:
(1)分析14页材料研读内容,说出中央政府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
(2)阅读教材13页第二段到14页正文,把改革的过程列一个大事年表,分为决策、行动、完成三个部分。
(3)看视频,品以下几个细节问题,结合你的想法,总结土地改革过程的特点。
①回味视频内容,仔细看14页上边的一幅图,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②再回到本课一开始的材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③13页“分批”说明了什么?
④品读15页靠上边的那一则相关史事,解释教材14页最上边第一句话“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为什么要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
⑤仔细研读14页相关史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⑥仔细观察14页下边的两幅图、15页的图和材料4中的两幅图,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综合上述问题和结论,你总结出的土地改革过程有哪些特点?
(三).主题探究三:
欢欣鼓舞
材料5: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大陆少了一个阶级,废除了一种制度,农民地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材料6:分析16页课后活动2的材料,列出一个表格,并概括这则材料说明土地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7: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材料8:土地改革后,农业迅速发展,社会有了大量的工业原料,农民逐渐有了可支配的财富,而一部分农民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具体任务:
①请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读材料5的结论。
②根据材料6,完成表格,分析影响;研读15页相关史事找出土地改革后,农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土地改革前后陈友汉家生活状况统计表
土地数量
拥有农具
每年产谷
吃米月数
年吃油
年吃盐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③根据材料7,结合教材探究对人民政权的作用。
④根据材料8,结合教材探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
选择题:
1.右图事件距今年是多少周年(

A.68周年
B.69周年
C.70周年
D.71周年
2.土地改革时期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材料说明土地改革(

A.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消灭了地主阶级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巩固了新生政权
3.下列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消灭了地主阶级
4.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都把“三农”问题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达到14000万吨,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提高与改进
C.工业极大发展,辅助了农业
D.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提高
5.刘少奇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是因为(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
非选择题:
6.学以致用
土地改革时,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土地政策与抗日战争时期有什么不同?结合两种政策的时空特点,分析一下造成不同的原因。
五.课后作业:
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国初期哪一做法体现法治思想(

A.进行土地改革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抗美援朝
D.开国大典
2.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
A.得到土地
B.反腐败
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实现工业化
3.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都把“三农”问题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达到14000万吨,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提高与改进
C.工业极大发展,辅助了农业
D.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提高
4.对比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填表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与农民关系
产品分配






5.材料分析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2)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基本被消灭?标志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喜儿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如果你是人大代表,针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至少三点建议。
6.学以致用:
学完了本课,你针对当时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新旧社会农民处境的不同,写一篇探究体会。
材料2:这是四川土改前的一个贫苦农民的生活情况,身后的茅草屋就是他的住宅,这是当时中国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材料1:
地主
农民
_____﹪
_____﹪
______﹪
_____﹪
湖南岳阳农民烧地契、债券
人数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农民分得牲畜和农具
土地改革前,农村人口人口结构和占有土地情况统计表(共20张PPT)
土地改革
解放前,我家里有五口人,一个人有五亩地,有二十五亩田哩……,□□□□的时候,把我们家里的田全部没收了,分田的时候一个人两亩田,我得的十亩田啊,都是些沙田、远处的田,……,以后我也得和别个人一样,每天起早摸黑啊,天天都在田里干活……。
渴望土地
梦想成真
欢欣鼓舞
结果:总结出土地改革的背景
探究一:渴望土地
任务:探究土地改革的背景
方式: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材和材料)
目标:了解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主题:渴望土地
③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②材料2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现象与材料一有什么关系,根据实际想象一下,在当时时空条件下,农民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①阅读分析教材12页第一段,找到有效信息,填全柱状图中的数字,并说出这种土地制度的名称。?
具体任务:
占有土地比例
农村人口结构
地主富农
14
50
57
7
贫雇农
材料一:
%
%
%
%
新中国成立,需要巩固政权。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探究土地改革的背景
社会方面:
农民方面:
国家方面:
(必


求)
(千


盼)
(严


势)
探究一:渴望土地
结果:认识土地改革的经过与特点
探究二:梦想成真
任务:概括改革的实施过程与特点
方式:结合教材自学
目标:知道土地改革是怎么完成的
主题:梦想成真
①分析14页材料研读内容,概括中央政府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
②阅读教材13页第二段到14页正文,把改革的过程列一个大事年表,分为决策、行动、完成三个部分。
具体任务:
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1950年冬,分期分批进行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分给地主一份。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探究二:梦想成真
①开始纳入法治轨道。
②计划周密,有序推进。
③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④全面彻底。
·综合上述问题和结论,你总结出的土地改革过程有哪些特点?
结果:归纳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探究三:欢欣鼓舞
任务:探究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方式: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探究
目标: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主题:欢欣鼓舞
具体任务:根据材料和教材探究:
①请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读材料5的结论。
②根据材料6,完成表格,分析影响;研读15页相关史事找出土地改革后,农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③根据材料7,结合教材探究对人民政权的作用。
④根据材料8,结合教材探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探究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结果方面
作用方面
农业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中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迅速发展。
探究三:欢欣鼓舞
政权
发展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材料5: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大陆少了一个阶级,废除了一种制度,农民地位发生了彻底改变。
一种制度:
一个阶级:
彻底改变:
地主阶级
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很少

350kg
4个月
2kg
3.5kg
15亩多
齐全
1600kg
12个月
24kg
14kg
材料7: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材料8:土地改革后,农业迅速发展,社会有了大量的工业原料,农民逐渐有了可支配的财富,而一部分农民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第三课
土地改革
背景
经过
意义
旧制度阻碍发展
农民渴望
政权需要巩固
中央政府决策
分期分批实施
改革顺利完成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知识盘点












渴望土地
梦想成真
欢欣鼓舞
实质:土地改革使土地由地主私有转变为农民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