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课件(共23张PPT)+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课件(共23张PPT)+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9 17:43:46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导入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4
天净沙?秋思
学习目标
1
2
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积累相关名句,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三及积累拓展五、六
感悟诗中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初步了解本课中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四及积累拓展五
重点
品格素养
在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时,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马致远(约1251—1321
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的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著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散曲
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它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主要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基本形式。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枯藤(

ténɡ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虚实
景与情
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映衬手法的?
映衬
预习思考问题
导思
关键词:豪言壮志
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①本课四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各不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每首诗歌表达感情的不同。
②律诗、绝句、散曲的体裁不同,要在把握全诗主旨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
③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写景
天净沙·秋思
抒情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凉、冷清
游子之思
情景交融
课文细读品味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课文细读品味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重难点]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的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课文全篇探究
意象组合,意境感人。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连用了九个名词,这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构成了感人的意境。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


原文: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①与
泰娘桥②,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③,心字香烧④。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字胜欲,号竹山,
南宋词人。
【注释】①渡:一作“度”。
②桥:一作“娇”。
③银字笙调:调弄镶有银字的笙。
④心字香烧: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课文拓展积累
译文:心中的春愁待美酒排解。船在吴江上漂荡,我看到江岸边酒楼上的酒帘子在飘摇着招揽客人。(船经过了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眼前却是)风吹雨打的情景。
哪一天才能回家洗客袍?(哪一天才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时光容易流逝,人们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
课文拓展积累
推敲的典故
“推敲”的典故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现在多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去钻研。贾岛曾用几年时间作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他真实写照。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有一次,诗人贾岛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思索诗句,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反复吟诵了几遍后,他又想将“敲”改为“推”。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惊讶又好笑。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
课文拓展积累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作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并把自己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思索良久之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在夜深人静时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