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骑鹅旅行记(节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骑鹅旅行记(节选)》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9 14: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下册第6课《骑鹅旅行记(节选)》
“变”析人物细描摹 猜写梗概抓主干
——《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
《骑鹅旅行记(节选)》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前一篇是精读课文《鲁滨逊漂流记》,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都是外国文学名著,且都是历险型叙事作品。要求学习的语文要素有三点: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学习写作品梗概。由于本篇课文处在单元的第二课,教学上应“半扶半放”,通过对话达成教学目标。选文很长,近三千字,48个自然段,讲的是主人公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了变化,是全书的开头部分,即骑鹅旅行前的故事,“变化”二字贯穿全文。
【学情分析】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相关的阅读策略,如有根据地预测、有一定速度地默读、抓关键语句、概括主要内容等,交流人物和情节的内容不难,需要引导的是关注作者的写法,通过原文和梗概的比较,了解不同的文体的不同特点。
【教学目标】
会阅读,抓情节: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能够说出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的变化。
能猜想,写梗概:借助标题,以写梗概的方式猜想故事情节,深化梗概的笔法;
3. 知全书,激兴趣:了解和本书相关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聚焦“变化”,交流阅读的感受,难点是比较原文和梗概的不同写法。
【设计理念】
1.以自读自悟为主线,把握内容
2.以交流对话为方法,启迪思维
3.以拓展阅读为指引,读写结合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整本书
【教学过程】
一.创阅读氛围,期待奇妙之旅
配乐导入,勾连单元导语
小时候,我们听《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外国文学作品,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是的,一个开放的民族,是最善于向别的民族学习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紧扣课题,了解取名奥秘
请读课题,这个课题让你觉得有什么好奇、有趣或者充满疑问的地方?
旅行很普通,可骑鹅旅行就不可思议了,伟大的作家会从不同寻常的角度来写普通的事情,达到陌生化的效果,这样一个充满悬念、新奇好玩的题目,让我们恨不得马上翻开书。
知人论世,积累文学常识
关于《骑鹅旅行记》这本书,你们都了解了什么?
我们来看看本书的作者。让塞尔玛拉格洛夫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就是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用故事的形式介绍了瑞典的地理学、生物学、民俗学学的知识,所以被称为“最奇妙的瑞典旅行记,最浪漫的美德教育书”。
二.抓主要情节,品读“变化”之旅
看,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他叫——尼尔斯,原本是个十四岁的男孩,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变成了——小狐仙。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前阅读提示,了解这节课我们的学习要求。
1.聚焦“变化”,把握主要情节
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问题读课文,在相关词句旁做上批注。小组交流讨论。
(1)人物的变形:
a:……只不过变得很小很小罢了;
b:幸好房门半开着,不然他还够不到锁,无法开门呢,而现在他没碰到任何障碍就跑了出去;
c: ……快看拇指大的小人儿!……;
d:……男孩竟听懂了他们说的话……
明确:抓关键信息提炼尼尔斯的变化,同时明确这些变化为作品后面写骑鹅旅行、和动物一起生活等作好了铺垫。
(2)动物的变化:
a:鸡和鹅嘲笑他:紧扣语言描写,追问:“咯咯哩咕,他活该,他扯过我的鸡冠!”这样的语言描写不重复吗?
引导体会作者的写作奥秘:不厌其烦地用相同的语言来表现出以前被尼尔斯欺负的鸡现在完全不怕他。
b:猫捉弄他:重点抓课文的17、18自然段,猫和尼尔斯打架的场景:第一步:读一读这两段,有什么感受?体会以前被揪尾巴的猫变得面目狰狞,可怕极了。第二步:作者怎么写得如此有画面感,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抓住动词串,带进去再读。第三步:比较两个句子:原文17自然段第二句和“在弱小的尼尔斯面前,猫变了一个样,他把全身的器官都调动起来,准备大打一架”。后面一句是概括地写,前面一句把“全身的器官”写得很具体,引导出细致的描摹是作者擅长的笔法。第四步:再看原句,每一个逗号之间,你发现了什么?用短促的分句来表现当时情况的危机,形势的严峻,读出当时的场景。最后,师生分角色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c:牛教训他:在课文的23——28自然段写了牛对尼尔斯的变化,也是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表现出牛对尼尔斯的愤怒。请三位同学只读语言部分,分角色读出当时的场景,明确牛的变化。
总结:我们刚刚交流的种种,都是动物们的变化,以前尼尔斯扯鸡冠、揪猫的尾巴、用木鞋打牛、把马蜂放进牛的耳朵,而现在,面对弱小的尼尔斯,动物们再也不怕他了。
(3)无论是人物的变形,还是动物们态度的变化,都是显性的,外部世界的变化给尼尔斯的内心带来强大的冲击,在心理上他又有哪些变化呢?跳读课文,快速找到关键词。
难以置信——大吃一惊——恼怒——后悔——难过——担心
根据这些变化,你能说说课文的梗概吗?请同桌之间说一说。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抓住梗概的特点,与原文的细描摹不同,梗概是抓住干。
2.多元评价,了解“圆形人物”
故事我们很清楚了,选文中尼尔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淘气,爱捉弄动物;聪明,遇到事情会主动想办法;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爱爸爸妈妈,为他们着想。
总结: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物时角度可以多元化,这也是名著的魅力所在,人物的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在文学评论上被称为“圆形人物”,尼尔斯就是这样一个文学形象,这场旅行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
三.写片段梗概,激趣文学之旅
作品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之舞表演大会”“地狱谷的羊群”,猜猜它们又将讲述怎样的神奇?
1.观察目录,培养译者意识
老师带来了这本书,看目录,这两个故事在书里的哪个章节呢?
鹤之舞表演大会在第四章,地狱谷的羊群可能在第八章,说法有所不同,引导: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常常会有不同的译者,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出版社,我们要有译者的意识。
2.当场猜写,训练梗概笔法
那这两个章节会讲什么故事呢?你能选择其中一个,用梗概的笔法来写一写吗?
提示梗概的写法: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体现故事的发展脉络,最好有曲折性。
3.分享作品,同学互相点评
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结合写“梗概”的要求评一评。
教师展示由原文改写的梗概,强化梗概的特点言简意丰。
总结:梗概让我们快速地了解了主要内容,但真正精彩的地方在原文,尼尔斯完成了每个孩子都渴望飞上天空的梦想。如果你也想了解瑞典各地的风光,也想看看动物世界的奇趣生活,还想了解尼尔斯的成长故事,那么,赶紧打开这本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尼尔斯一起骑上白鹅,开始一段奇妙的文学之旅吧!
板书设计: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1344295570230 弱小 细描摹
12871459537701308735583565变 不怕 抓主干
4035425777240 不敢相信
402907543180 大吃一惊
3994785179070 恼怒
后悔
难过
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