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好的故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好的故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9 15: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标题】 六年级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
【正文】
一、课文内容分析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是第3~9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第三部分是第10~12自然段,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本文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昏沉的夜”,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低沉、消极的情绪。中间描绘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开朗的心境。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和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本文在表达方面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从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其实另有深意,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鲁迅后来回忆当年在北京生活时的感受,说“实在黑暗得可以”,其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民生凋敝,身处其中的正直知识分子倍感压抑。因此,文中“昏沉的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而文中梦境里的美好幻想则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愿景。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很好地阐释了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但作者写作的时代距今较远,历史背景比较复杂,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资料,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结合资料,体会梦境的美好。
3.能结合“阅读链接”等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结合资料,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阅读链接”等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作者写作背景、《野草》的相关资料等。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研读3-6自然段,感知梦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导入
这一个单元主题为“走近鲁迅”,在这一单元第一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塑造了儿时的伙伴闰土,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着实让人羡慕。可当我们借助资料,《故乡》的写作背景和里面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时,我们的内心却产生了一种凄凉。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这样耐人寻味。今天咱们再一次走近鲁迅的作品《好的故事》(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认为好的故事应该是怎样的?(看来同学们对好的故事有很多很多的理解)
预设:生1.美好的故事。生2.快乐的故事。生3:精彩、耐人寻味.....
师:真的是如你们所想的吗?咱们一起走进课文。由于本文写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学习课文时可以借助课后练习一给我们的启示。一起来看看。(教材116页)带着我们学到的方法,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紧扣单元要素,回顾《闰土》唤起阅读体验,再次强调学习方法,借助资料。联系生活,通过对“好的故事”的不同理解,引发阅读探究的欲望。)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了解文中好的故事指什么?
这篇文章分为几个部分?(结合学习单,用关键词概括一下。)
(二)交流分享阅读感受
1.生:好的故事是一个“梦”。
2.课文分为:
(1-2自然段) (3---10自然段) (11---12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及初读体验,初步梳理文章脉络,头脑中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建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的结构布局。)
初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1.同学们,初读文章,能轻松读懂吗?
预设生:不好读,不太懂,没感觉。
师:是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不太好懂,特别在语法和用词上都有些难度。请拿出学习单,小组交流1.2题中的生字、新词。
2.学生小组自学,教师巡视。
师:在同学们学习中发现有些词语联系上下文也不能解决,老师给大家准备一份资料,看看是否有帮助。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对于字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环节着重教读这
类文章的方法,“连滚带爬”的初读,在借助常用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和互助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入借助资料学习字词的方法运用。)
3.出示词语,看到这些词语,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搁 下 错 综 澄 碧 萍 藻 荡 漾 火 焰
瘦 削 瞬 间 凝 视 陡 然 骤然一惊
注意:“藻”的写法和笔顺。
4.你从文中挑选出难理解的词语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预设帮助学生理解下列词语:
(1)泼剌:拟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奔迸:表示水的动态的动词。
“泼剌奔迸”描绘出了大红花倒影被拉长时的声音和动态。
夏云头:看起来成团成堆的云。“夏云头”是指夏天成团成堆的,边缘参差不齐的云朵。

师总结:掌握了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个人学习与集体互助,发现了字词中存在的学习难点和易混淆的地方,对同学们进行提醒,和同学们分享,帮助其他同学记忆与理解。)
三、品读课文,学习3---6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一起走入鲁迅先生“好的故事”中,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3-----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生:美丽、幽雅、有趣。美好的乡村生活......
师过渡:在我们的眼中好的故事是:(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2.同学生浏览选自冯雪峰《论<野草>》:
3.冯雪峰是怎样评价的?
4.你们眼中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和冯雪峰先生眼中好的故事“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真实、实在。结合课后练习二,再来读一读3---6自然段。请做好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好的故事指一个梦,与实际生活形成对比与冲突,引发阅读兴趣,借助资料更好的初读了解梦的内容,就是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江南农村美的景色,为后续的学习提供脚手架。)
5.小组合作:
(1)学生自主学习
(2)小组内交流分享
(3)集中交流汇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抓住描写人的词语、事物的词语感受到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预设生1:这个故事很是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的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感受到了梦境的美丽,其中有许多的人和事 。)
生2:我仿佛.......写出了梦境的美丽、幽雅(这么多的人和事给你什么感觉)
师:这么多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画面;
这么多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机勃勃(自由自在、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等等)一种画面;
生3:都倒影在........感受到了梦境的有趣
预设生:抓住关键词------动词。(一同荡漾,解散,摇动,扩大,融合........)
一切静止的事物倒影在水中都有了生命力,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趣。
一切静止的事物倒映在水中随着河水的荡漾,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而河水犹如家乡淳淳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中,永远不能忘却。
它是那样分明、它是那样实在,让人流连忘返。
(“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 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水就像淳淳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在这里鲁迅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和光感,充满了对乡村美丽风景的怀念和对心中所追求的美好世界的憧憬)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总结指导)
配乐朗读5自然段:是呀,乘着小船,荡漾在在湖中,欣赏着水中的倒影,好一幅美丽、幽雅、有趣的江南水乡风景画,让我们入情入景地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研读3-6自然段,这一梦境画面实际是“我”的故乡,通过三个层次的阅读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梦境的物、色、形态变化三方面进行想象,构建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7.两岸的风景倒映水中,这真是一个好的故事。引读第6自然段。
好像在哪里见过,很真实。
预设生:是他以前见过的,是他的家乡。
师:是的,他在梦里又看见了自己的江南故乡,鲁迅渴望看到理想中“好的故事”没有终结。
(设计意图:从第六自然段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内心情感,梦境中的景其实就是以前生活的家乡的景,在描写中有对家乡的依恋。)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只看到了这个好的故事的一角,下节课让我们再次进入这个美好的梦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体会7自然段的梦境。
2.结合资料,体会梦境的美好。
3.能结合“阅读链接”等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咱们一起走进了《好的故事》中“我”的梦境,感受到“我生活的江南水乡”美丽、幽雅与有趣,这节课我们再次进入梦境看看又有些什么不同的景致出现呢?
学习第7自然段
1.出示文中的插图,听配乐朗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致?(随机引导学生回答)
预设生①有的事和物。
②色彩
③起伏变幻,互相融合。
2.指导朗读“带织入狗中........”还有......(想象补白)
预设生:展开想象,感受画面特点“美丽,幽雅,有趣”
师过渡:鲁迅坐在小船里打浆的时候流动的水里“一丈红”和其他的事物,要比人们日常所见的更美丽、更生动。这样的美景,只有精心构思才可能有。
3.配乐朗读7自然段:齐读,我们再一次感受梦境中美丽、幽雅、有趣。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半扶着学生体会,构建画面。主要以朗读与想象补白的方式感受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对于“带织入狗中........”句式的学习主要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句式的特点及节奏感。)
借助资料,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升华情感
师:“鲁迅先生花大量笔墨描绘了一幅美丽、幽雅、有趣的江南水乡的景
致”。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梦,他却不这样认为?
PPT出示:(1)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2)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
(3)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师:从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生:他总记得,很喜欢,忘不了.......
师:先是“看见”,然后“真爱”,最后还“总记得”,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他对这个梦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情感?
生:他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描绘这个梦。
师: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把这个梦写得这么美丽、幽雅、有趣,难以忘
怀。”不理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开头和结尾)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及阅读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于一个梦,作者为什么会花大量笔墨进行描绘,感情至深。引导孩子们进行深度阅读。)
2.生读文章汇报。
预设生1:因为当时的夜晚是昏沉的
师:这个“昏沉的夜”是怎样的?
预设生会找到第一自然段的描述(灯火......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师:这样的夜晚让人感觉很......(让生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预设生:烦闷
师追问:“昏沉的夜”仅仅指“昏沉的夜”吗?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
预设生2:因为鲁迅所生活的社会很黑暗。
师:你怎么联想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上台展示分享))
(1)预设生:有可能介绍鲁迅的生平,写作背景。
(1925年的北京,正值军阀统治,政治混乱,民生凋敝,人们生活困苦不堪。)
(2)预设生有可能介绍关于《野草》的相关资料。
(3)预设学生可能介绍:课后阅读链接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节选。
师:同学们,分享了这几位同学收集到的关于作者生活背景;阅读链接中的《野草》注解片段;《野草》散文诗集创作背景相关资料后,你是对否“好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3.再次默读这篇课文,把你的感受写在题目的旁边。
(1)学生自主默读
(2)指名交流
师:还记得上刚课时,同学们认为好的故事是:精彩、快乐......这时你又有什么不一样的理解?(学生自由回答: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争,还有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我们通过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到鲁迅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昏沉的夜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梦境象征美好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文章首尾与梦境的鲜明对比,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阅读感受冲突,对阅读瓶颈产生突破,强烈的需要借助资料进行深度阅读。在借助资料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更深层的理解。对于对比、象征等写作手法有最真切的实践体验和认识。)
3.总结引导学习11自然段:同学们谈得很好,在如此昏暗的现实面前,鲁迅有没有消沉?
预设生:没有。
师追问:谁来说一说理由。
预设生抓住11自然段“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或许还有“我总记得。”
师:强调“我的决心”,一定要完成他。指导朗读第11、12自然段。直抒胸臆,语气坚定一些。生读。
师总结升华人物形象:从《少年闰土》中我们感受到小时候的鲁迅是一个活泼开朗、重情谊、充满好奇心......的人;从《好的故事》中我们又感受的鲁迅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向往、努力追求理想、有坚定信念的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键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结尾的进一步研读,让同学们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的人生追求,坚定的信念,从而进一步走近鲁迅,凸显单元主题思想 )
四、拓展延伸。
鲁迅的作品虽然语言生涩,时代久远,却是耐人寻味。如《故乡》中的《少年闰土》;《野草》中《好的故事》;今后初中将要学习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好的作品。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鲁迅的其它作品。对于作品中不理解、难理解的生字词或内容。可以借助资料作者生活经历、创作背景或者别人对作品的评价等资料更进一步走近鲁迅先生。
(设计意图:回归单元教学目标,单元要素,再次清晰地总结“借助资料”进行阅读的方法。激励学生学习方法,并能尝试运用方法,在其他的作品中走近鲁迅先生。)
板书设计:
25.好的故事

现实———— 梦境————现实

昏沉 美丽、优雅、有趣 昏沉


象征 对比
(设计意图:板书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抓住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及象征的写作手法,脉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