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0 23:1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单元(或主题) 名称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学科 历史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相关 领域 中国现当代史
主要教材 书名:《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8

单元(或主题)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以继承经验为基础、以解决新问题为目的,具有多向性、开放性与深刻性的特点。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需兼顾思维训练与人格养成,既要帮助学生转换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品质,也要培养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内生动力的人格特征,包括求知欲、责任感、坚韧性等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习得经验、把握规律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学生研读多种类型的史料探寻历史真相,增强思维的多向性;将历史情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有理有据的历史解释,多角度总结历史经验,增强思维的开放性;厘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具体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段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征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党如何在保持初心的前提下因时而变,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这一主题,在掌握重要史事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通过对多方面、多类型材料的解读,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理解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思考现实问题,培养非定势性思维;主动建构时空框架,理解改革开放诸多重大决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以实证精神、理性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历史情境,感受前辈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体会先人破解难题的创新意识与
奋进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
单元(或主题)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课时分配
本单元的主旨在于了解改革开放在新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学生在梳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理解各阶段的基本特征,认识到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来之不易,体会探索者的勇气、智慧与担当, 将亲历的事情、身边的事物融入所学历史中,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祖国命运与时代大潮中,点燃自己为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中国而努力的热情。
本单元共分为两课,每课 1 课时。第 1 课时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梳理改革开放的起步与深入发展、“一国两制”从构想到实践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及意义形成系统认识。第 2 课时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体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艰辛过程,多角度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认同。

在大单元教学的视域下,本教学设计整合阶段,分析特点,形成认识。在单元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划分历史阶段,明确时空定位,逐步深化对各阶段历史特征的理解,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总体特征的认识。通过学习第 28 课,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树立道路自信;
通过学习第 29 课,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树立理论自信。在此基础上,综合第九、第十两个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总体内容,树立制度自信; 进而综合本学期的所学内容,树立文化自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设计面向的学生群体为北京四中科技特色班的学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
好奇心旺盛,思维活跃,渴求新知,企盼成为杰出的中国人,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本单元所涉及的重要史事,学生在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至第六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已有初步了解。通过课前调查问卷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便捷、国家实力的增强有体会,但缺少理性的分析,还缺乏对前辈付出的强烈认同感。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在于未能将历史与现实、个人生活与国家命运建立联系;学生思维的发展点在于提升思维的纵贯性、整体性,增强认识的全面性、深刻性。
本单元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在于,通过理性分析材料,把握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建构历史发展的线索脉络,养成用历史的眼光观照现实的思维方式,逐步养成用长时段的观念与发展的眼光观察身边事物的思维习惯,在把握事物演变逻辑与社会演进规律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在认同和感激前辈付出的基础上,激发自己为国家付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期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效果。
单元(或主题)教学目标
课时课名 历史认识 思维能力 价值认同
第 1 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通过研习史料,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
一招
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逐步增强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 ,在自主梳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认识历
史发展的大趋势 理解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 2 课时: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解析历史、时政素材,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逐步形成应用迁移的能力,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现实问题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单元总体
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
系统认识 形成多向性、开放性与深刻性的思维方式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
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单元(或主题)教学过程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8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选段,提问导入。(第一课时)

导 入

感受情境, 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图像、文献史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课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启

感受情境,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利用时间轴,勾画历史脉络;运用背景材料,聚焦时代问题,梳理史事逻辑。(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探索与突破:(1)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一国两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分析、解读史料,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出示多组对比图像史料、文献史料,提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材料。
(第二课时)


实践成就:(1)对内: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对外: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多角度体会国家实力的跃升,理解现实与历史间的联系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制度的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新的历史方位,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担大任的情怀。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某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照片: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照片。


总结:老照片反映的学校变化,只是中国四十余年社会巨变的缩影。

出示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观察比较
1978 年、
2004 年的校园与现在自己身处的校园有何不同

激发探究兴趣,进行感性铺垫

学生首先 需要认识到 这是“巨变”, 进而发问,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的巨变, 再追问这样 的巨变有什 么意义
二、教授新课

感知实 践成就: 中国国 民经济 快速增 长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1978-2019 中国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变化表》。

解读数据, 分析变化趋势


初步理性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1992)
◎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1978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情况》

通过今昔对比、中外对比,认识
1978 年的中 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国家面临的
实际问题
1978 年,中国的人均 GDP 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国经济发展
22.1。 状况
——吴敬琏著:《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理论探索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理解理 论成就: 理论为 解决时 代问题 而生






深化价 值认识: 个人生 活与国 家命运 相连












理解理论成就: 理论应时代所变,与时代共进







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实践成就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人们常将位居前三名的高档耐用消费品,统称为“三大件”。
六、七十年代,“三大件”主要指向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
到八十年代,“三大件”的指向则转向了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其中,电视机从黑白机到彩色机的转换只有五、六年的时间。
进入九十年代,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三大件”正指向立体音响、空调机和家用电脑。
——摘编自黄志坚:《从“三大件”的变迁看青年消费的新指向》,《瞭望》新闻周刊 1996 年第 29 期。

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
(1992-2002)
◎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脑力劳动者、技术劳动者、管理劳动者的比重大大增加。中国还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从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当代中国研究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949-2019)》

◎理论探索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阅读材料, 提取信息, 归纳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综合汇总数据,分析、总结,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 分析变化, 结合数据, 分析关系











阅读、分析材料,认识中国社会结构出现的新情况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从史料中提 取有效信息, 据此提出自 己的历史认 识


















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与党和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












感 知 实 践成就: 中 国 精 神 文 明 领 域 取 得佳绩
































◎实践成就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从 1978 年到 2003 年,中国的人均 GDP 水平从世界平均水平的 22.1?提高到 73.7?。
——吴敬琏著:《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2012)
◎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对比材料,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历史条件下解读









阅读材料, 分析历史事件背后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














阅读、分析材料,认识我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新问题





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 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 会主义自我 完善和自我 发展的强大 理论武器





学会从历史的表象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理 解 理 论成就: 理 论 指 导 现 实 生活








价值升华:学生激励自我






















至 2003 年下半年,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五年减少, 粮食产量持续下降。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
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理论探索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2003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实践成就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百万千万的中国人排起长队,捐出钱、食品和衣物。数万人离开他们的家人冲到灾区帮助他们的同胞。
这是一种集体顿悟,整个民族突然间意识到在 20 年的经济繁荣中,他们改变了多少,以及一些改变是如何朝好的方向发展的。
——摘编自美国《时代》周刊文章(2008 年 5 月 22
日)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具备的物质力、精神力和协同力的合力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准或尺度。
——施祖辉:《国外综合国力论研究》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
◎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2012 年中国人均 GDP 突破 6000 美元(以现价美元计),被世界银行列为中高等收入国家。
——吴敬琏著:《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运用历史知识,解读漫画中的信息











阅读材料, 感悟每个中国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精神上的成长与觉醒
























联系个人生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增强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课上及时探究






























理 解 理 论成就: 新 时 代 孕 育 新 思想,新思 想 指 导 新 实 践



探究 1: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 1.8?上升到 15.2 ,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现在,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 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材料二: 世界银行在 2006 年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意指中等收入国家的制造业面临低收入国家的竞争,丧失了低成本优势;又缺乏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原来的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难以为继,失去发展的动力,经济停滞不前。
——郭金兴等:《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
中国经济的启示》材料三: 2012 年,阿迪达斯的中国公司宣布将关闭位于苏州工业区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厂,把生产线迁移到东南亚的缅甸。
2010 年前后,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然而,中国的光伏产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多晶硅基本上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2011 年,美国和欧洲开始对中国光伏产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 直接导致全行业的大雪崩。
——吴晓波:《激荡十年 水大鱼大:中国企业
2008-2018》
提出问题: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依据材料二、材料三,谈谈你怎样理解“ 中等收入陷阱”?

◎理论探索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阅读材料, 获取信息,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国情
























依据材料, 分析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认识到我国当前的改革事业更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课上及时探究












感 知 实 践成就: 中 国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走 在 世 界 前列






















◎实践成就
探究 2:“复兴号”——高铁的中国故事 材料四: 2017 年 6 月 26 日,首对“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在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列车上面,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等核心关键的系统,都是完全自主的。
在复兴号的研制过程中,大量采用了中国国家标准。254 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 84?,给世界高铁列车制造提出了新的标准体系。
2019 年 12 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京张高铁成
功上线运用,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 350 公里自动驾驶功能,高铁技术正在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自动驾驶能自动控制列车按照曲线来运行,解放司机,让司机更集中精力去瞭望线路,去观察设备的状态。
——摘编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
摘要》(2020 年 10 月 21 日) 材料五:尼泊尔基础设施和交通部长马哈塞特明确表示,尼泊尔铁路将使用中国标准的铁路轨距。按照尼泊尔规划,届时尼泊尔与中国接轨的铁路,以及尼泊尔境内东西横贯的铁路,都将采用中国轨距。
2014 年,蒙古国议会同意将在中国邻近的两段铁路,采用与中国相同的标准轨。
2016 年,俄远东发展部建议在俄境内铺设铁路, 宽度与中国使用的国际标准轨距看齐。
随着中国影响力不断扩大,“一带一路”转化为现实经济动力,除了蒙古国、尼泊尔外,奉行宽轨的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 最后变轨与中国铁路衔接,未尝没有可能性。
——共青团中央公号:《一个重大变化的开始! 这些国家铁路要采用中国标准了》2019 年 3 月 9 日。提出问题:
依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中国“复兴号”
建设的新特点。
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归纳国家发展的新成就。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材料一:
2018 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 2012 年增长 90.9?。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018 年报告显示, 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成为唯一进入世界前 20 名的中等收入国家。
材料二:

































阅读材料, 获取信息, 感知我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认识到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 出示本课知识结构:
小结


结合本科学习内容,思考,发表看法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立志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党的
作出自己的
理论和政策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你认为我们党
贡献
不断进行理论建设和政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调整是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党又有什么不变

的追求?

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时代是出

卷人,我们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前行

的路上,新的问题仍会出现。回望过去的路,

我们知道,我们有勇气、有智慧、有能力能够

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对我们这个

民族、这个国家的自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