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要求,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全面、正确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进而全面、正确地理解现实。《中外历史纲要》作为普通高中历史的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七单元第 21 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内容涉及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等重大史事,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历史趋势,是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课标引领下、根据教材内容,通过选取史料创设情境、围绕主旨设计问题、细化分解史学思想方法目标, 在理解和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新方向的同时,有效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彰显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课程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其中,自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至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叙述了 1840-1949 的百余年间,在列强不断加紧对华侵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刺激下,中华民族为实现救亡图存而不断探索、反帝反封建斗争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
本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承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创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后启中华民族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叙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启和兴起过程。厘清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逻辑是本单元教学的主要任务。
本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等重大史事,涉及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转折,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历史趋势。课标的内容要求为: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
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据此解
读教材内容: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正确的前进方向、强大的凝聚力量、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的面貌自此焕然一新;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开展则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尽管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仍历经艰难曲折,但同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设计面向高一学段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等历史事件有较为详细的了解,但对于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及重要意义,尚不能着眼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变化”这一宏观视角来理解其进步性。
初中阶段虽开始了史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但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来看,高一学生在“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在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的教学中,随着史料更为丰富多样,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所提供的史料,在任务驱动和问题引领下,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形成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本课教学中可选取的史料较为丰富,既有时人创作的歌曲、漫画、小说等艺术作品,也有重大会议的宣言、决议等文献史料,还有出自校史陈列馆的新闻报道等。选取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史料来组织教学,不仅有助于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将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加以解读,更期望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鼓励学生将其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方法、能力,同政治、语文、艺术等学科的学习所得加以综合应用,通过自主获取相关证据,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从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杂志刊物、决议宣言等文献史料和漫画、歌曲等文学艺术作品中获取信息,理解和感受中国革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转变。学会从
作者、时代、社会等不同路径提取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区分其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懂得将艺术作品与文献等其他史料互证以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解释,并不断接近历史真实的方法。从“中国革命发展变化”的宏观视角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步性,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的初心。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重要意义。此为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因而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的内涵。对从五四运动到到国民革命的系列史事,如何着眼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变化”这一宏观视角进行解释,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步性,作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核心观点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实践。随着革命新力量、革命新理论、革命新实践、革命新前途的出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鉴于学生对本课重大史事:五四运动、中共国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等已有较多了解,而对“何以由此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究竟有哪些不同”等深层问题缺乏理解,本课着力于探讨以上重大历史事件前后,中国革命思想、革命力量、革命实践、革命方向的变化,以“变”来破解“新”的内涵。另一方面,鉴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身是一个具有一定政治理论性的概念,为彰显历史学科本色,避免将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本课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抓手,选取时人创作的歌曲、漫画、小说等艺术作品加以解读,通过艺术作品与新闻、档案、文献等史料的互证,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置于其所属的特定时空框架下,从革命力量、革命思想、革命实践、革命方向等角度加以理解和解读。借助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运用客观理性的分析来论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步性。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播放《五四爱国纪念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五四’ 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为引线,导入本课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时代歌曲创设历史情境,为探究五四运动以及由此开始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作铺垫。
(一)五四运动:新阶级、新思想
环节 1:教师结合本校校史和当时的新闻报道简要回顾五四运动的过程,学生结合五四运动期间的漫画《工商学打倒曹陆章》和《上海学生联合会的公告》思考问题:漫画透露出哪些历史信息?作为运动先锋的青年学子如何看待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五四运动让当时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哪些不同于以往的 变化?
设计意图: 结合校史,运用新闻报道、照片等材料激活关于五四运动的知
识。借助漫画这一艺术作品与同时期社团公告的互证,认识到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新变化:工商学开始形成合力,民族力量初步凝聚。
环节 2:教师简述五四运动的结果,对比这一时期西方和苏俄对中国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思考: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华态度,当时的中国人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学生观察《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目录、阅读鲁迅小说《一件小事》片段,思考五四以后的中国思想界和社会意识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理解五四运动对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斗争、革命文化登上历史舞台所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五四以后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内容的变化、通过关注具有
新思想的小说出版发行状况,进一步感受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的新动向。
(二)中共一大:新政党、新方向
环节 3:教师讲述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结合《劳动届》、《劳动音》等刊物的创办发行,提示学生关注这些刊物的创办宗旨并思考:这些杂志的创办者和读者群体分别是谁?这些杂志的创办反映出当时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以此来认识五四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从走近工人到走进工人,为马
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设计意图:通过关注杂志的创办者、创办宗旨、读者群体,了解五四以后马
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行动实践,理解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理解五四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环节 4:教师简述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出示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纲领节选。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从中共一大和二大的文件来看,这个新创建的政党对中国革命提出了哪些新的构想?反映出中国革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在革命基础、领导力量、革命方向、革命前途等方面发生了本质变化,进而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是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历史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文献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
于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
(三)国民革命:新联盟、新革命
环节 5:教师出示中国共产党三大的决议和国民党一大宣言,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民革命的开展。播放《国民革命歌》、出示歌词及创作者信息,提问: 结合歌词和创作时间,说说此歌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从创作者身份来看,我们又能得到国民革命的哪些历史信息?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述和对问题的思考,来感受国民革命在动员革命力量、明确革命目标、推动革命进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到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设计意图:通过关注歌词、创作者身份、创作时间、创作意图等信息,在感
受歌曲时代性的同时,理解国共合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动作用。
环节 6:教师出示《1922-1927 年中国共产党主要革命活动年表》,学生观察教材第 124 页《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结合教师所提供的年表,思考: 中国共产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结合地图所呈现的北伐进程和年表所提供的北伐前至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信息,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发动工农群众、加速革命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综合地图和年表的时空信息,聚焦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兴起过程中的作用。
(四)小结
环节 7:师生简要回顾 1840 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历次抗争,结合板书加以对比,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的内涵所在。
设计意图:借助结构式板书将本课碎片式的历史知识加以串联,建立知识间
的逻辑联系。通过与前两单元所学知识的宏观比较,深入解读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的内涵所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彰显本课内容主旨。
【教学评价设计】
油画中的历史: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另一方面也包含艺术创造。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
(何红舟、 黄发祥,2009 年,该画入选 2009 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画展)
观察这幅油画,查找相关资料,作品再现了怎样的历史场景?作者力图通过艺术语言传达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中共一大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
通过当时的天气、环境以及人物的服饰、神态、动作等艺术语言,展现和赞美中共一大启航者的精神风貌。
结合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说说你对“启航”这一标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能联系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从革命力量、革命方向、革命道路等不同角度说明中国革命出现的新变化,认识“启航”意指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航程。
该画作入选了 2019 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画展,你认为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能从艺术与事实、历史与现实、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进行理
解即可。
设计意图:延续从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史料实证方法,鼓励学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运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引导学生从后人对历史题材艺术品的创作中,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水平要求:综合应用评价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水平划分 水平界定
唯物史观 水平 2 能够了解和掌撞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
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时空观念 水平 3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
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史料实证 水平 4 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
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历史解释 水平 2 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 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尝试从历史
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家国情怀 水平 3 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
史和现实社会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较多地运用艺术作品开展史料教学,既是为了有助于历史情境的创设, 更为了能有助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涵育。通过形象生动的艺术作品,学生得以更感性地理解时代、理解时代中的人、触摸历史脉动。但由于艺术作品具有想象、夸张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佐以文献、实物、数据等多重史料来加以验证。通过精心选材、精准设问,方能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整理辨析、价值判断和相互验证,逐步掌握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规范,综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本课在实施过程中,对艺术作品证史的路径、方法还应进一步梳理、提炼,如以副板书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或可更好地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脚手架”。
此外,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学生在潜移默化、逐层递进的过程中长期习得的结果,在教学设计中,需适当考虑教学模式的延续性。例如,本课主要采用了漫画、歌曲、小说等艺术作品开展教学,如能在本单元的下一课时或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延续贯通,将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核心素养的习得和提升。这也需要教师本人在整体理解教材、结构化分解核心素养水平、融通知识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设计能力方面有更高的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