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幸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导学稿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
《核舟记》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相关生字和文言实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读作者简介和文体知识,了解知识链接中的内容。
3、翻译课文、背诵书下的重点字解释。
4、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2.关于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3.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4.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走进文本】
自己来探究,相信你能行!
课前自主预习:
(通读课文及书下注释,完成下列1-5题)
1、预读课文一遍,给下列字注音。
洢( ) 罔( ) 膝( ) 褶( ) 椎( ) 髻( )
戌( )篆( ) 贻 ( ) 八分有( )奇( ) 诎(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3、请借助树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内容。
奇巧 ________ 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尝贻________ 八分有奇________ 箬篷覆之________
石青糁之________ 峨冠 ________________ 而多髯________
执卷端 ________ 各微侧 ____________ 相比者 ________
绝类________ 矫首昂视 ________ 与苏、黄不属________
诎右臂________ 椎髻仰面________ 衡木________
视端容寂________ 稍夷________ 钩画了了________
为人五________ 曾不盈寸________ ________ 修狭者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加粗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________ 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
(3)可:高可二黍许________ 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________ 其人视端容寂________
5、请尝试着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写出下列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 原句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用篆章一 原句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句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尝试完成)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_______ ,原材料是一个“ __________ ”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_______________ ”。
7、“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 ,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边的刻字出自 《______》,右边刻字出自 《_____ ___》 。
8、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 。
9、预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合作探究
1、文章依次说明了船的哪些部分?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总结出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一( )手卷 一( )人 篆章一( ) 一( )舟
为人五( ) 为窗八( )
试分析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分享
学习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给大家听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稿人:李长青迎幸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导学稿 2012.3.20
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
《活板》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
说明事物的特色。
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
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主
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预习:
1、课外查找有关印刷术的资料(古今中外皆可),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史,并把你知
道的内容整理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读全文后,借助注释或字典给下列字注意。
昇( ) 薄( ) 和( ) 炀( )
砥( ) 更( ) 以纸帖( )之 贮( )
粘( ) 燔( ) 拂( ) 从( )
细读书下注释,在空白处解释划线词语,也可以尝试着将句子的翻译写下来,
同时请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下面两句话,看在什么地方停顿才恰当。(用“/”表示)
(1)唐 人 尚 未 盛 为 之。
(2)其 上 以 松 脂、蜡 和 纸 灰 之 类 冒 之。
(3)则 以 一 铁 范 置 铁 板 上
(4)用 讫 再 火 令 药 熔。
(5)其 印 为 予 群 从 所 得,至 今 保 藏。
二、课内合作探究
(一)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 ),所用的原料是( ),用火烧活字的目的
是( );(请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二字词回答)
文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用自己的话分别把各个步骤的名称填在下
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组讨论,合作思考交流:
1、全文突出了活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果分享:学习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学习了本文以后,我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组稿人:李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