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
第一节 技术的含义与作用
授课班级:高一1、2、3、7、8、9、10、11班
课时:1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技术的含义
了解技术的特征
知道技术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使学生明白需求技术产生原因和动力,让学生一开始就清楚,研究人的需求在技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如何从事发明创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从事技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技术的含义、特征、作用
难点: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点都不难理解,主要是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对学生来说过于陌生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学习通用技术,通用技术研究的不是具体的某一门专业技术,而是所有专业都能用得到的技术。它主要是研究有关发明、革新及设计的技术。要弄得这个问题,首先需弄懂什么是技术,它的作用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授
(板书)
第一节 技术的含义与作用
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8分钟,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是技术的含义?
什么是技术的特征?
技术的作用是什么?
课堂提问,反馈自学效果
一、技术的含义
案例:从乌鸦喝水的案例中,弄清技术的产生过程及含义。
思考:乌鸦喝水时采用了那些技术?其目的是什么?达到了什么效果?
根据乌鸦喝水时采用技术全部过程,给技术下一个定义?
通过讨论得出技术的含义的结论
(一)内容: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例1:人为了能像鸟一样飞翔,发明了飞机。
例2:由于需求不同,人类设计制造了不同的交通工具。
思考:
1、在早期城市产生过程中,产生并发展了什么技术?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
2、在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中,产生并发展了什么技术?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
注意:
技术的含义不是定义
需求和愿望是技术产生的原因
需求和愿望的区别
满足需求的技术会对人的生存条件产生影响;
满足需求的技术不会对人的生存条件产生影响;只能影响人的精神生活。
自然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二)技术的特征:
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技术在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自然规律。
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技术在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等制约。
(二)技术的作用
技术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
技术促进社会的变革
3、课堂总结
(一)技术的含义: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技术产生的原因:需求和愿望
(二)技术的特征:
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三)技术的作用:
技术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
技术促进社会的变革
学生活动
从你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需求和愿望没有满足?
教学反思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
第二节 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授课班级:高一1、2、3、7、8、9、10、11班
课时:1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技术对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及个人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能对某项典型技术产生的多种影响进行分析。
知道技术的两面性: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2、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辩证的观点,从正负两方面分析某项典型技术都有那些正面及负面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技术的负面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技术道德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重点:知道技术的两面性
难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回忆
技术的含义: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技术产生的原因:需求和愿望
技术产生的目的:需求和愿望
需求与愿望的区别:技术是否影响生存
大自然包括: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和人类本身
技术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
技术促进社会的变革
既然技术能发挥作用,说明他会对人类产生影响,作用就是因为影响,才会体现出来的。那么技术是在那些方面会对人类产生影响?有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板书)
二、技术对人类产生影响
新授
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看书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技术从哪些方面会对人类造成影响?
怎么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让学生自学后,回答上述问题,初步弄懂有关内容。
学生看书结束后,根据回答问题情况,对回答不够完善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技术会在以下5个方面对人类产生影响:
经济:技术是生产力,技术越发达,生产力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
社会:蒸汽机的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环境:工业废气、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伦理道德:网络技术对青少年的正面及负面影响。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会带来新的道德问题
个人生活:古人扇扇子,现代人用空调。
针对每个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自己列举更多的案例。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例1 电视机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例2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产生促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例3 农药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它的不当使用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看书并回答技术对人类的正面、负面影响:
核技术:正面作用是提供新能源,负面作用是造出原子弹。
交通工具:正面作用是为出行带来便利,负面作用是车祸、空难和环境污染。
毁林造田:正面作用是增加耕种面积,负面作用是环境恶化。
核发电:正面作用是提供了电力,负面作用是核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
转基因食品:正面作用是培养产量高、口味好的新食品,负面作用是食品可能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
教材第七页最后两段编写的不够清楚,他是说: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
技术的发展和利用会带来新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安乐死,克隆人等。
3、总结
技术能够在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及个人生活等方面对人类产生影响。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学生活动
以计算机为例,全面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反思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
第三节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授课班级:高一1、2、3、7、8、9、10、11班
课时:1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设计的定义
知道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知道设计的本质
了解核桃破壳机的设计过程
2、过程与方法
核桃剥壳机的设计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从小树立严肃的设计态度
重点:设计的定义、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的本质
难点:核桃破壳机的设计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电教图片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回忆:技术能够在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及个人生活等方面对人类产生影响。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在前两节课我们分别讲了有关技术的定义和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本书是讲技术与设计的,那么什么又是设计呢?技术与设计又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这一节我们要讲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先预习教材10分钟
新授
先给学生8分钟时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看书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是设计?
设计的动力源泉是什么?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让学生自学后,回答上述问题,初步弄懂有关内容。
学生看书结束后,根据回答问题情况,对回答不够完善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什么是设计?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设计,如人生设计,学习设计,财务设计等。
(一)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针对预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分析和决策,产生相应的文字、数字、图形等信息的过程
技术设计的动力源泉:
人类要改造自然,要满足各种需求和愿望就需要设计,需求和愿望是技术设计的动力源泉。
设计的本质:
设计的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把创新的思想转化为合乎人类需求的某类产品或工程的过程。
创新:发明或革新。设计是一种创新活动,不是模仿或重复。
(二)技术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实现
每一种新型汽车的诞生都要经过工程师们的精心设计
核桃破壳机的设计
常见3种破壳方法:1、撞击法;2、轧辊挤压法;3、搓碾(nian)法
经试验,3种方法效果都不理想。
经研究,提出两种改进方案:1、组合法,将搓碾法与撞击法组合;2、改进挤压法,将挤压辊改为双齿盘对核桃反复挤压搓碾。(也应归为组合法)
我们从案例可以看出,整个过程都渗透了设计者的精心努力和辛勤。
以上案例说明,设计者在选择和改进破壳方法时创新思想,是设计的灵魂所在,是技术能否实现的关键。
让学生自己分析重庆綦(qi)江虹桥坍塌原因。
(三)设计与技术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设计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体现在
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即设计会产生新的技术)以一些初期成果为基础,通过设计者的继续努力,实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产业化开发。
例如:某研究部门在实验室研究出了一种先进的小规模炼钢方法。要把这种方法在工厂应用,就要通过设计来实现。
设计的方案要考虑现有技术手段能否实现。
如:设计甲壳虫汽车
现代设计也是一种技术。(现代设计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3、总结
(一)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针对预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分析和决策,产生相应的文字、数字、图形等信息的过程
技术设计的动力源泉: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设计的本质:设计的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把创新的思想转化为合乎人类需求的某类产品或工程的过程。
(二)技术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实现
(三)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设计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体现在
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设计的方案要考虑现有技术手段能否实现。
现代设计也是一种技术。(现代设计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生活动
回忆初中学过的针孔成像知识,设计一个观察针孔成像的初步方案。
核桃虽小,破壳技术至今仍不成熟。请你开动脑筋,也许会得出更便捷、更简单、效果更好的设计方案。
教学反思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
第四节 发明与革新——技术发展的动力
授课班级:高一1、2、3、7、8、9、10、11班
课时:1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发明与革新的定义
知道发明与革新对技术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印刷技术的发展过程;
电脑技术的发明及革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发明与革新对技术的巨大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重点:发明与革新的定义、发明与革新对技术的影响
难点:平板印刷、激光照排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回忆:
(一)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针对预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分析和决策,产生相应的文字、数字、图形等信息的过程
技术设计的动力源泉: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设计的本质:设计的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把创新的思想转化为合乎人类需求的某类产品或工程的过程。
(二)技术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实现
(三)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设计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体现在
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设计的方案要考虑现有技术手段能否实现。
现代设计也是一种技术。(现代设计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一节我们讲新的内容:
(板书)第四节 发明与革新——技术发展的动力
2、新授
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看书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是发明?
什么是革新?
发明与革新对技术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自学后,回答上述问题,初步弄懂有关内容。
学生看书结束后,根据回答问题情况,对回答不够完善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一)基本概念
发明的定义:
(教科书上)发明是将前人和他人没有提出过和实现过的创意和想象变成实际的设备、产品和系统的过程。
实际上发明是指创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事物。
革新的定义:
(教科书上)革新是改进、提高现有产品和系统的过程。
实际上革新是指对原有的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
(二)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
案例1
印刷术的发展过程:
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
铅活字和木制印刷机(德国人古登堡于15世纪发明);
金属印刷机(木制印刷机发明后三四百年);
石板印刷机(约1796年由阿罗斯·森纳菲尔德发明);(解释石板印刷原理)
平板印刷(在石板印刷基础上发明的);
数字化印刷(王选激光照排)。(解释激光照排原理)
从以上技术的发展过程可看出:技术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蕴含了发明与革新。
案例2
一个工厂要提高生产率,就需要对设备和工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案例3
集成电路的发明促进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
(三)、发明与革新对技术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与革新。技术起源于发明,并通过革新来改进,无数的发明与革新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3、课堂总结:
(一)基本概念
发明的定义:
发明是指创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事物。
革新的定义:
革新是指对原有的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
(二)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
(三)发明与革新对技术的影响:
发明是指创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事物。
革新是指对原有的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
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与革新。技术起源于发明,并通过革新来改进,无数的发明与革新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学生活动
动手设计一个多功能笔筒或文具盒。
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网上搜索等方式,调查某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哪些重大发明或革新?
教学反思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
第五节 技术活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
授课班级:高一1、2、3、7、8、9、10、11班
课时:1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技术活动往往涉及多种知识
(2)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介绍桥梁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技术活动往往涉及多种知识;
了解各种技术的发明过程及背景,阐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各学科知识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重点:技术活动涉及多种知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难点:设计鼠标所涉及的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回忆:
(一)基本概念
发明的定义:
发明是指创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事物。
革新的定义:
革新是指对原有的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
(二)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
(三)知道发明与革新对技术的影响:
发明是指创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事物。
革新是指对原有的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
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与革新。技术起源于发明,并通过革新来改进,无数的发明与革新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发明与革新方面的知识,那么我们将来要想从事发明与革新,都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呢?这就是这一节我们要讲的内容:
(板书)第五节 技术活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
新授
先给学生8分钟时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看书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技术活动涉及的知识是单一的吗?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什么?
让学生自学后,回答上述问题,初步弄懂有关内容。
学生看书结束后,根据回答问题情况,对回答不够完善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一、技术活动需要多种知识体系的支撑
技术活动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烹饪美食、修理家电、小发明、小制作等。
技术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应用许多相关的知识。
特别是从事比较系统、复杂的技术活动,就需要有全面、深入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
例如:建造一座桥梁必须具有力学、地质学、气象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鼠标的设计制造过程和涉及学科(了解)
1、产品造型
涉及知识: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用来确定鼠标的比例尺度、色彩搭配。
2、功能涉及
涉及知识:电子技术、光学技术、机械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产品试制或模型制作
涉及知识:加工工艺、加工技术和手段、成型技术、检测技术、安全规范和一系列的技术标准等。
思考:航天技术涉及那些学科。
现代设计和制造采用计算机辅助涉及(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并可以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提高涉及效率和质量。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基础
早期人类技术的发展方式:生产(积累经验)——技术
近代人类技术的发展方式:生产——技术——科学
19世纪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科学——技术——生产
实例
法拉第先发现电磁转化现象,贝尔后发明电话
麦克斯韦先发现电磁波,马可尼后发明无线电报
爱因斯坦先创立物质和能量转化公式,人类后发明原子弹
2、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如高能加速器、自动化检测仪器、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巨型计算机等
3、科学和技术的统一,是当今大科学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
界限越来越模糊;科学活动技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进步
3、总结
(一)、技术活动需要多种知识体系的支撑
例如:建造一座桥梁必须具有力学、地质学、气象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基础
2、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3、科学和技术的统一,是当今大科学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
学生活动
查阅相关资料,搞清有关照相的原理和技术,设想一下,能不能设计一个制作针孔照相机的装置初步方案。
教学反思
《通用技术》教案
课题: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
第六节 技术的知识产权
授课班级:高一1、2、3、7、8、9、10、11班
课时:2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知识产权定义
知道专利的分类、专利的作用、专利制度
知道专利的申请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专利制度产生过程、专利申请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专利的作用,及申请人从专利中获得的利益,激发学生从事技术开发的积极性
重点:知识产权、专利的分类、专利制度、讲解专利的作用、如何申请专利
难点:专利的作用、专利制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回忆:
(一)、技术活动需要多种知识体系的支撑
例如:建造一座桥梁必须具有力学、地质学、气象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基础
2、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3、科学和技术的统一,是当今大科学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
以上几节主要介绍了发明与革新方面的知识,那么搞发明革新都有什么好处呢?这一节我们就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第六节 技术的知识产权
新授
先给学生8分钟时间让学生看书自学,(阅读内容为:一、知识产权;二、专利制度。)看书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是知识产权?
专利的分哪几种?
专利工作是由哪些部门负责管理的?
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应具备哪些条件?
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应具备哪些条件?
让学生自学后,回答上述问题,初步弄懂有关内容。
学生看书结束后,根据回答问题情况,对回答不够完善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一、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者法人,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明、成果和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
也就是人们对自己通过脑力劳动(包括其延伸)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专利制度来实现的。技术发明人一旦申请专利成功,便拥有了对申请时所描述技术的专利权。
专利又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二、专利制度
为了保护发明创造的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专门制定了专利法。
专利法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的专利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工作。
专利法还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学生活动
上网搜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查阅有关内容。
第二课时
先给学生8分钟时间让学生看书自学,(阅读内容为:三、专利的作用;四、如何申请专利。)看书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专利的作用是什么?
如何申请专利?
让学生自学后,回答上述问题,初步弄懂有关内容。
学生看书结束后,根据回答问题情况,对回答不够完善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三、专利的作用
1、专利推动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2、专利使技术的评鉴法制化;
3、专利使技术资产化;
4、专利使技术权利化;
5、专利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6、知识产权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
四、如何申请专利
如:教材26页图1.39所示。
五、总结
(一)、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者法人,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明、成果和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
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专利制度来实现的。
专利又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二)、专利制度
专利法规定,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授予外观设计专利,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
(三)、专利的作用
1、专利推动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2、专利使技术的评鉴法制化;
3、专利使技术资产化;
4、专利使技术权利化;
5、专利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6、知识产权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
(四)、如何申请专利
学生活动
模拟专利的申请过程,熟悉相关程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