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复习课 课件(共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复习课 课件(共27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09 10:2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二湘教版(2019)

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项 目
分 布 规 律
海陆分布
大洲分布

国家分布

城乡分布
分布极不平衡,90%的人口居住在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
世界各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分布差异大,亚洲最多,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城镇人口分布密集,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其中,北美洲比例最高、洲比例最低);乡村人口分布稀疏,所占比例逐渐下降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
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其分布分析如
下图所示:
世界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
东亚地区
欧洲西部地区
北美五大湖区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工商业贸易繁荣
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
高纬度、高山寒冷区
中低纬度干旱沙漠区
工业、金融、贸易繁荣,经济发达
自然条件优越;古老的文化中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经济发达
低纬度气候湿热地区
南亚地区
人口
稀疏

人口
稠密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 例
气 候

地形
平原和丘陵

高山和高原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集中了世界人口的 80%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带人口稠密
地势起伏小,交通便利,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较密集
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贫瘠,交通不便,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 例
水 资 源

土 壤

矿产资源

一般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人们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耕作性能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分布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
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我国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城市
2.人文地理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 )社会经济因素:
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类经济活动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条件等也不尽一致,人口集中分布区也就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时 期
经 济 活 动
人 口 分 布
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
社会


工业
社会

以采集和
狩猎为主
逐水草而居
以农业经
济为主
对土地高度依赖,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形成许多分散的居民点。同时,由于城镇出现,人口分布有了城乡之别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交通、商贸发展迅速
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出点、轴集中态势;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海岸带人口的聚集
(2)其他人文地理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



宗教信仰
习俗

科 技
对人口发展有很大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
部分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加快了人口增长;部分发达国家人们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习俗不育,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科技进步可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如工业化后期,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又出现向郊区和乡村疏散的趋势
(2)其他人文地理环境因素:
历 史


战争
政策
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
有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世界人口的空间分布
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先后完成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
(1)界线东南部地势相对低平,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面临海洋,降水丰沛,是重要的耕区,这里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城镇多,人口密集。
(2)界线西北部深处内陆,多高原、山地,耕地较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稀少,以牧业为主,交通不便,城镇少,人口稀疏。
四、中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
分布不均
2.界线:
黑河一腾冲线
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五、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
1. 分类:
类型
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
概念
范围
方式
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跨越国界
跨越行政区边界
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招工、招生、分配等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 例
气候
淡水

土地

矿产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
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2)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经济 发展
交通
通信
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高的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
“孔雀东南飞”体现了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的集中迁移
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了人口迁移的障碍,促进了人口迁移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迁移高潮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政策
社会变革

战争
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20 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 例
文化 教育
家庭 婚姻
宗教信仰
人们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想方设法从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夫妻因解决两地分居而进行的迁移
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历史上曾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印巴分治,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教徒迁人印度
六、国际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
时 间
特 点
流 向
原 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区→未开发国家
欧洲→美洲,非洲→美洲,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转向外籍工人(增多)
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的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亚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等
2.当前国际人口迁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迁 入 地
迁 出 地


①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②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③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
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②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①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②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七.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
20 世纪 80以来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脆弱;③战争频繁;④自然灾害多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和西南迁移
①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②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迁移流量增大:自发性迁移的比例上升:流向发生明显的变化
从中部、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一部分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

人口容量
八.世界各阶段人口增长特点及原因分析:
阶段
古代
近代
现代
人口增长
特点
十分缓慢
速度加快
迅速增长
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御灾、抗病能力人口很差
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了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科技进步,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粮食缺乏和战争等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死亡率很高
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
九.主要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及利用中的问题:
资源种类
重要性
利用中的问题
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世界人口急剧增长,人均土地占有量大幅降,农业生产用地显著缩小,人类生存空间是来越小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
人口增加,科技发展,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还在减少甚至枯竭
资源种类
重要性
利用中的问题
水资源
水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
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淡水资源短缺
森林资源
美化环境、吸烟滞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調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不合理的是殖毁坏大面积的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重,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十.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 →
- → →
- →
人口数量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最适宜人口数量(最佳人口)
大小关系
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确定,因此,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都具有相对确定性












利用资源
智力、技术条件
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条件下
持续供养人口

国家或地区
合理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水平
不妨碍果来人物质生活质量
最适宜的人口数
虚数
十一.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因素
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自然资源环境
正相关
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最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因素
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人口合理容量越大;经济越不发达,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程度
正相关
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人均资源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