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必修二湘教版(2019)
城乡空间结构
项 目 城 镇 乡 村
概 念
特
征 人口
产
业
效益
功
能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农业人口的聚居地
密集
分散
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体,以非农业产业活动为主
第一产业占很大优势,以农业产业活动为主
1.城镇和乡村特征的比较:
生产高效率和经济高效益
低于城市效益
多功能、动态性,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一方面辐射带动周围的区域,另一方面与外界的城市和区域进行广泛的交流
功能相对单一
类 型 定 义 举 例
农用地
建设
用地
未利
用地
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2.我国土地分类系统:
盐碱地、沼泽地、裸岩等
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人员流动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市的核心区 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居住区
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广(40%≈ 60%);建筑质量出现高级、低级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 高级居住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低级居住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企业集聚可获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向城市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1) 图中A、B、C对应的城市功能区的名称是什么?
(2) 结合材料说明上述功能分区成因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A位于市中心附近,地租最高,商业支付地租的能力最强,在此布局可接近最大消费群且交通便利
B地租水平较高,住宅区付租能力较强,在此布局既便于居民购物,也便于工人上下班
C地租最低,工业支付地租的能力最弱,工业区布局在此可降低成本,又可减少对城区的环境污染
4.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高低的影响
结构模式 图示 特点 成因
同心圆
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由市中心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交通的发展
多核心
模式 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几个核心发展 受地价、交通和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主要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多核心状
同心
圆状
扇状
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6.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分类 形态 分布 原因
密集型 规模较大,房屋密集,住房排列杂乱无章,
道路弯曲 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区 地形较平坦,自然形成,缺乏规划设计
分散型 呈点状松散布局 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 地形复杂,便于就近进行生产活动,就近管理
聚集型 规模不大,住房排列
较松散 山区或沿交通线排列 受地形和交通线的影响
措施 内容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 协调处理好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的关系
合理进行
城市规划 要根据该城市不同特点和要求,对工厂、住宅、市内道路广场、对外交通、仓库等城市各项用地进行全面规划,合理组织,统筹安排,选择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改善城市交通运输条件 提倡公交优先,引导绿色;构建综合交通枢纽,提高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效率
城市立体开发 城市的开发建设,要从平面变为立体,向城市的地下、上空要空间;通过对老城区的更新改造,置换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7.合理利用城市空间:
8.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影响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城市分布密集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气候闷热,高原地区气候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山间河谷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地形和气候:
(1)自然因素对城镇形成、分布、发展的影响
自然因素 影响 原因 实例
气候
气候 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大
气候
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少
河流:
自然因素 影响 原因 实例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运输 河运起点或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散、转运 赣州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散、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
防卫 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影响因素 影响 典型案例
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形成新兴城市 石油:阿伯丁、大庆、东营;煤炭:大同、焦作、抚顺;金矿:约翰内斯堡;铁矿:鞍山、攀枝花
交通 沿海、沿江、沿铁路、沿高速公路往往形成城市轴线 沿铁路、高速公路:邯郸、石家庄、郑州、株洲、怀化
沿河流:扬州、济宁
社会因素 政治:新建城市作为首都 华盛顿、巴西利亚、堪培拉
宗教:宗教促使城市兴起 麦加、麦地那、拉萨
2.社会经济因素对城镇形成、分布、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 特点 形态 成因 分布
平原 规模大,人口多、房屋密集 团状 农耕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
平原及湿润盆地内部
山区、高原 分散,规模小,具有流动性 分散型 便于生产、生活 山间谷地或盆地
干早区 规模小而集中 团状、带状 泉水或河流附近 沙漠边缘绿洲
湿润区 规模小而分散
分散型 便于排灌,就近管理 水稻种植区
交通发达区 狭长,沿交通线延伸 带状 便利的交通条件 临近交通线
商贸繁荣区 规模较大 团状 商贸活动对人口的吸引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
9.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产习惯
东部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 以粮食主食,房基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较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食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1.我国的地城文化差异:
(1)我国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区的地城文化差:
地区 北方 南方
耕地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农作物 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等 水稻、油莱、甘蔗等
牲畜 黄牛 水牛
传统民居 以土坯为原料,注意防寒 以砖瓦为原料,注意通风散热
主食 面食 大米
运动项目 冬季溜冰 游泳
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 船
2.我国南、北方地城文化的差异:
2.影响民居特色的地理因素:
(1)自然因素对民居的影响
因素 举例
气候 降水(多) 日本北海道尖顶民居:房顶坡度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湘、桂、黔交界地区的风雨桥、廊桥:既有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我国云南傣族的竹楼,下部架空:通风隔潮
降水(少) 新疆地区的民居:屋顶一般较平
关中地区的半边屋:向院内倾斜以收集雨
因素 举例
气候 气温 影响墙体厚度:欧洲西部地区愈靠海,墻壁厚度愈薄,反之墙壁愈厚。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 0 ℃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为了御寒保暖,所以墙体厚度在不断增加
影响门窗大小:一般气温高的地方,门窗较大,有利于通风散热,而气温低的地方,门窗小,可以使热量不会迅速散失,有利于御寒保暖
为了御寒保暖,把房子建成半地穴式:我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一带出现的地坑院这种传统民居;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常用冰垒成砖,做成半深入地下的圆顶冰屋
因素 举例
气候 光照 光照对民居的影响,主要对民居楼间距、朝向、街道布局产生影响。以我国地处北半球为例,全年阳光多从南边照射过来,为了使北楼底层阳光不被南楼遮挡,这要求两楼之间保持适当的间距。其次,为了更好地获得光照,我国民居朝向多为坐北朝南、向阳而居。同时,为了获得最大光照,街道的走向和子午线呈30°------ 60°的夹角,这样伴随着太阳东升西落,街道两侧都能获得一定的光照
风 海边的民居,为了防风,建房用厚重的石块保持房屋的坚固性。风风还会影响街道走向,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街道走向多和风向一致,以便通风散热
因素 举例
地形 顺势而建。不同地区地形特点不同,民居在适应地形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不同的特点,比如分布在桂北,湘西一带的山区吊脚楼,江南庭院顺山坡地势盖起,小巧精致。而分布在华北平原的四合院,则由于地形开阔,民居建筑规则,庭院大而气派
3.世界城市景观差异与形成: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格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 城市发展历史短,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
欧洲城市 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的情况更为少见 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风格
杭州 将城市有组织地杭州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北京 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北京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显示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 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结构 中国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 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城镇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布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从中心区向外,建筑高度大幅下降,郊区建筑物高度很低 美国历史较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发展历史不同
4.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的影响:
建筑布局 欧洲城市 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 欧洲发展历史悠
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发展历史不同
建筑结构 中国
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中西方地域文
化差异
美国
建筑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续上表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阶段特点 阶段特点
工业革命前 发展极为缓慢
工业革命后 进程明显加快,城镇
人口比例迅速攀升
现代社会 涌现世界级大城市→城市群→大都市带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所处阶段 后期 中期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慢 快
发展水平 高 低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城镇人口比例 大 小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差异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
化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镇化差异: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相同点 都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都导致了城镇规模的扩大
不
同
点 成因 城镇发展,规模的扩大 中心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居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结果 城镇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市中心区衰落
所处阶段 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所在国家 目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4.郊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区别与联系:
要素 城镇化的影响 后 果
地形
气候
水文
生态
5.城镇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污染带到城区
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垃圾,干扰、破坏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遭受破坏,环境恶化
6.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 村
转变为 城 市
土地利用方式
就业方式
景观特征
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信息、交通
文化、观念
农业用地
第一产业
乡村景观
分 散 农业人口
低
欠发达
程度低、素质低
建设用地
第二、三产业
城市景观
密集 非农业人口
高
发达
程度高、素质高
7、城镇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环
境
质
量
下
降 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家庭炉灶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设绿化隔离带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破坏生活环境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设绿化隔离带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和建设、居民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 影响人类健康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光污染 城镇建筑玻璃幕墙城镇灯光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城市光源多用生态的“绿色照明”,制定建筑光标准;家庭装修合理布置灯光
电磁波污染 各种电磁设备 影响人类健康 污染严重的,需采取屏蔽或保护措施
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交通拥堵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造成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数量;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公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导致住房紧张,影响居住质量 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失业队伍增加 社会治安问题
(2)城镇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8.城镇化问题主要解决措施: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
缓解城镇中心区压力
减轻大城市发展压力
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推进郊区城镇化
对城镇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镇管理
处理好功能分区的关系
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调整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环境保护相协调
提供城镇绿化面积,增强居民的绿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