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镇空间结构(2课时)课件(共32+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城镇空间结构(2课时)课件(共32+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09 15:08:14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
(第一课时)
必修二湘教版(2019)
城乡土地利用
探究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乡村是指城市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地区。到
2016
年年底,港澳台暂不计算在内,我国共有城市
657
个,其中直辖市
4
个,地级市
293
个,县级市
360
个,另有建制镇
20
883
个。
1.
读图
2-1、图
2-2、图
2-3,说一说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的房屋高大,农村的低矮;城市的道路宽敞而平整,农村的道路狭窄而不平;城市的灯光亮度大,农村的亮度小;城市的公共设施数量和类型多,农村的公共设施数量与类型少……镇介于二者之间。
2.
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市、镇,还是乡村?根据你的观察,描述其空间布局特点。
杭州以“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为城市性质,相继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拥江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一主三副六组团”和“一江春水穿城过”的国土空间格局。
3.
从乡村演变成城市,基本动力有哪些?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乡村演变成城市的基本动力有: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乡村演变为城市,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生以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主变为以非农业用地为主。建筑密度增大,高度增大、层数增多。建筑除向高空扩展外,还向地下空间扩展等。
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聚落。
城镇: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镇的特点:
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及
经济效率高、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
交流相对发达。
一、城乡土地利用:
1
.
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耕地
林地
草地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
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
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工矿用地
城市住宅和公
共设施用地
旅游用地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2.城乡用地差异:
类型
内容
城镇
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乡村
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在乡村土地利用构成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活动
读图2-4城乡土地利用示意,对乡村、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完成相关任务。
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耕地和居住用地,因为乡村的人口数量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镇的人口已达到一定规模,居住用地承担其最基本的职能,是城镇中分布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1.
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各是什么?说出其原因。
 
2.
在城镇中,商业用地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商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
 
3.
想一想,城镇内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城镇内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和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行政因素有关。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主要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这些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2.主要功能区:常见功能区
居住区: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特点:
最基本的功能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最大。
分类:
高级住宅区(环境优美)
低级住宅区(喧闹,工业区)
工业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
功能:
工业集聚的区域,促进近现代城镇的发展,距离市中心较远的郊区。
分布:
沿城镇外围交通干线分布,布局受环境影响
商业区: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枢
特点: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和利用集约,是城镇的核心区,面积较小。
分布: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中心商务区:高度集中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在中心商务区周边,分布有市政区、住宅区、生态功能区等,再往外则分布有交通枢纽和工业区。
建筑密度最高,最豪华,地价最高
经济活动最繁忙,最具吸引力
内部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人口流量昼夜差别很大
交通通达性最强
香港中心商务区
上海浦东陆家
嘴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特点
规模
空间结构
较小城市
较大城市
3.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4.城市空间结构:
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
多核心状、棋盘格状
5.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
特别提醒:在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人居建设、交通路网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和园林绿化配置,协调好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等城市功能区的发展关系。
 
1.
城市土地空间有限,条件好的地段需求量大,地租水平也高。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类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类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土地。读图2-6,完成相关任务。
(1)想一想,影响城区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城区地租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活动
(2)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点: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相同点:都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水平逐渐下降;
(3)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中
OA、AB、BC
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标注在图上,并说明理由。
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中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BC为工业区,因为在OA段,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AB段住宅区的付租能力最高,BC段工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成都城市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市中心是商业、行政和居住混合区;居住区、文化区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内;工业区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外。沈阳工业区分布在交通线路两厢,主要位于市区东西两侧;居住区相对集中,位于市中心区及其外缘。北京作为明清时期的都城,其中心是故宫而不是中心商务区,商业中心表现为多核状布局。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成都属于团块状的城市空间结构,这跟当地的地形有关。成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功能区的分布不受地形的阻隔,使之可以成片分布。
(2)结合交通运输干线的引导和集聚功能,分析沈阳市的空间结构特点。
沈阳以组团式的松散布局结构建设,沿三环高速公路向沈山、沈大、沈哈、沈抚、沈丹、沈盘等交通干线放射方向发展。
(3)大都市中心区地租水平较高,为集约利用土地,通常高楼大厦林立,而北京市故宫附近的建筑都不高,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北京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古城。如果过分改动故宫周边的环境,会影响它的历史价值,为了保留故宫的文化气息,所以周围都不允许建高层建筑。
 
(1)特点:与城市相比,乡村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内部空间结构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第一,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村镇驻地以居住、工业、商业、交通、行政等用地为主,其外围则以农用地为主。
第二,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从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来看,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第三,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村镇多为所在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一般建有学校、卫生所、邮局等服务设施。
6.乡村空间结构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密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村落格局大而紧凑,但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这类村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密集型乡村聚落可分为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村落。
阅读
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由于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各发育阶段对水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不同地块的排、灌及水的深度都要认真管理,因此,往往在一定面积的水稻田中间,就有一户或几户农户住在地势较高处,以便就近管理周围的农田,从而形成分散型乡村聚落。
半聚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一个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各家彼此排列都不太靠近。还有一种村落是沿一条陆路或水道交通线排列,但各农户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彼此不连接在一起。
6.城乡一体化:
(1)定义:城乡是一个由城市与乡村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不能封闭起来发展乡村,也不能单靠城市解决乡村问题。只有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相互支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意义:
(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合理利用城市空间
与乡村空间不同的是,城市空间集聚了更多的非农产业活动,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居民出行频繁。城市规模不可能无限制扩大,“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需要确定不同时期城市扩张的边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比如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市政区、生态区等,协调处理好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的关系。工业企业需要纳入工业园区发展,一方面发挥企业的集聚互补效益,另一方面统一处置工业“三废”。
阅读
  
提出不同的城市规划方案,通过缜密的比较、分析和论证,不断提高用地组织、功能分区和整体设计的科学性。在城市用地配置中,工业用地的比重不能过高,生态用地的比重不宜过低。想办法让城市漂亮起来,比如保留原先的山体水体,适当多种一些树木,多造一些水面,多修建一些公园和广场,在适宜的地区尽量把水泥森林变成海绵城市。保护城市的蓝天碧水,保持市民的美好心情。
 
减少交通运输对于城市生活的不利干扰,但又要确保居民出行便捷。小汽车太多并非好事,交通拥堵、尾气污染、车位紧张令人头痛。提倡公交优先,引导绿色出行,显然是必要的。再就是构建综合交通枢纽,提高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效率。
城市的开发建设,要从平面变为立体,向城市的地下要空间,向城市的上空要空间,通过老城区的更新改造,置换出更多的发展空间。想办法让城市变聪明,关键在于把人的智慧变成城市的智慧,把市民的向往变成城市的行动,构建智能政府、智能社区、智能设施,提供体贴入微的智能化服务。
谢谢!(共32张PPT)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二课时)
必修二湘教版(2019)
城乡区位分析
1.区位: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
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
间关系。
三、城乡区位分析
2.城镇:
(1)特点: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集聚的聚落。
(2)地位:是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
(3)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③变化: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镇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而自然资源、交通等因素一直对城镇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思考:是不是所有城市的选址都在平原?
高原和山区有没有城市分布呢?
67%
32%
1%
中国大中城市分布比例图
地形
自然因素
巴西利亚
里约热内卢
圣保罗
累西腓
马瑙斯
思考:
巴西的城市为什么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在亚马孙平原上?
气候
2.75%
97.25%
季风区
非季风区
400
世界城市分布
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分布在降水适中、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宜宾
重庆
武汉


嘉陵江
汉江
河流
大河交汇处:人流、物流在此集散和中转,易形成大的城市。
河流的入海口处易形成大的城市:中国的天津(海河)、广州、上海、海口
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南京


嘉陵江
汉江
过河点位置易形成大的城市,如南京
自然地理区位的影响因素:
平原:如我国第三阶梯城市分布多
高原:热带多分布在高原,如巴西利亚
山区:沿河谷底等,汾河谷地(太原),
渭河谷地
(西安)
1、地形
2、气候
气温:中低温度临海边缘
降水:适中(湿润半湿润地区)
3、河流
城市用水:沿海城市
运输:河运起点、干支流交汇、河流入海口
军事防卫
社会经济因素:
资源:如大庆石油城


政治
军事
宗教
文化因素
居庸关
耶路撒冷
拉萨
日本——筑波
科技
美国——硅谷
旅游
桂林
张家界
 
效率指向
城镇空间布局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集聚,有利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人流、物流汇聚之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社会公平指向
城镇注重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设施的相对均衡布局,提供大量的就业、发展和交流机会,有利于不同收入人群共享社会福祉。
滨水指向 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往往形成较大城市。
地形指向 平原地区城镇建设最为有利,山地丘陵区城镇建设投入较大。位于地势低洼地区的城镇应加强排水设施建设。
城镇空间布局指向
避灾指向 城镇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频繁并且危害严重的地区,同时还要避开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方以及地质活动断裂带。
交通指向 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处,往往形成较大城市。
文化指向 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教育科研机构较多处,往往形成文化中心和旅游城市。
环境指向 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居住区布置在工业区的上风向或城区河流的上游。城市周围应有良好的植被,最好还要有大面积的水面。
  
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一般情况下,从地势地貌来看,平原盆地乡村聚落多、规模大,山地高原乡村聚落少、规模小。从气候条件而论,湿润温暖的地方乡村聚落多、规模大,酷寒酷热或干旱缺水的地方乡村聚落少、规模小。
乡村聚落具有明显的亲水型指向,多靠近水源丰富、水运方便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居民的生产生活。乡村聚落趋向于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较大的村落往往靠近交通要道,聚落发展与商贸活动互为促进。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西欧东南部的村庄,多为不设围墙、相对开放的集村。多数村落坐落在平原盆地,或河流湖泊之畔,或道路通衢之处,建有教堂和广场。在干旱地区的村庄,如阿拉伯的传统村落,多位于河流或泉水附近,以清真寺为核心,形成较大广场。广场周围的房屋相对密集,配套有商贸饮食行业。
西欧东南部的村庄
阿拉伯的传统村落
  
一部分乡村聚落拥有地方特色显著的历史文化。庙宇、道观、教堂附近,家族祠堂所在地,旅游地,都有助于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1.平原盆地多、规模大,山地高原落少、规模小。
2.湿润温暖的地方多、规模大,酷寒酷热或干旱缺水的地方少、规模小。
3.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聚落多,规模大。
 
1.
世界上的大城市,为什么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滨海平原、滨河平原、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相对密集?
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滨海平原、滨河平原、河口三角洲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所以城市相对密集。
世界城市带
美国东北部
北纬60度西欧地区
日本-韩国-中国的东南沿海
 
2.
纽约位于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读图
2-13,从地理区位的角度,分析纽约成为世界著名大都市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地处温带,气候宜人;地形平坦;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交通方式多元,交通便利。
 
3.
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原为一个小渔村。1980

8
月设置经济特区,迅速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大都市。读图
2-14、图
2-15,想一想,深圳的崛起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深圳与香港两个城市应当怎样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
深圳崛起的主要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政策支持。香港和深圳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利用港珠澳大桥实现更为便利的交流和沟通。
1.我国攀枝花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军事
C.气候
D.资源
D
2.下列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的是(
)
A.扬州市
B.株州市
C.重庆市
D.大连市
B
3.下列城市中,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区位
因素和其他三个城市不相同的城市是(
)
A.上海
B.桂林
C.黄山
D.张家界
A
4.下列各组城市的排序,依次作为宗教圣地、矿产地和政治中心兴起的一组是(
)
A、拉萨、攀枝花、华盛顿
B、耶路撒冷、阿伯丁、十堰
C、伊斯兰堡、大庆、巴西利亚
D、麦加、宝鸡、堪培拉
A
5、关于城市区位与自然地理各因素的关系,
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的城市都位于平原地区,且临海优越
B.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则无城市分布
C.沿河设城是我国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D.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地带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