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必修二湘教版(2019)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一课时)
城镇化
城镇化的
地域差异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基本上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这是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1911年人口
1990年人口
1949年人口
1324万
538万
54万
上海城市人口的变化
从上述两幅图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导学问题:
1.什么是城镇化?主要体现在那些
方面?
2.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3.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有什么
影响?
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城镇化
2.表现: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某城市城市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一产业:农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
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发
生显著变化
3.动力
(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1.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导学问题:
1.工业革命前后世界城镇化发展有何差异?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有何不同?
3.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
4.什么是虚假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
5.我国城镇化有何特点?
6.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注意哪些方面?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城镇化过程:
(1)工业革命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
(2)工业革命后: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3)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伦敦
巴黎
纽约
东京
上海
香港
世界大都市
2、城镇化的空间差异:
世界大都市带的分布: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多在75%以上,有些国家
甚至高达90%。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主要特征:
1、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
2、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
3、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4、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也得到普遍的重视
郊区化
乡村
近郊
中心
城区
中心城区
近郊
乡村
逆城市化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原因: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交通便利,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原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2.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
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上升迅速。1950
年,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仅
3
亿多,2015
年则激增到
27亿多、65
年间平均增速为发达国家的
3
倍左右。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半很不平衡。
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旧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虚假城镇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如南美洲突出。
3.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巴西贫民窟
滞后城镇化: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印度
孟加拉国
印度尼西亚
(三)我国的城镇化:
(1)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2)意义: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
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总人口不断增加,但增速变缓;城镇人口不增增加,且增速较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且增速加快。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围绕人多做文章、做大文章和做好文章。“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实现
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
1
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
1
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
2020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
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
45%。
推进我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以下方面:一是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三是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四是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五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六是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设,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镇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行。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培育壮大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抓紧建设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北部湾等重点城市群,完善城市群的协调程度,提高城市群的荷载功能,增强城市群的带动能力,扩大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
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
①以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③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④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⑥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3)推进新型城镇化,需注意问题:
城市化特点
原
因
发
达
国
家
起步早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
展
中
国
家
起步晚,发展快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1.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2.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同。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3.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共34张PPT)
必修二湘教版(2019)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二课时)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哪些有利影响?
2.城镇化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环境问题?
3.解决城镇化问题有哪些途径?
导学问题: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2.不利影响:
(1)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气候
——产生热岛效应
水文——内涝严重
生物——生物多样性减少
(2)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交通阻塞
房价居高不下
建设用地紧张
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3.目的:
4.发展方向:
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对城市而言,智慧城市通过智能化管理能够破解“城市病”,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克服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对居民来说,智慧城市意味着上下班便捷、供水供电可靠、日常出行安全,家长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孩子的情况,病人通过手机在家里看医生。对旅行者而论,智慧城市是一个触手可及的城市,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轻轻一点,就可获取吃住行游的购娱各类信息。
生态城市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种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食物等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排放的城市。
1.生态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证每户居民都极为方便地接触自然。
2.田园城市: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3.智慧城市:
城市的“五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
1.浑浊岛----城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区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5.雨岛----城区局地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圈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将特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周边的小城市,形成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空间组织形式。如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Howard)针对英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另外,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三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三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1)优点:
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
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2)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
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
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
(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3)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
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
100~400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
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图2-42
移植的大树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3)内涵:
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要素
城镇化的影响
后
果
地形
气候
水文
生态
1.城镇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镇化的影响:
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污染带到城区
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垃圾,干扰、破坏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遭受破坏,环境恶化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
村
转变为
城
市
土地利用方式
就业方式
景观特征
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信息、交通
文化、观念
农业用地
第一产业
乡村景观
分
散
农业人口
低
欠发达
程度低、素质低
建设用地
第二、三产业
城市景观
密集
非农业人口
高
发达
程度高、素质高
二、城镇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环
境
质
量
下
降
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家庭炉灶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设绿化隔离带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破坏生活环境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设绿化隔离带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和建设、居民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
影响人类健康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光污染
城镇建筑玻璃幕墙城镇灯光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城市光源多用生态的“绿色照明”,制定建筑光标准;家庭装修合理布置灯光
电磁波污染
各种电磁设备
影响人类健康
污染严重的,需采取屏蔽或保护措施
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交通拥堵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造成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数量;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公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导致住房紧张,影响居住质量
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失业队伍增加
社会治安问题
2.城镇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3.城镇化问题主要解决措施: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
缓解城镇中心区压力
减轻大城市发展压力
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推进郊区城镇化
对城镇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镇管理
处理好功能分区的关系
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调整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环境保护相协调
提供城镇绿化面积,增强居民的绿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