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必修二湘教版(2019)
(第二课时)
导学问题:
1.什么是农业布局?
2.农业生产要遵循哪些原则?
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
4.世界农业生产布局发展趋势有哪些?
二、农业布局
1.含义:
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
地域组合。
2.要求:
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
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水稻是一种高产的农作物。从生长习性来看,水稻喜温喜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是需要大量的水分。水稻生产过程相对复杂,耗费劳动力较多,而且不太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经营。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较为丰富的地区。在非洲的埃及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南欧的一些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1.
结合亚洲的地形、气候和人口分布等特征,分析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形成条件。
一年两熟至三熟
2.
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不利条件及其解决措施。
地形是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亚洲的水稻种植区多为山地丘陵区,土地面积狭小,不能连片,机械化难以推广。
解决措施:发展适合山地地形的小型农用机械。
多旱涝灾害也是亚洲水稻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之一,东亚、东南亚、南亚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风的不稳定性易出现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
解决措施:兴修水利工程。
3.
归纳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以小农经营为主;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劳动力需求量大等。
农业地域类型
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4.农业地域类型: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东亚
南亚
东南亚
东南亚
几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适合水稻好暖喜湿的特性。
气候:
水稻种植业形成的区位因素有那些?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因为地形平坦便于耕作,同时水稻在生长季节需水量很大,要求田地平整,排灌方便的地方。
地形: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河流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口: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生产过程需要精耕细作要求人口众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同时水稻单产高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约7000年种植历史,米饭是当地人主食
生产经验:种植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
饮食习惯:人们喜食稻米
水稻种植业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居民喜食稻米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最大稻米生产国:中国
最大稻米出口国:泰国
影响亚洲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发展措施
(1)小农经营
原因:人多地少,家庭经营
发展措施:
扩大经营规模,适度集约化经营
单产高的原因:精耕细作;
(2)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
商品率低原因:生产规模小,人口多,
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发展措施:控制人口数量
(4)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
发展措施: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小农经营
单产高
商品率低
机械化
水平低
科技
水平低
水利工程
量大
特别提醒
日本的水稻种植业已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商品率高。
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亚洲水稻种植的特点、原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单产高
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家庭为主,人均耕地少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体力劳动为主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靠传统经验
集约经营
控制人口数量
加快机械化发展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加大科技投入
1.试分析亚洲水稻分布区有哪些有利的区位条件适合水稻的生长?
①自然条件
气候: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
地形:较平坦的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形平坦,排灌方便。
土壤:河流下游土壤肥沃,有著名的水稻土。
②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是世界上几大人口稠密区之一,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市场:长期生活习惯的养成,稻米已成为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市场需求量较大。
技术装备:机械化水平低。
种植历史: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害灾害频繁、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科技、机械化水平低。
一大两小两低
①
大力建设水利设施;
②
扩大经营规模,集约化经营;
③
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
。
2.亚洲水稻种植业有哪些不利条件?
3.针对上述问题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先进的科技
便利的交通运输
主要产品
小麦
玉米
商品谷物农业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多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加拿大
美国
俄罗斯
乌克兰
中国
澳大利亚
阿根廷
分布:美国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即小麦区和玉米带)
中美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
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
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区位条件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农场由家庭经营,我国的农场一般国营。
美国特殊区位条件: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先进的农业科技、
农工商一
体化(即经营专业化)等。
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区位优势:大面积可垦荒地、肥沃的黑土。
借鉴之处:
大规模经营在国际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综合效益。
大牧场放牧业:面向市场的畜牧业
美国
阿根廷
澳大利亚
南非
新西兰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主要产品
牛羊肉
皮毛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
专业化程度高、
商品率高等特点。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业是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
1.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奶酪等。
2.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3.区位要求
不耐贮藏
运输不便
近消费市场
城市郊区
乳制品
乳畜业
牛奶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和中欧以及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
乳畜业
地域类型
乳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主要分布地区
美国东北部、西欧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气候
草场
分布
产品
机械化程度
市场
生产特点
半干旱、干旱气候
气候温和湿润
以天然草场为主
地广人稀的地区
牛奶及奶制品为主
较高
以外地市场为主
以人工草场为主
城市、人口密集地区
以本地市场为主
高
肉、皮、毛为主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经济效益好
热带种植园农业
1.概念: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
2.分布:橡胶种植园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巴西。咖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及非洲。
3.区位优势: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
土地租金低,劳力充足廉价;
国际市场广阔。
葡萄
柑橘
橄榄
无花果
地中海式农业
(1)分布:大陆______岸,纬度_______
?(2)气候特点:
夏季______________,(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
冬季______________,(受西风带影响)
?(3)自然带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
?(4)地中海型农业:粮食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典型地区:法国地中海沿岸,美国______________州
西
30~40
炎热干燥
温和湿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小麦、大麦
葡萄、柑橘、油橄榄
、无花果等园艺业作物
加利福尼亚
混合农业:
分布
欧洲
北美
南非
澳大利亚
新西兰
牲畜
农作物
小麦
玉米
牧草
饲料
牛
猪
羊
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欧洲
北美
南非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墨累河
达
令
河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占世界市场1/2以上,也是世界上重要
的小麦出口国,产量的3/5供出口
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
小
麦
区
放牧区
休耕地
小麦-牧羊农场土地利用
(1)从自给自足
商品化生产
5.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
(2)从“小而全”
专业化
(3)从相对分散
适度集中
(4)从“千篇一律”
地域分工
(5)从粗放型
集约型
5.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
(1)从自给自足
商品化生产
(2)从“小而全”
专业化
(3)从相对分散
适度集中
(4)从“千篇一律”
地域分工
(5)从粗放型
集约型
(6)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6.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混合农业
(2)按产品的用途分:
自给型农业(水稻种植业)与商品型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3)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型农业与集约型农业。
自给型农业: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用传统的农具种植多种农作物,以求自给自足,用来出售的农产品是很少的。主要分布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集约型农业: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比较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共30张PPT)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必修二湘教版(2019)
(第一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
导学问题:
1.什么是农业?
2.农业生产活动的因素有哪几类?
3.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4.影响农业的科学技术因素有哪丝
5.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
图
3-1
示意英国某超市销售的农产品的来源地,西红柿来自沙特阿拉伯,土豆来自以色列,鸡肉来自泰国,芦笋来自秘鲁,胡萝卜来自南非……
1.
该超市销售的农产品的生长习性,与来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否相适应?试举例说明。
沙特阿拉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西红柿品质较好;智利地中海气候区域夏季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利于葡萄中糖分的积累,品质好……
2.
到学校附近的超市调查所销售的农产品及其产地,想一想,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布局与哪些因素有关?
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等。
一、农业区位因素:
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
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
的产业。
1.农业:
2.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基本要素:
自然条件、科学技术、社会经济
(一)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1.气候:
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海南岛“稻可三熟,菜满四季”
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海南岛:一年三熟
1.气候
①
热量—海南椰子
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②光照—新疆的葡萄甜
思考:新疆瓜果特别甘甜爽口的原因是什么?
限制新疆瓜果种植的因素是什么?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
光照时间的长短、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
的地区分布及农产品的品质。
③降水—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
水稻:水田农业
小麦:旱作农业
影响农业的地区分布
2.土壤:—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
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的土壤适宜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土壤肥力不同,土地生产力也是不同的。土壤肥力酸碱性等影响作物的生长。
浙江龙井茶--
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
3.水源:—河西走廊的绿洲灌溉农业
农业生产必备的条件。水源较多的地方,适宜于水稻生产
和淡水养殖;水源较少的地方,往往只能经营旱作农业或
灌溉农业。
思考:影响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福建尤溪梯田是典型的“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的碎田块,在崇山峻岭间连绵,在沟沟坎坎中延伸
。
思考:影响该地修筑梯田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4.地形—福建尤溪梯田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耕作业;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立体农业;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
1.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幅员辽阔,多平原和低地,淡水资源丰富。2016
年,俄罗斯出口粮食约
3
400
万吨。读图
3-2,完成相关任务。
1.
结合图
3-2,查找俄罗斯气温、降水等资料,说一说,影响俄罗斯农业生产活动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纬度高,气候寒冷,寒冷期长(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冻土广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不足,水热配合差,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
找出俄罗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分布区域,分析俄罗斯适宜谷物种植地带的自然地理条件。
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谷物种植地带主要位于西西伯利亚南部和东欧平原南部的伏尔加河沿岸。地形平坦;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有深厚黑土分布);灌溉水源充足等。
3.
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给俄罗斯农业带来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俄罗斯温暖的气候区范围扩大,热量条件变好,农作物可生长的时间变长;冻土层融化,农业可开发的区域扩大,耕地资源增加,生产规模会扩大。但是,气候变暖会利于病虫繁衍,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二)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1.技术装备:
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加强
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2.生产技术:
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
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3.信息化:
技术装备
喷雾器
飞机喷洒农药
人工收割
联合收割机
请同学们思考:这四张图的耕作方式有何不同?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技术装备: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专业化
培育一粒良种
改变一个世界
滴灌
生产技术(温室技术、灌溉技术、地膜覆盖、无土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间作套种、种植经验)
良种培育
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指以“3S”(GIS、GNSS、R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为基础,面向农田生产的精细农作方式。精准农业引领农业由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变,利用遥感系统(RS)快速获取墒情、苗情、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依据;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采集农田信息,指导农机精准作业;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整合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依托决策支持系统,制定农业生产决策,以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目标。
(三)农业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市场需求对
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
2.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
长江口
城市中心区
蔬菜.奶牛.花卉区
棉花蔬菜和奶牛区
商品粮.棉产区
思考:上海市在郊区大力发展蔬菜、奶牛、花卉等农业,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上海郊区农业—市场
市场
荷兰的鲜花之所以能点缀世界许多大城市,就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交通运输
水稻田
甘蔗地
鱼
塘
花卉棚
受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
绿色农业与有机农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关键在于减少生产、储运、加工环节的污染,使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的卫生标准。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农膜、饲料添加剂等,而是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来维持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临红海,东濒波斯湾,沙漠面积广大,石油资源丰富,出产椰枣较多,粮食不能自给。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沙特阿拉伯利用出口石油积累的财富,对农业实行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本国生产的小麦可以满足国内
90%
的需要,鸡肉和牛奶的自给率为
40%,蛋类基本实现自给,椰枣和蔬菜还可出口。
1.
简要评价沙特阿拉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全年高温,光热充足;石油生产大国,有雄厚的资金用于农业投资。不利条件:境内主要是大沙漠和高原,可耕地很少;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源短缺。
2.
沙特阿拉伯在克服农业生产不利条件时,采用了哪些农业科技措施?
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技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采用海水淡化技术等。
3.
沙特阿拉伯生产的西红柿为什么能进入英国超市?想一想,影响沙特阿拉伯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哪些?
沙特阿拉伯光照充足,西红柿品质较好,且大规模种植,产量高、价格低;英国气候条件不利于西红柿生长,市场需求大,两地运输便捷。沙特阿拉伯2005年以后小麦产量快速下降,蔬菜和牛奶比重快速上升,主要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农业生产规模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前粮食难以自给,2005年后小麦可以满足国内90%的需求,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农业投入增多和农业技术(灌溉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