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复习课 基础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复习课 基础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09 15:3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 湘教版(2019) 必修II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复习课 基础测试题 (有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
(2021陕西榆林市一摸)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人口出生率自2018年创出历史新低之后,2019年再度“触底”。下图示意,我国1974年到1994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1994年到2014年的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
A.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呈负相关
B.经济发展变化滞后于人口变化20年
C.经济发展变化与人口变化关系不大
D.人口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同步变化
2.导致出现图示变化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
A.老年人口比重 B.就业人口年龄
C.人口性别构成 D.少年人口比重
3.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以彻查人口出生变动情况以及房屋情况。针对材料中出现的人口问题,第七次人口普查后可能会采取的措施最有可能是( )
禁止人口迁移 B.实行晚婚晚育
调整生育政策 D.大力发展经济
(2021山东省济南市一摸)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需要全面把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人口学家在保持现有生育政策下,对中国老年人口年龄特征变动(图1)作出预测,为推进我国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数据支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据图判断,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集中表现出( )
A.老年人口数量激增 B.老年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高龄化越来越严重 D.人口性别结构完全失衡
5.为了应对未来的老龄化问题,目前我国应该( )
A.废除计划生育政策 B.吸引国外移民迁入
C.鼓励老年人口迁移 D.培育智慧养老产业
(2021青岛市一模)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状态。下图示意199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及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表示意人口结构类型与老龄化系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199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结构类型由( )
A.年轻型进入成年型Ⅰ期 B.成年型Ⅰ期进入成年型Ⅱ期
C.成年型Ⅱ期进入老年型I期 D.老年型Ⅰ期进入老年型Ⅱ期
7.1990-2000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系数回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少儿人口快速增长 B.青壮年人口显著增加
C.老年人口大量外迁 D.人口生育率明显下降
8.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进程在加快,但慢于广东省,更慢于全国。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 )
A.气候环境更宜居住 B.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C.海陆空交通更便捷 D.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
(2021广州市一摸)根据2021年春节前2月6?8日全国人口迁徙大数据统计,日均人口流入量占比前三位的省份是广东省(14.24% )、四川省(8.13%)、河南省(7.52% );日均人口流出量占比前三位的省份是广东省(21.14%)、四川省(7.31%)、江苏省(6.56%)。另据铁路部门统计,旅客发送量比去年同期减少70%。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广东流入人口最多的影响因素是( )
A.返乡 B.旅游 C.探亲 D.购物
10.广东流入人口最多、流出人口也最多,主要原因是( )
A.旅游资源丰富 B.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C.气候温暖湿润 D.外来务工人员众多
11.今年春节前我国人口流动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收入水平的变化 B.国家政策的调控
C.传统文化的影响 D.恶劣天气的制约
(2021南宁高三一模)净流入人口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净流入人口占比=净流入人口/常住人口×100%。图1为2019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城市常住人口和净流入人口占比统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2019年,净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图中数码代表深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人口大量净流入使城市①( )
A.环境人口容量明显下降 B.老龄人口比重下降
C.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D.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2020·安徽合肥检測 )土地承载指数是指人均粮食消费标准量(400?kg)与人均粮食产量之比,下图示意我国1949年~2009年人口数量和土地承载指数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
15.1949~2009年期间,影响土地承载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数量????????????? B.科学技术
C.市场需求????????????? D.交通运输
16.目前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巨大,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A.增加荒地开垦????????? B.鼓励人口流动
C.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 D.提高机械化水平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是我国高密度经济走廊之一。长江经济带的开发速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制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图甲示意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总人口及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乙示意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结果。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总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特点是(  )
A. 地区生产总值先下降后上升
B. 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C. 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 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18 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结果显示(  )
A. 中心城市多为超载和临界超载 B. 超载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
C. 不超载地区资源丰富,环境优越 D. 临界超载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9.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的有(  )
①地区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文化消费水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综合题:(40分)
21.读图表,完成下列小题。(16分)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冷金属粘皮
>49℃ >29℃ >49℃ 21℃±3℃ <18℃ <10℃ <-20℃
(1)图a、图b、表格所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3分)
(3)图b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是什么?(6分)
(4)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人口分布?(4分)
22.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两个临近省级行政区的人口统计表,其中甲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乙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农村人口 60岁及以上人口 总人口
甲(万人) 63.5 28.0 2098.5 673.4 4622.1
乙(万人) 62.4 30.7 1810.2 1069.2 5657.3
(1)两个省级行政区之间存在大量人口迁移,判断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6分)
(2)分析人口迁移对两个省级行政区的影响。(6分)
(河北省重点中学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能解决西北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增加一个亿。而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百万移民需安置。下面为南水北调路线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
材料三 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1)材料一表明什么因素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哪两个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它们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什么关系?(6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复习课 基础测试题 基础题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
1.B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两条曲线基本平行,大致呈正相关关素,A、C错误;但需注意意此图横坐标是 1974-1994,根据材料信息仅对应人口自然增长率,GDP 增长率參照的时间段应是 20年后的 1994-2014,所以这两条曲线并非同步变化。D错误:20 年后的 GDP 增长率与 20 年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特点相同,但有时间差异,反映出经济发展变化滞后于人口变化 20 年,B 正确,故选B。
2.B图示关系表现出 GDP 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滞后 20 年的正相关关系,创造社会財富。为 GDP增长作出贡献的是就业人口,20 年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反映出净增加的新出生人口的变化情况。20年后这些人口是陆续年满 20 岁成长为可以从事劳动就业的人门。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变化,B 正确,与老年人口比重、性别构成,和少年人口比重不具有正相美关系。A.C.D 错误,故选B。
3.C 材料用数据说明了我国出生人口减少,出生率处于低水平的同时还在继续降低。因 GDP 增长变化滞后于人口变化且具有相关性,将可能使得未来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减小,劳动力超缺。老龄化现象凸显等人口问题,严航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应调整生育政策,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通过适当提高出生率末解决此入口问题。C正确:禁止人口迁移会使得劳动力空间分配不均的现象更严重,不利于区域发展,A错误:实行晚婚晚育,出生率低、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更严峻。B 错误:大力发展经济治标不治本,D错误。故选C.
4.C 由圈可知,我国55岁以上的老人人数比例逐渐增大,所以可得出我国高龄化较为明显,故选择C选项,老年人数量在逐渐增大,但是并没有激增。故排除A选项;我国男女比例较为失衡,但并没有完全失衡,所以排除D选项;老年人比重没有持续增加,排除B项。
5.D为了应对未来的老龄化问题,目前我国最适合应该培育智慧养老产业。
6.C根据图示可知,1990 年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系数约为 6.6%,属于成年型Ⅱ期:2015 年老龄化系数约为 7.3%,属于老年型Ⅰ期。C正确,ABD 错误。故本题选 C。
7.B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系数回落说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下降。1990 年-2000年,在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下,该区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使得当地老龄化系数下降,B 正确:该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少儿人口增长较慢,A错误:老年人口并未出现大量外迁这种情况,C错误:人口生育率明显下降,会导致新出生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比重会增加,会导致老龄化系数变大,与题目所给信息不符,D 错误。故本题选 B。
8.B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收入水平高,因此对对国内外人口吸引力都比较大,因此老龄化进程依然慢于广东省,更慢于全国,B 正确;粤港澳大湾区纬度低,气候炎热,气候环境并未更宣居住,A错误:海陆空交通更便捷与老龄化关系不大,C错误:受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影响,该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D 错误。故本题选 B.
9.C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口稠密,春节时期外地亲人来此探亲导致广东省流入人口最多。故C项正确;
A项,广东省在外务工人员较少,在广东务工的外地人员较多,在广东务工人员返乡会导致广东省流出人口增多。故A项错误;
B项,春节期间旅游人数较少。故B项错误;
D项,春节期间从外地去广东购物的人数较少。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D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外来务工人员众多,春节时务工人员返乡,因此广东流入人口最多、流出人口也最多。故D项正确;
A项,春节期间旅游人数较少。故A项错误;
B项,我国交通便利的省区很多,因此广东省交通便利并不是流入人口最多、流出人口也最多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C项,春节期间海南省气候最温暖,因此广东省气候温暖湿润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膜.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B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家为了减少人员流动,降低传播风险,严格控制出行,因此今年春节前我国人口流动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调控,并不是收入水平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恶劣天气的制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C 根据文字材料中可知,净流入人口=常住人口×净流人人口占比。城市③较①、②常住人口多,净流入人口占比高,所以净流入人口较城市①、②多。城市④虽然净流入人口占比更高,但常住人口远少于城市③,根据图中数据估算可以判断出其净流入人口少于城市③。因此净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是③。选项C正确。
13.D 与其他三座城市相比,深圳市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年轻城市,净迁入人口占比高。选项D正确。
14.B 来到城市①务工经商的以年轻人为主,因此可以使城市的老龄人口比重下降。大量净迁入人口不会使城市环境人口容量明显下降;这些一线城市现在已经不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人口的迁入会导致城市就业压力增大。选项B正确。
15.B 结合土地承载指数的定义和图示信息分析可知,1949—2009 年,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人均粮食产量不断增长,说明单位面积产量不断上升,这是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
16.C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巨大,是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造成的,而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是提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17.D 据甲图分析可知,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上升,A错误;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B错误;图中无法体现人口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C错误;对比两幅图可知,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D正确。故选D。
18.A 据图乙分析可知,中心城市多为超载和临界超载,一般为长江沿岸的城市,A正确;超载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资源丰富,环境优越,BC错误;所以选A。
A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所以①对。资源数量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②对。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③对。文化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④错。
20.C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因此,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状况。
二、综合题:(40分)
21. (16分)(1)水源;地形;气候(3分)
(2)温带(或亚热带)(3分)
(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6分)
(4)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宗教等。(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图a中城镇集中分布在河流交汇处,河流交汇处水资源丰富;图b中海拔低于200米处,集中了56.5%的人口,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表格体现的是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进而影响人口的分布,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2)本题考查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从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判断,适宜人口居住、生活的温度带是温带(或亚热带)。
(3)本题考查人口集中分布在低海拔地区的原因。海拔200米以下地区的地形是平原,平原地区一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4)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有水源、地形、气候等,人文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宗教等。
22.(12分)(1)方向:由甲迁往乙。理由:甲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乙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需求量大。(6分)
(2)对甲的影响:大量人口迁出,造成人才流失,劳动力不足;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减小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对乙的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当地的人才及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加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程度;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城市问题更加突出。(6分)
解析:(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由材料可知,甲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且由表中农村人口数据可知,甲农村人口较多,可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乙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老年人口较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所以人口会由甲迁往乙。
(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的迁移可以加强迁出地(甲)与外界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减小当地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但人口的迁出也会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迁移可以为迁入地(乙)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与迁出地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但也会增加迁入地公共基础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城市问题更加突出。
23. (12分)(1)资源。南水北调西线方案使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增加,增大了资源环境承载力。(6分)
(2)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科技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力;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小。(6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南水北调西线方案使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增加,增大了资源环境承载力,体现了淡水资源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第(2)题,材料二体现了科技水平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材料三体现了消费水平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科技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力;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小。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巴马县地处广西省西北部,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每年都有大量外地季节性移民来此避寒越冬或养老、养生。当地依托区域优势,积极推动扶贫示范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引资大力发展康养地产、民宿、季节性居养产业,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季节性移民社区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