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
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根本原因:
思想先导:
资本主义经济
政体:
1.君主立宪制: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日本
2.民主共和制:
美国、法国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英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美国反抗殖民统治
意大利、德意志统一
日本改革(明治维新)
美国独立战争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早期:
扩展:
目的:推翻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
实质:就是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
课文结构:
第一目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目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目
资本主义的扩展
一.英国革命
(1640-1688)
1.背景:
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
詹姆士一世(斯图亚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国王是上帝派到人世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
君权神授
查理一世:是王权无限论者,喜欢独断专行,在1629年到1640年不召开议会,实行无议会统治。查理一世还把持出售肥皂、盐、酒、煤等商品的专卖权,甚至卖官鬻爵。
16世纪中期,英国兴起了造纸、火药、等新的工业部门,手工工场的规模较大,有的雇佣人数多达上千人。1600年,英国成立主营对亚洲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伦敦成为英国贸易和金融业的中心,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
资产阶级
利
益
趋
同
从15世纪末开始,“圈地运动”打破了英国农村“恬静”的生活,圈地后的大农场主采用雇佣劳动发展养羊业,促进农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
新贵族
16-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有
相当发展。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
(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经济基础:
②领导阶级:
③根本原因:
“英国在中世纪就已经形成所谓的“自由”传统……这个传统有“三大原则”即: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
—马考莱勋爵《英国史》
王在议会
王在法下
英国传统原则
1.
1215年,失地王约翰签署《大宪章》,第一次通过法律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2.
1265年,贵族
孟福尔
战胜国王,以国王名义召开英国第一次议会,参加者除贵族外,还有市民代表。这标志着英国议会的产生。
克伦威尔领导革命
1649查理一世被处死
2
过程:
(1640-1688)
查理二世复辟
詹姆士二世复辟
开始:1640
长期议会的召开
结束:1688
光荣革命
过程
“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从此,世界天平开始失衡,西方迅速崛起,东方加快了没落”
曲折性、反复性
不彻底性
特点:
光荣革命
克伦威尔军事独裁
2)过程:
(1640-1688)
光荣革命: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请于1688年率领1.5万人在托尔湾登陆,詹姆斯二世出逃,后逃亡法国。
①不流血的政变
②议会与国王的妥协成果
1688年
“光荣革命”
特点:
玛丽二世
威廉三世
文件:
①1689《权利法案》
②1701《王位继承法》
3.结果:君主立宪制确立
“
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停止法律或法律实施,为非法。
“
凡未经议会准许,国王或为国王征收金钱,皆为非法。”
“
未经议会同意,平时在本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非法。”
“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立法权)
(征税权)
(征兵权)
(选举权)
议会内阁制确立(1721
年)
①限制了国王权力,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了议会,确立了议会主权.
②实现了议会和国王的集体的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4
.君主立宪制完善
国王
议会
内阁
权力分配
权力关系
议会监督内阁
内阁对议会负责
统而不治的“虚君”
立法权
行政权
二.美国(一)独立战争(1775-1783)
1
背景:
导火索
爆发
建军
建国
转折
胜利
承认独立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
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1773年12月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5年4月
莱克星顿的枪声
1775年5月
第二届大陆会议成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1776年7月4日
《独立宣言》发表
1777年10月
1781年10月
约克镇英军投降,战争结束
1783年9月
英美《巴黎和约》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萨拉托加大捷
2.过程:
材料一: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材料二: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
——美国
1776年《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
二.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3
:文件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机构:
作用:
性质:
《独立宣言》
大陆会议
宣告美国独立
(1776.7.4)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主权在民
社会契约论
4.性质:
民族解放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
5.影响:
国内: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国际:推动欧洲、拉美革命运动
6.
联邦制度的确立(民主共和制)
特点
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强调主权在民,区别于君主制。
①
背景:
美国独立初期,实行邦联制,不能有效行使国家职权。
“第一,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独立性:宪法允许各州享有征税、征兵及发行纸币的权力……国家有事时,中央政府只能请求各州提供军队。……
第三,中央权力极小,邦联国会只能宣战和媾和……它没有权力管理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它只能在各州的同意下,才能与外国订立有关贸易的条约。”—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
13个州组成的松懈的国际同盟
②文件:
1787年制定《合众国宪法》
“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有关国家整体需要和利益的权利由中央政府行使(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地方事务由各州行使权力(教育、公共卫生、商业组织、婚姻、地方税等)
联邦政府——中央集权
各州政府——地方分权
建立联邦制
③
内容:
权力纵向分割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③
内容:
权力横向分割
立法原则:
理论来源:
权力分配:
立法目的: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
国会—立法权、联邦政府—行政权、
最高法院—司法权
有效防止独裁,保证资本主义民主的实施。
把权力关进
制度的笼子里
总统
国会
最高法院
(司法权)
任命司法官员需参议院确认
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可
否
决
国
会
法
案
可
弹
劾
总
统
可
宣
布
总
统
违
宪
可
任
命
联
邦
法
官
选民
选举
(1)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
④
评价
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
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注:宪法中所称的“人”是“man”不包“woman”,而“其他人”(other
persons)实际上指黑人和奴隶。
杀害林肯总统的凶手布斯
1865年
林肯遇刺
“林肯将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
林肯纪念堂
二.美国(二)南北战争(1861-1865)
——资本主义的扩展
19世纪上半叶,美国通过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扩张为“两洋国家”。
19世纪中期,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
西进运动
北方
资本主义工商业
南方
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输出棉花、工业原料
缺工业原料
输入工业品
缺销售市场
占有大量劳动力
缺自由劳动力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结果
内战
矛盾
要降低关税
要提高关税
(矛盾焦点)
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内战根本原因)
(二)南北战争(1861-1865)
1.背景: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
林肯面临巨大压力
1860年林肯当选为总统(导火线)
1862,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转折点
(二)南北战争(1861-1865)
2.过程
获得自由的奴隶对林肯充满感激
北方军队中的黑人士兵
葛底斯堡战役
葛底斯堡演说:建立民有、民治、民享政府
(二)南北战争(1861-1865)
2.过程
1865年,南方联军
投降,战争结束
美国内战
背景:
1.
美国领土的扩张
激化
(根本原因)
①关税问题
②劳动力问题
③自由州与蓄奴州
(西部土地)
3.1860年11月,
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导火线)
经过:
1.爆发:
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史称“南北战争”
2.转折: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
1863年,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胜利
3.结束:1865年,南部联军投降
性质:
④原料市场问题
2.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西进运动
焦点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作用:
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①
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②
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
崛起奠定了基础;
③
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比较表
项目
独立战争
南北战争
时间
原因
结果
性质
1775-1783
1861-1865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成立了独立的美利
坚合众国
废除了黑奴制
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解放战争、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三、法国革命
1.背景:
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启蒙剧作家博马舍写出了世界名剧《费加罗的婚礼》。为避免当局的查禁,该剧以西班牙为背景,实际影射法国。剧中主人公费加罗是个仆人,机智乐观,常与贵族老爷斗智并取得胜利。当他与女仆苏珊娜恋爱时,他的主人伯爵老爷百般阻挠,但都被费加罗挫败。于是费加罗说了下面一段独白:
“因为您是个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洋洋得意!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至于我呢,湮没在无声无息的广大人群之中,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智慧与才能,足够统治西班牙一一百年还有富余。您居然敢跟我来争夺果实!“
问题:文中情景处于何背景下?剧中人物的身分象征什么?费加罗独白的思想含义?
特权等级无能,一无是处;第三等级比特权等级更强有力;
对反封建斗争有必胜信心。
背景:
法国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矛盾十分尖锐。
身份象征:
费加罗象征第三等级,伯爵象征特权等级。
思想含义:
三、法国革命(1789-1815)
1.背景
“1715—1786年,法国税收总额从8600万锂提高到5.4亿锂,其中以间接税提高幅度最大。同时,由于法国国内关卡林立,在各大城市还征收商品入市税,......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障碍。”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上编》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法国革命论》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法国人民的信心
背
景
拉法耶特
(拉法夷特)
内因
外因
政治:
经济:
思想:
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启蒙思想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三、法国革命(1789-1815)
2.过程
1)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
君主立宪派掌权,颁布《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人权宣言》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第一条 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来源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社会契约
主权在民
法治
时间:
性质:
蓝本:
原则: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美国《独立宣言》
性质:
原则:
法国第一部宪法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三、法国革命(1789-1815)
2.过程
2)1792年,巴黎人民起义结束君主立宪派统治,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温和的共和派——吉伦特派掌握政权,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处死路易十六。
3)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雅各宾派执政。
罗伯斯庇尔
4)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实行军事独裁;颁布《拿破仑法典》维护革命成果;1815年,在欧洲各国联合进攻下,帝国覆灭。
拿破仑曾得意地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役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1)从法律上巩固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2)确立了资本主义立法规范;
(3)通过对外战争,在占领区推行法典,动摇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拿破仑
艰难性
曲折性
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353∶352票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共和政体。被称为“一票共和”。
三、法国革命(1789-1815)
3.结果:
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
4.影响:
对法国:
对欧洲:
②扫清了法国的封建残余,促进民主政治建立。
①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
革命原则广泛传播。
四、意大利与德国统一
撒丁尼亚
——19世纪中期意大利境内唯一独立的王国
“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德意志诗人席勒
四、意大利与德国统一
国家
时间
方式
过程
局限性
进步性
意大利
德国
1861
—1870
1864
—1871
1861年建立
君主立宪制王国
1870年统一
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法国;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和反侵略战争
铁血政策
武力统一
保留
封建残余
保留军国主义、
专制主义传统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部分障碍,顺应历史潮流。
①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基本政治框架
②皇帝掌握行政权、军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任免官员的等实权;
③首相对皇帝负责而非对议会负责
“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凯恩斯(英国)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五、俄国农奴制改(1861年)
材料一:
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材料二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材料三:
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1、背景
19世纪60年,俄国沙皇政府面临空前的危机。
(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亚历山大二世
(
解放者)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导火索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
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根本原因)
2、内容
1)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
2)其他改革:如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还采取措施刺激工业发展。
①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
②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3、评价:
进步性:
局限性: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彼得大帝(俄国之父)
叶卡捷琳娜大帝
(1729年—1796年)
(1672年—1725)
1853年,培理叩关(黑船事件)
黑船祭
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伊藤博文)
1、背景:
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1854年,签定《日美亲善条约》,
结束闭关锁国状态。
1868年,倒幕派发动政变,结束幕府统治,天皇亲政,改年号为“明治”。
1853年,培理叩关(黑船事件)
黑船祭
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伊藤博文)
1、背景:
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1854年,签定《日美亲善条约》,
结束闭关锁国状态。
1868年,倒幕派发动政变,结束幕府统治,天皇亲政,改年号为“明治”。
建立机械工场
明治初期的小学
教师身穿西式服装授课
“版籍奉还”
“废藩置县”
殖产兴业
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2、内容
(1)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
(2)推行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倡导四民平等
1889年日本东京学校
举行西洋音乐会
文明开化
明治天皇戎装照
富国强兵
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3)仿效西方制定宪法肯定了天皇神授不可侵犯的地位,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
2、内容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第
一
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
第
四
条
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
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掌握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性质
4、评价
(1)进步性
(2)局限性
“为美国革命所推动的法国大革命,也有力的推动了许多国家的革命。法国大革命所揭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响亮口号,唤醒了欧洲各国人民,而后来的拿破仑战争又其起了传播法国革命的作用……20、30年代欧洲各国的革命此起披伏……这样,从1776年到1849年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革命时代。”——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
1689英国君主立宪制
1776美国独立
1861美国内战
1789法国大革命
1871德意志帝国统一
1870意大利统一
1868日本明治维新
1861、1898中国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1861俄国
农奴制改革
小结
国家
时间
方式
制度
完善民主的特点
英国
1640-1689
资产阶级革命
君主立宪制
和平渐进的改革
法国
1789-1875
资产阶级革命
共和制
艰难曲折;血腥暴力
美国
1775-1865
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共和制
精英人物;稳定和创新
俄国
1861
农奴制改革
沙皇专制
沙皇传统;封建残余
意大利
1861-1870
国家统一
君主立宪制
德国
1864-1871
国家统一
君主立宪制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日本
1868
明治维新
君主立宪制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小结
封建残余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