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1
教材分析
3
教学目标
4
5
教学重难点
6
教学过程
2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1.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的第五课。
本课教材围绕东汉的兴衰这一主题叙述了东汉王朝的建立、繁荣和衰落,重点介绍“光武中兴”和东汉逐渐衰败的因素,再现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所以本课内容在内容衔接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时间不长,历史概念模糊,历史思维能力较弱。但求知欲强,好奇心较重,参与积极性高。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东汉的知识并不熟悉,但受名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对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很有兴趣。老师因利势导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给予他们展示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让学生初步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图表的方法和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根据东汉兴衰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通过古今对比,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教学方法
5.教学方法
教法:
学法:
1.问题教学法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问题,以图说文,联系现实,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3.演示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
1.问题探究法。(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和讲练结合法。(通过观察历史图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6.教学过程
东汉车马出行仪仗俑
东汉说唱俑
汉朝分西汉与东汉。提到汉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西汉汉高祖刘邦、“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那么东汉的历史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东汉,探寻那一段久远的历史。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和设置疑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2、东汉的建立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公元25年
洛阳
1、王莽改制
刘秀
(光武帝)
BC202年
9年
25年
西汉
新朝
东汉
设计意图:
地图和时间轴结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讲授新课
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社会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
“祸拏(ná)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 《后汉书·桓冯列传》
刘秀连续发布六道释放奴婢的圣旨,还规定不许任意杀伤奴婢。公元35年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光武帝在建武六年下令:“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天下一统后官员上奏: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帝却下诏:“今国无善政, 灾变不息,百姓惊慌,人不自得,而复欲远事边外呼? ......不如息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藏宫传》
3.光武帝的统治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64,概述光武帝的统治措施和治国理念。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能力。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
以民为本
4.光武中兴
材料一:东汉人口统计表
根据材料一、二,说说光武帝的统治措施带来什么影响?
垦田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卷七六《王景传》
吏称其官,民安其业。
——《后汉书·刑法志》
光武帝去世
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材料二:
东汉宅院画像砖
图中的屋主悠闲地对坐畅饮,起舞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衬托出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这件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设计意图:
通过图史互证,培养学生读图、读史料的能力。
陶制东汉庄园城堡模型
城堡庭院深邃
楼台重叠错落
外有高墙边有角楼
反映了东汉时阶级对立、社会动乱
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历史图片激起学生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的兴趣。
皇帝
即位年龄
终年
和帝
10岁
27岁
殇帝
1岁
2岁
安帝
13岁
31岁
顺帝
11岁
30岁
冲帝
2岁
3岁
质帝
8岁
9岁
桓帝
15岁
36岁
灵帝
12岁
34岁
少帝
14岁
14岁
献帝
9岁
54岁
东汉后期10个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想一想:这些东汉的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这种现象会导致什么问题出现?
设计意图:
通过简单的计算和设问,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太后临朝
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
诛杀外戚
宦官得宠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材料一:和帝即祚(登基)幼弱,而窦宪兄弟(和帝的舅舅)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惟阉宦而已。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皇宫),终除大憝(恶),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公卿之位。于是中官(宦官)始盛焉。
——《后汉书》
材料二: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朝廷贡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
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
影响: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荣华富贵享不尽。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概括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影响。从而突破难点。
时间:
领导人:
特点:
结果:
影响:
三、黄巾起义
184年
张角
有组织、有准备、规模大
起义失败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朝政腐败,时局动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背景:
东汉的兴衰给我们带来哪些感悟和启示?
历史的沉思
统治者要以民为本。
皇权至高无上,容易引发分裂混乱,因此实行民主、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思考和感悟中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小结
黄巾起义
瓦解了东汉政权。
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时间:东汉中期后
衰
25年、刘秀(关武帝)、洛阳。
措施:课本64页①②③
东汉的兴衰
影响: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建立
兴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加强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点的记忆。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