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鹭》学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白鹭》学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9 17:4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年 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统编版第一单元
相关领域
阅读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万物皆有灵 朗读诵真情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1)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万物有灵”这一主题整体编排,由三篇精读课文,即《白鹭》《落花生》《桂花雨》、一篇略读课文《珍珠鸟》、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和语文园地几部分内容组成。
从人文主题上看,单元导语“一花一鸟总关情”,意思是,如一花一鸟般微小的事物都牵动着我的感情。涉及自然的话题,从一年级上册“自然”开始,每个学期都有相关主题,如二年级“自然的秘密”,三年级“我与自然”,四年级“我与自然的奥秘”等,从单纯认识自然,到建立自己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从观察自然的景物,到关注景物背后的情意,逐层进阶,持续发展。本单元的课文中,《白鹭》《珍珠鸟》是描写小动物的,《落花生》《桂花雨》是描写植物的,于一花一鸟的描写中,激发学生用敏感的心去触摸世界的意识与习惯,走进生活,培养其关爱大自然里生命的美好感情,悟情明理、滋养心灵、丰润人生。
从语文要素上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重在体会遣词造句的表达效果。本单元作为高年级的第一个单元,重在感悟作者是通过何种方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由词句段的理解,到谋篇布局的意识,体现了学段能力的提升,因此,也需要我们关注中、高段的有效衔接。同时,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散文,名家名篇,并且借物抒情又是散文的常见手法,可以借此初步体会散文的特点,感受其各具韵味的语言风格。
本单元习作主题是“我的心爱之物”,要求“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以前的习作中有过写事物的经历,重在描绘事物的样子,写具体。而本单元在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之后,能够有效地运用,重在习作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文主要内容如下:
从学情上看,五年级学生对待花、鸟等生活中的事物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并积累了很多与这些事物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阅读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朗读能力,能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初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粗略感知作者对于描写的事物的热爱、赞美等情感,但是对于课文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理解得并不深刻,需要在本单元中进一步学习和感悟。
2.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能通过预习、自学、交流等方式,认识“鹭、嫌”等生字,会写“宜、鹤”等生字,理解“悠然”“清澄”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于一花一鸟的描写和记叙中,体悟作者抒发的美好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激发热爱花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交流、讨论、学习制定班级公约的方法,能制定自己班级的公约。
4.运用学到的方法,能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完成一篇习作。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本单元抓住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朗读来展开单元的整体设计。既然要“借助事物表达情感”,就需要首先了解事物,通过品读文字,在脑海中描绘出事物的形象、所处的情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依据这样的思路,本单元设计了“万物有灵”朗读秀的单元活动,启发学生通过立体的朗读,即在朗读中加入图画、文字、音乐等多种表达样式,呈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真实情感。为了更好地完成朗读秀,需要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作者借助事物所表达的情感,并练习朗读,还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朗读秀上进行展示。并且运用所学方法,再次理解表达情感的方法,完成习作,从而选择喜欢的文章进行朗读展示。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白鹭》
课型
新授课□ √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白鹭》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郭沫若先生所写的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
全文通过描绘白鹭,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意愿。文章将作家对白鹭的喜爱与惊叹之情,隐潜在字里行间,自然、真挚。而触景生情之处,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质兼美,结构紧凑,遣词造句生动,用词准确。既是高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又能给予文化熏陶、情感熏陶和审美的愉悦。
全文为“总分总”结构,一开始就将文章要点交代清楚,使读者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有效地稳定了读者的阅读情绪;同时首尾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各部分各有特点又紧密联系。行文简洁、结构严谨。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句,以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的美。第二部分具体描写,先从颜色、身段写白鹭的外形之美,接着借助“水田垂钓”“枝头独立”“空中低飞”三幅画面,写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首尾呼应,抒发了赞美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落实到本课,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感情朗读体会白鹭“一切都很适宜”的外形之美,体会它在不同场景中展现的气韵之美,进而感悟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抓住事物特点来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同时,感受课文句句含情,凝练淡雅的语言,进行背诵积累。
2.学习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设计了前测,具体题目如下:
一、你喜欢白鹭吗?你对白鹭有哪些了解?
二、读完课文后,你觉得哪些地方很难理解?
三、课文中6-8自然段描写了三幅画面,请你试着为它们分别起个名字。
四、你希望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分析如下:
对白鹭的了解
学生通过预习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对白鹭的外形、习性、生存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的积累,摘录了一些关于白鹭的诗句,如: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等。可见他们十分喜欢白鹭,具有浓厚的学习课文的兴趣。
2.不理解的地方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对于课文的词汇都能有比较好的理解。有47%的同学对于“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中心句提出了疑问,说明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还有一些同学关注到了写法特点,如为什么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提到了“白鹭是一首诗。”
3.尝试为画面起名字
学生尝试为6-8自然段起名字,一方面表现出学生依据四年级起小标题的学习经验,有意识地抓住重点,概括地写;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课上关注的问题:一部分学生不能找到关键信息名字,起的名字不准确或不明确;一部分学生虽然有简洁的意识,但表达的精炼程度还有待加强;一部分学生三幅画面的字数不一致。这些都说明学生对文字、对画面的理解不够深入,用词不够准确,需要在课上进行适当的指导。
4.学习方法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他们表示希望通过朗读、小组合作、展开想象等方式来进行学习,并且喜欢游戏、活动这样活泼的方式学习课文。
3.学习目标确定
1.能通过“声声传情”的活动,想象画面、交流体会、读出情感,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能依据文意,为6-8自然段的画面起名字。
3.能配乐朗读课文,尝试背诵,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声声传情”的活动,想象画面、交流体会、读出情感,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难点:能依据文意,为6-8自然段的画面起名字。
5.学习评价设计
本节课按照学习过程的时间轴,展开持续性评价。
一、始节点评价:依据学情调研,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二、段过程评价:1.声声传情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程度,并根据学情及时调整。
2.为画面起名字,通过彼此交流自己所起的名字,梳理、总结方法,评价其学习效果。
三、中节点评价:完成学习任务后,讨论“本节课我的收获”,学生对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顾,展开及时的自我评价。
四、段总体评价:
1.通过“白鹭明信片”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
2.通过量规进行自评、互评,根据学习需要任选其一。
表现性评价标准一:
评价内容
内容重点
评价等级及标准描述
主体
自己评
同学评
老师评
文本理解
能读懂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A能通过学习,体会到白鹭如诗,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或朗读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
☆☆☆☆☆
B能通过学习,体会到白鹭如诗,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但只能清楚地表达出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
C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不能表达出对内容的理解。
☆☆☆
画面名字
A能结合文意,起出贴切、简洁的题目。
☆☆☆☆☆
B能结合文意,起出贴切的题目,但不够简洁。
☆☆☆☆
C能结合文意,起出较为贴切的名字,但不简洁。
☆☆☆
感情朗读
朗读质量
A能通过朗读很好地表现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
B能通过朗读展现自己的部分理解与认识
☆☆☆☆
C不能通过朗读展现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
活动参与
参与态度
A能积极参与“声声传情”的活动,主动发言交流。
☆☆☆☆☆
B有参与“声声传情”活动的兴趣,遇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愿意积极交流
☆☆☆☆
C.参与了“声声传情”的活动,但不够主动
☆☆☆
活动收获
学习收获
A能与自己的学习起点比,从对白鹭的认识、文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并能系统总结梳理学习所得
☆☆☆☆☆
B能与自己的学习起点比,从对白鹭的认识、文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等多方面都有提升,能系统总结出一部分学习所得
☆☆☆☆
C能与自己的学习起点比,意识到从对白鹭的认识、文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等多方面都有提升,但不能建立学习所得之间的联系,说不清楚
☆☆☆
表现性评价标准二: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画√)
小组评价(画√)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能通过学习,体会到白鹭如诗,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或朗读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
为三幅画面起的名字简洁、贴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
能完成“白鹭”明信片,图文并茂,设计美观。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回顾,明确目标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1.提供展示平台,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自然向学生介绍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1.回顾上节课所学第1-5自然段内容,回忆白鹭外形适宜、精巧如诗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建构起来的,温故而知新便是如此。本环节的整体回顾,既唤醒了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环节二:品读文字,声声传情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1.提出自学要求。
2.指导学生延续上节课开展的“声声传情”活动,以读贯穿,读议结合。并相机处理前测中学生的问题。
(1)全班体会第6自然段的文字、画面、情感,处理学生问题:
不关注:前测中,学生对白鹭所站的环境没有关注,需要相机引导他们感悟“嵌”和“镜匣”。
(2)小组在7、8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开展活动与讨论,并处理前测中学生的问题。
①第7自然段
不准确——前测中,学生对“望哨”理解不准确,教学中需要相机指导。
②第8自然段
不理解——“清澄”一词不常用,学生不理解,借助想象画面加以突破。
1.根据要求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2.按照上节课“读诗意语言,想诗意画面,起诗意名字,赏诗意意境”的基本程序开展“声声传情”活动。
(1)第六自然段——全班讨论。
①在自荐读、想画面中理解文字之意。
借助画面感悟白鹭钓鱼时所站环境更加衬托它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在交流、朗读中体会作者之情。
③在对比、发现中感悟起名之法。
(2)各小组在7、8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开展“声声传情”活动。
(3)全班汇报,猜想画面,感情朗读。
①第7自然段
不准确——回读课文,通过反问句体会作者并非说白鹭在“望哨”,感受那份悠然。
②第8自然段
不理解——借助画面的想象与丰富,体会“清澄”的意思。
活动意图说明
朗读既是理解文本,体悟情感的学习方法,又是以声传情,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更是散文教学极为重要的学习策略。“声声传情”活动,采用适宜的学习策略——读,指向关键的语文要素——情,既符合学情调研中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即活动、游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搭建了以读促思,以读促学的平台,为主动学习的展开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环节三:系统贯通,静心摘录
教师活动3
学生活动3
1.引导学生总体观察三幅画面,发现共性,体会情感。
2.引导学生回归全文,体会诗意,感悟情感,形成整体认识。
3.提出摘录要求。
1.总体观察三幅画面,发现白鹭外形、行为上的共性,体会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再读全文,体会诗意,感悟情感,形成整体认识。
3.选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把文字摘录在“白鹭”明信片上。
活动意图说明
学习的过程,要在逐步建构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性的系统认识,才能不断完善与优化自我的学习系统。三幅图、全课书的两次纵向对比、关联,使得学生之前在两课时里形成的对白鹭碎片化的认识得到整体梳理,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赞颂的“精巧的诗”“散文诗”,体会作者情感,并形成自己对白鹭的系统认识。同时,文章诗一般的语言,适合记忆、摘录,静心书写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字、作者再一次心与心交流的过程。
环节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4
学生活动4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体会借物抒情。
2.明确课下要求与作业目的。
活动意图说明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总结反思中总体梳理方法、形成认识,提升语文素养与思维品质。同时,作业的布置延续本节课的活动,阅读同作家同类别文章,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认识;通过明信片形成可见的学习成果,留下学习成长的印记;整体促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巩固、深化本课所学。
7.板书设计
白鹭 借物抒情
3851275224790形 色素身段皆适宜
清田垂钓好闲适 散文诗
行 独立树颠自悠然
黄昏低飞现清澄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
一、必做:完成白鹭明信片。
二、选做:阅读郭沫若《银杏》。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一、单元为线,形成学习体系
这一单元均是散文,不同类别为学生集中认识与感受散文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需要从单元整体形成系统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进而提高学习品质。单元设计从散文的特点出发,设计了“万物有灵朗读秀”的真实情境与任务,将内容单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单元;学生带着想更好完成任务的目标,知道要在每一课加以准备、积淀,本课就是通过“白鹭”明信片为最终的朗读秀做好准备,因此,课时的设计与实施,体现了单元整体的视野,凸显了课时定位。
二、任务引领,深化学习过程
“声声传情”作为上节课延续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将文本变成学本;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自觉进行关联、想象、比较、反思,品味了语言,感悟了情感,培养了语感,提升了思维品质,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持续评价,贯穿学习过程
本课采用以始为终的逆向教学设计,评价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既用来指导教,也用来调整学习的进程和方法,实现了以评促思、以评促学、教学评一体化,同时引导学生采用KWL的方式关注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并尝试调整和确定下一阶段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