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2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顾、整理、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区别和内在联系。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邮编:从左起,第一位上的数是偶质数;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五位上的数只有1个因数;第三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合数;第六位上的数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你知道邮编是多少吗?今天老师要去邮编所在地的古镇看夜景,你知道老师要去哪吗?数的世界很奇妙,不同数的组合,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意思。
课前,大家已经根据自主学习单进行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相关知识的自主复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研究。
二、错题再现
1.出示错题类型:
同学们知道错在哪?应该怎么做吗?
小结:平时要养成整理错题的好习惯,整体错题,研究错因,化错误为正确,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技能掌握得更清晰、完整和稳固。
三、知识回顾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单元学习的相关知识:
师:课后呢,请同学们整理概念,对比辨析,建构起自己的“因数与倍数”知识树。
四、深度练习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自我挑战:
(一)基础巩固
1.如果a=6b(a和b都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如果a-b=1,则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2.两根彩带,一根长45厘米,另一根长30厘米,把这两根彩带剪成同样长的短彩带且没有剩余,每根短彩带最长是多少厘米?一共能截多少根?
(二)思维拓展
1.A=2×3×m B=3×5×m(m是不为0的自然数)如果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21,则m是(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2.有一盒巧克力,7粒7粒地数还余4粒,5粒5粒地数又少3粒,3粒3粒地数正好数完。这盒巧克力至少有多少粒?
(三)开放探究
1.下面三个数中,N是任意自然数,S=0,一定是2和3的公倍数的数是( )。
A.NSSNS B.NSNSN C.NNSNS
2.我国明代数学家陈大位在《算法统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山上有一古寺叫“都来寺”,在这座寺庙里,3个和尚合吃一碗饭,4个和尚合喝一碗汤,一共用了364只碗,请问:都来寺里有多少个和尚?
(四)拓展延伸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有哪些新的收获?有哪些想提醒同学们的呢?
六、课后游戏
猜数游戏:一人出题,另一人回答。可以猜猜学号、门牌号、邮编、电话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