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单元简析
《红楼春趣》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 “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四篇课文分别选自四大名著,旨在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阅读)和“学习写读后感”(习作)。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难度。教材编排遵循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由易到难”的原则,精读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原著改写的现代文,精读课文《景阳冈》和略读课文《猴王出世》《红楼春趣》是原著节选,目的是减轻学生阅读的畏难情绪。《红楼春趣》位列单元第四,是一篇略读课文,宜采用自读方式学习,在阅读实践中迁移运用本单元习得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课文简析
《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主要讲述了宝玉和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全文共五段,结构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第一自然段是起因:写拾风筝引出放风筝。第二至四自然段是经过,重点写了放风筝的场景:丫头们准备工具;众人放风筝;宝玉的风筝放不起,又急又恼;黛玉放走了风筝,众人都说能把病根儿都带走。最后一段是结果:放飞风筝。全文涉及人物众多,描写场面热闹有趣,故事情节起伏复杂,人物性格特点鲜明。语言具有浓郁的白话小说特色,有丰富的词汇,有文言的色彩,还有部分生僻难解语句。
3.阅读提示、阅读链接简析
本课“阅读提示”指出:“读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读后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对于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用简要的语句概括主要事件并不难,但是,如何在一篇节选课文中把握主人公宝玉的形象,这是一个难点。课后的“阅读链接”,林庚在散文《放风筝》一文中详细描写了旧时北平放风筝的习俗和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其中也写到放风筝就是“放走晦气”的说法,与课文《红楼春趣》的说法相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传承。
【学情分析】
1.学习起点
学生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古典名著阅读方法:如,课文《草船借箭》文后练习,引导学生实践了“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等阅读方法;又如,课文《草船借箭》文后练习,让学生实践了“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猜一猜意思”“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继续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尝试评价人物”等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些阅读方法学生将会迁移到课文《红楼春趣》的阅读中进行综合运用。
2.学习难点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阅读整本《红楼梦》的学生较少,读原著的学生就更少了。部分学生可能听大人讲过,或者看过相关电视剧,或者碎片式阅读过,或者读过少儿版的图书等,但这些经验不足支撑他们读《红楼梦》的原著。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阅读《红楼春趣》,读懂课文主要内容难度不大,但因课文是《红楼梦》原著节选,语言风格具有典型白话小说的特色,文中有些语句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文中有的词汇离学生现在生活有点远,学生较难想象到当时的情景,如“高墩”“剪子股儿”“籰子”等;有些句式的表达很口语化,学生需要细细品读,才能弄明白其意思,如“这会子拾人走了的”等;还有一些生僻字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如,“飘飘飖飖”“豁喇喇”等。同时课文中出现的风筝名字多,涉及人物也多,这些都是学生在读文时会遇到的问题。
阅读提示中要求“读后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需要关注宝玉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才能有理有据去评价一个人。但宝玉这个人物是在特定背景下存在的,如果学生对他生活的背景不了解,单凭节选文本难以真正品读一个人,如“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为什么就因为是“一个美人”风筝,宝玉就不踩它呢?“被(丫头)晴雯放走了,螃蟹风筝又给了三爷了” 为什么宝玉不气恼呢?学生有众多的疑问不解,给他们品读人物带来了挑战。
【教学准备】
生:1. 阅读《红楼梦》,书籍、影视均可。
2. 参照文前“阅读提示”预习课文,做好批注。
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大致读懂课文。
2.运用本单元积累的学习经验,说说对宝玉的印象,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本单元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大致读懂课文,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运用本单元积累的学习经验,说说对宝玉的印象,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法学法】1.学法:以读促解,自主探究等。2.教法:引导发现、拓展阅读等。
【教学预设】
板块一:初读课文,感悟大致读懂的内容
一、谈话导入,了解阅读建议。
二、初读课文,找出大致读懂的内容。
三、全班汇报交流,整理大致读懂的内容。
1.按顺序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拾风筝——【拿风筝(取风筝)】——【放风筝】——【放飞风筝】
2.初步谈谈宝玉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设计意图:课标给出阅读教学建议“教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学生有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经验,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可以由自然“起点”状态进入课文初读,基于真实的学情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泛读,鼓励学生梳理出自己大致读懂的内容,如“按照一定顺序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谈谈宝玉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利用生活积累理解放风筝是怎么一回事”等,相信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会有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体验估计还不完整,或是比较浅拙的,但不需要急着去否定或者纠正,充分让学生交流和展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相互学习,协同进步。】
板块二:再读课文,提出自读遇到的困惑
一、默读课文,梳理读不懂的内容。
预设(一)难读语句
1.窗屉子、高墩、剪子股儿、籰子
2.齐整、拾人走了的、忌讳、敞地、兴头起来、家去
3.他
预设(二)人物多风筝多
1.人物多:浏览课文,圈画出其中出现的人物。
2.风筝多
二、小组交流,解决读不懂的内容。
三、全班交流,汇报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1.多结合:多结合上下文、注释、插图、阅读或生活等猜读
2.少细究:难懂语句不细究
【设计意图:课标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之旅还在起步阶段,也许读其中的一小段节选,他们都会磕磕绊绊,特别是独立面对新的文体“白话小说”。此时老师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困惑,这些困惑实质上就是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教师以学习同行者的身份,和学生一同面对并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可以继续运用以往掌握的阅读方法。如多结合上下文、注释、插图、阅读或生活等猜读;如,难懂语句少细究, “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学生知道这是旧时放风筝的工具足矣。学生在分享交流中会解决一些阅读问题,放弃一些阅读困惑,同时又将获得一些新的阅读感受,为将来自读整本书习得阅读方法。】
板块三:三读课文,完善自我读文的收获
一、自读课文,思考阅读收获。
二、全班交流,汇报自我收获。
1.交流汇报,感知宝玉形象。
参考以下句式整合意见
通过阅读和交流,我们小组认为宝玉是一个 (用1—3个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的人。我们是从文中对宝玉的 等描写中感受到的,如文中……又如……(或我们的理由是:第一……第二……)
2.引入资料,丰富宝玉形象
3.对比阅读,感知文化传承。
阅读林庚《风筝》,找出文中和曹雪芹笔下的风筝有哪些一致的说法?
4.拓展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文化
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
【设计意图:陈先云老师指出,课文正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能力、学得方法、培养习惯的重要凭借物。学生品读古典名著,依托教材作为阅读基础,鼓励学生一读再读课文,分步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不断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一设计也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挑战,根据学生的学情,指导学生在完成理解课文的基础目标之后,提倡多角度、个性化阅读,也就是可以尝试完成一些挑战性目标,如,课堂上使用课内“阅读链接”增加对“风筝文化”的理解;如,利用课外查找的资料,加深或丰富对宝玉的人物印象等,这些教学内容的选取会增加学生未来对阅读整本书的期待。】
125349055245红楼春趣
020000红楼春趣
【板书设计】
4326890205105多结合
少细究
020000多结合
少细究
3630930251460表达
特别
020000表达
特别
454660402590风筝多
020000风筝多
2155190177165风筝与文化
020000风筝与文化
454025184150人物多
020000人物多
1349375179070宝玉
020000宝玉
359410267335热闹有趣
020000热闹有趣
2273300125095放晦气
020000放晦气
134937567310率性
纯真
……
020000率性
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