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一课时)
执笔:温茂芳 审核: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
难点:区别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
【课前投入】
1.调查活动:你与爸爸、妈妈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 观察课本24页图片,在一个猫的家庭中,小猫与猫妈妈之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小猫之间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汇报调查结果,得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1.汇报调查结果:你与爸爸、妈妈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结合实例说出什么是遗传、变异。
它们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学习任务二】通过观察、分析,了解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1.阅读课本第25页“观察与思考”,完成后面的讨论题。
仅凭肉眼的观察就能知道生物所有的性状吗?理由是什么。
描述什么是生物的性状,并举例。
举例说明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表现形式都相同吗?
描述什么是相对性状,并举例。
【学习任务三】区别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
1.举例比较生物的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
2.任选一种人体性状,看看你与父亲或母亲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再看看你与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呢?
典例分析: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同样是生长成熟的鱼,鲤鱼的个体较大,鲫鱼的个体较小,这是相对性状。
2.金鱼的体色透明的和不透明的,这是相对性状。
3.李的果实表面是光滑的,而桃的果实表面有的光滑、有的带有毛毛,它们相互间都可称为相对性状。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
1.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生物名词?请整理。
【自主检测】
1.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反映了什么生物现象?( )
A、适应 B、繁殖 C、变异 D、遗传
2.“龙生九子,九子九个样”。这句俗语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 )
A、遗传现象 B、变异现象 C、繁殖现象 D、进化现象
3.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人的性状?( )
① 皮肤的颜色②眼皮的单双③头发的长短④耳垂的有无⑤衣服的大小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4.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人体的身高与体重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狗的长毛与黑毛 D豌豆的高茎与蚕豆的矮茎
【 学习记忆卡】
提示:多用比较法
请记录本节课你的收获和需要进一步思考或探究的问题: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执笔人:李兰茹
【学习目标】
1、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能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探究活动,培养模拟探究能力
【学习重难点】
1、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通过观察长颈鹿进化示意图,理解自然选择学说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学
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下面,就请你试着通过自己的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阅读教材第58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桦尺蠖是不是自己会改变体色?
在第二次考察时,先前看到的大多数的浅色桦尺蠖哪里去了?
深色的桦尺蠖为什么会多起来,成了常见类型?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第59--61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保护色?保护色对于动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2、小组交流: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一)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施计划
(五)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探究实验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那种颜色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布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有什么变化?第一代和第五代之间又什么变化?
(3)比较第一代和第五代的“幸存者”中,那种颜色没有代表性?为什么?
(4)通过上述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学习任务三】能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阅读教材第62-63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那为什么 到现在为止物种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并没有计算的那么多,而是自然界里各种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请举例说明。
3、那些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异个体是怎样产生的?即生物进化的基础是什么?
4、长颈鹿的颈从古到今一直都是这样长的吗?
5、短颈的长颈鹿那里去了?是不是颈长长了,变成了现在的长颈鹿?还是被自然所淘汰了,现在只剩下长颈的长颈鹿了?
6、根据长颈鹿进化示意图,组内交流长颈鹿进化历程,理解自然选择学说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
生物进化的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自主检测】
1、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____
A、人工选择 B、天敌的影响 C、环境的改变 D、温度的改变
2、下列哪项不是动物保护色的含义_____
A、使动物容易躲避敌害 B、有利于动物捕食猎物
C、能保护动物的皮肤的美丽 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
3、达尔文认为,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决定其生存或淘汰的是____
A、自然选择 B、繁殖能力 C、遗传因素 D、食物多少
4、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达尔文的观点,现代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____
A、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B、繁衍后代的需要
C、代代经常作用的结果
D、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的结果
5、看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着_______________。
(2)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_____________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那么,长颈的变异是__________,短颈的变异是__________。
(3)图③说明______________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______________的个体被淘汰掉。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沟汰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从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看,颈长的变异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颈长的变异个体能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是与环境的变化_____________的。现代的长颈鹿是通过长期的_________________和逐代积累形成的。
(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存下来,_________________被淘汰掉,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记忆卡】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执笔:温茂芳 审核:
【学习目标】
1.说明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男女染色体的差异,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难点:生男生女的原因。
【课前投入】(宋体小四号加粗)
1. 小组成员共同准备模拟实验:两种不同颜色的围棋子(豆粒等)分别表示含X染色体的精子(如黑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如白子),和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如黑子)。精子和卵细胞分装在两个不透明的容器中,注意精子的数量要多,而且黑白比例为1:1。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
亲爱的同学,你思考过“为什么我是一个女孩(男孩)”的问题吗?人的性别是人的一种性状吗?它是怎样遗传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1. 阅读教材第37页内容,走近科学家的探究:
①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在对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的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把男性体细胞中那一对与众不同的染色体分别称什么染色体?而女性体细胞中的同一对染色体有什么特点?都是哪种染色体?
2.观察课本37页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自主探究:
①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②排序图中哪幅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图显示的是女性的染色体?
③图中那一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它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④想一想,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3.结论:人的性别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
典例分析
1.女性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
A、22条常染色体和XX性染色体 B、22对常染色体和XY性染色体
C、22条常染色体和XY性染色体 D、22对常染色体和XX性染色体
【学习任务二】理解生男生女的道理,知道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1.小组活动:模拟随即受精过程的实验,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 阅读课本38页内容,分析并完成课本图解。
3.在这个过程中能形成几种受精卵,男女比例是多少,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4.尝试解释生男生女的原因。
5.人的性别决定是否只与性染色体有关?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自主检测】
1.正常情况下,人类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 )
A、23+Y B、23+X 或23+Y C、44+XY D、22+X或22+Y
2.人的体细胞中,决定男女性别的染色体有多少?( )
A、一条 B、一对 C、22对 D、23对
3.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下列哪种细胞中可能不含X染色体?( )
A、男性生殖细胞 B、女性生殖细胞 C、受精卵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4.某夫妇第一胎生了个女孩,若允许他们再生第二胎的话,生男孩的几率是( )
A、100 % B、75% C、50% D、0
5. 有些人认为:生男还是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为什么?
【学习记忆卡】
提示:对比法
提示:统计数据比较数据
请记录本节课你的收获和需要进一步思考或探究的问题: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执笔:温茂芳 审核: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 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3.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课前投入】
1.查阅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原因,和常见遗传病。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
1.复习上节课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展示图片)
2.若上题中父亲AA双眼皮,母亲aa单眼皮,则后代的表现型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32-34页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内容,理解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实验材料是什么样的豌豆?
2.孟德尔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研究方法是什么?
3.孟德尔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哪些?
4.分析孟德尔对以上现象的解释:
(1)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 难道控制矮性状的基因(d)没有传给子代吗
亲代基因组成 DD × dd
生殖细胞 ( ) ( )
子一代基因组成 ( )
(2)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
(3)杂种豌豆的第二代后代为什么高的多矮的少
子一代基因组成 Dd × Dd
生殖细胞 ( ) ( ) ( ) ( )
子一代基因组成 ( ) ( )( ) ( )
性状
5.深入理解孟德尔的解释
(1)相对性状可以分为什么和什么,本实验中,豌豆的哪一性状是显性性状,为什么?
(2)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 表现为显性性状时,基因组成可以是什么?表现为隐性性状时,基因组成是什么?
(3)当基因组成是DD、Dd时,表现出哪一基因控制的性状?当基因组成是dd时才能表现哪一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见,基因有什么之分?
(4)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知识?
6.回想情境导学第2题后代的表现型应该是什么呢?为什么?
典例分析
1. 已知面颊上有酒窝与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有酒窝的基因(D)是显性基因,
决定无酒窝的基因(d)是隐性基因。请问,一对无酒窝的夫妇能生育出有酒窝的子女
吗?为什么?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4页禁止近亲结婚内容,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1.说出近亲所指范围?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
2. 举例说明人类不同发病原因的遗传病。
3.人智力正常为显性性状,由基因H控制,智力障碍由隐性基因h控制,有一对智力正常的夫妇为表兄妹,他们的基因组成分别是Hh和Hh。请用实例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
1.整理孟德尔规律3点。
2.近亲结婚可能导致后代出现什么情况?
【自主检测】
1.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是一对相对性状,能卷舌为显性性状,用A表示,不能卷舌为隐性性状,用a表示,那么,能卷舌的基因组成是( )
A、 Aa aa B、 aa AA C、AA Aa D、 aa
2.人类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c)控制的,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如果生下了一个白化病孩子,则这对夫妇及其孩子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
A、CC、cc、cc B、Cc、Cc、cc C、Cc、cc、cc D、Cc、CC、cc
3.豌豆属自花传粉植物,其种子颜色有黄色和绿色之分,黄色基因(Y)对绿色基因(y)为显性则一粒黄色豌豆(Yy)长成豆苗后,结出的种子可能是( )
A、全部为黄色 B、全部为绿色
C、黄色、绿色各占一半 D、约3/4为黄色,1/4为绿色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B、控制人类性状的基因都是显性基因
C、人体中1个显性基因和1个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现为显性性状
D、如果无耳垂的基因组成为dd,则有耳垂的基因组成为DD或Dd
5.牛的毛色多种多样,如果用两头黑牛交配生出一头棕色小牛。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黑色和棕色中,显性性状是 。
(2)如果用B与b分别表示牛毛色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则两头黑牛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和 ;棕色小牛的基因组成是 。
(3)若这两头黑牛生出一头黑色小牛,则这头黑色小牛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或 。
(4)若这两头黑牛再生一头小牛,是棕色小牛的可能性是 ,是黑色小牛的可能性是 。
【学习记忆卡】
提示:阅读抓点
提示:尝试图解分析
提示:思维发散
提示: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
提示:运用图解分析
请记录本节课你的收获和需要进一步思考或探究的问题:第七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执笔人:李兰茹
【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上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并能描述生命的起源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了解实验证明生命起源的科学性。
【学习重难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一些理论及相关证据和实验。
【课前投入】
1、课前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2、充分自学课本,分析课本资料,认真思考讨论原始生命起源。
预习检测
(1)、科学的推测需要确凿的________,还需要严密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原始大气成分主要有 、 、氨、 、 、硫化氢等气体,没有________。
(3)、1969年,人们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__________ 。
(4)、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许多简单的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学: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着生命的星球。在这个星球上,与人类相依存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但是大约在40多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的时候,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景观呢?。没有飞禽走兽、没有茂林嘉卉,就连最原始的生命也不见了踪影。展示地球上生机勃勃的生物界,再展示原始地球状态,使学生在感官上形成强烈的反差。让学生试描述46亿年前地球的景观。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学生们根据图片,讨论原始景观 ,并说出原始大气的成分是什么?再解决下面的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什么?
2、46亿年前地球上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不同?原始地球的这种状况是科学家自己看到的吗?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第48页资料分析2,认真观察米勒实验装置,讨论回答:
米勒实验装置是如何模拟原始地球状况的?
实验结果是什么?
③米勒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学习任务三】分析P49资料3,观察图片,讨论回答:该资料说明什么问题?
【学习任务四】
1、阅读P49第二自然段,回答,科学家们推测的原始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2、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学习任务五】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材P50的技能训练。推测生命的起源问题。
鲜肉生蛆,腐肉没有生蛆。实验推测的结果是什么?推翻了那个假说?
斯巴兰让尼的实验推测结果是什么?否定了那个假说?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三大条件
物质条件___________。能量条件___________。环境条件________
二、证明:米勒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澳大利亚陨石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起源过程: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自主检测】必做题
1、关于原始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火山喷发形成 B、由水蒸气、氨、甲烷等组成
C、不含氧 D、温度比现在的大气温度要低
2、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 )
A、温泉 B、岩层 C、原始大气 D、原始海洋
3、人们一般认为。原始的生命形成于地球形成后的( )
A、10亿年 B、40亿年 C、80亿年 D、100亿年
4、在生命起源的初级阶段,水蒸气、氨和甲烷等气体在雷电、紫外线和高温的作用下形成了( )
A、原始生命 B、微生物 C、简单有机物 D、单细胞生物
5、米勒实验证明了( )
A、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 B、地球上的生物来自宇宙
C、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D、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
选做题
6、右图是米勒的模拟实验的示意图,看图答题:
(1)在图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文字。
(2)该实验装置中[1]内模拟了________的成分;进行的火花放电是模拟了________,它主要为该实验提供了________。
(3)该实验装置中[2]模拟了________,[1]下部连接的冷凝管让反应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到烧瓶的底部,这模拟了________。
(4)米勒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 。
(5)米勒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历史上有过许多争论,一位科学家把加热到100度的稻草水放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灭菌)。可是不久,稻草水溶液里又长出草履虫。现代科学已证明:(1)生命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2)草履虫加热到50度时就会死亡。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记忆卡】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执笔人:李兰茹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常用);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物圈,认识到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学习重难点】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课前投入】
预习课本 P53—56 页,完成下列习题。画出课本中的重点内容
1、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 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 的结果。
2、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 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 比较等方法,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3、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 到 ;由 到 ;由 到 。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 和
。
4、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古代的鱼类进化成古代的 ,之后又出现了爬行类,古代爬行类的一支进化成被覆羽毛的 ,另一支进化成胎生哺乳的 。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学:课件展示,内容各种生物的图片,目的让同学们回忆生物的特征。形形色色的生物,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阅读课本P53页,资料分析,解答以下问题:
1、化石是生物的 、 或 ,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 等,结构越 , 生的越多。据此可以判断生物进化的顺序。
2、比较化石始祖鸟的形态特征,可以判断始祖鸟是 动物向 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下表是5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组成比较,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回答: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猴 马 小麦 酵母菌
与人细胞色素C有差异的氨基酸数 0 1 12 35 44
(1)、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 。
(2)、从上表看,人和 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 。
(3)、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组成比较,是从分子生物学方面为生物的
提供了证据。
(4)、研究生物的进化时,用到的最常见的方法是 法。
4、书中的三个资料,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是问题时各采用了什么方法?
5、书中的三个资料,科学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6、书中的三个资料,你能对生物进化的历程做出怎样的推测?
【学习任务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进化方向:根据营养方式不同,分别向着植物和动物两个方向进化;
单细胞藻类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
原始生命
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2、右图表示的是“生物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下列代号所表示的生物类群:
A、 动物; B、 动物;
C、 植物;D、 动物;
(2).从图中可以看出,哺乳动物是由 动
物进化而来的。
(3).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
的 关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
【自主检测】
1、.关于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正确的是( )
A.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在两个不同的地层中,发现了A、B两种生物化石,如图,你认为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 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B. 物种A比物种B个体数量多;
C. 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D. 物种A比物种B形体大;
【学习记忆卡】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执笔:温茂芳 审核:
【学习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尝试模拟染色体的形成过程。
5.尝试模拟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
6.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乐于探索生命奥秘。通过了解科学发展史,认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学习重难点】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前投入】
1.模拟制作染色体:结合29页染色体和DNA关系示意图,用一根涂有红、橙、黄、绿、蓝等颜色的长绳代表DNA分子。用小粉笔或小纸球等代表蛋白质。模拟制作短棒状的染色体。并考虑这些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什么?
2.准备模拟制作的马蛔虫的生殖细胞及染色体、白纸和棒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仔细观察成龙与房祖名的照片,你能猜出他们是什么关系吗?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呢?为什么房祖名表现出了一些与父亲相同的性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展示汇报模拟制作染色体过程,描述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1染色体主要由什么组成?
2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几个DNA分子?
3图中哪些结构代表基因?是什么基因?
4概括染色体、基因和DNA之间的关系。
【学习任务二】观察课本29页图1 ,尝试推测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
1.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2.图中染色体的存在方式有什么特征?说明什么?
3.仔细观察染色体形态和颜色,你还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习任务三】染色体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阅读课本30页第二部分, 思考并讨论)
1.1883年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对体细胞里只有两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什么?
2.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对多种生物的什么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什么结果?有什么特点?
3.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① 动手摆一摆马蛔虫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少一半的情况。
②展示交流: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亲代体细胞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是怎样存在的?
典例分析:
(1)在图中写出染色体的数目
a b c d e
(2)c、d、e三者染色体数目的关系是 。
(3)由该过程可以看出,人类上下代的生物体细胞
中染色体数目是 的。生物体细胞的每一对染
色体都是一条来自 ,一条来自 ,因此后代具
有 的遗传物质。
【学习任务四】探究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请完成下面的填图深入理解基因是如何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在亲子间传递的,并说一说。
2.对比受精卵和亲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和基因,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习任务五】基因和染色体经精子和卵细胞传递的意义
1.房祖名有的地方长的像成龙,但又有与成龙不像的地方,这是为什么?
2.分析基因和染色体经精子和卵细胞传递的意义。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
1.用图表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比较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基因)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基因)在数量、存在方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
【自主检测】
1.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 )
A.减少任意一半 B.数目始终保持不变
C.增加一倍 D.每对染色体中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2.水稻的精子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它的卵细胞、受精卵和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依次是( )
A.12条 12条 12条 B.12条 12条 24条
C.12条 6对 12对 D.12条 12对 12对
3.番茄果肉细胞中的基因、细胞核、DNA、染色体的大小关系应为( )
A.染色体>细胞核>DNA>基因 B.DNA>细胞核>染色体>基因
C.细胞核>DNA>基因>染色体 D.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4.右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简图,据图回答:
(1)染色体主要是由 和 组成。生物的性状是由 来控制。
(2)图中所示细胞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 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 学习记忆卡】
提示:运用比较法
提示:利用学具
请记录本节课你的收获和需要进一步思考或探究的问题: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执笔:袁敬敬
【学习目标】
说出鸟卵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并理解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
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通过参观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结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鸟卵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课前投入】
参观或参与家禽的养殖活动。
搜集有关鸟类生殖发育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 唐代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名句“几家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句诗描绘了鸟的什么行为?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展示搜集到的关于鸟类殖和发育的资料,理解鸟类的生殖方式。
刚出生的小鸡毛茸的,可刚孵出的小麻雀的皮肤上一根羽毛也没有,为什么会这样?
冬天,常会看到枝头有喜鹊窝,但并没有喜鹊去住,为什么呢?
养鸡场的鸡下的蛋都能孵出小鸡吗?什么样的蛋才能孵出小鸡?
鸟类是生殖方式是什么生殖?受精过程在哪完成?
【学习任务二】识图,认识鸟卵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
你都知道鸡卵中有哪些结构?
对照P17页鸡卵结构图,你又认识了哪些结构?
鸡卵中各结构有什么作用?
鸡卵中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结构是什么?
如何区分鸡卵是受精卵还是非受精卵?
典例分析:
小明在煮鸡蛋时,发现随水温的升高,有许多气泡从鸡蛋里冒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
【学习任务三】分析图片资料,理解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孔雀开屏、丹顶鹤跳舞是为了什么?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是不是所有的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都是这样?
【学习任务四】走进生活、亲近自然,了解影响鸡的产蛋率的因素。
你知道影响鸡的产蛋率的因素有什么吗?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
【自主检测】
1、属于卵细胞结构的是( )
A.卵壳 B.卵壳膜 C.卵黄膜 D.卵白
2、和青蛙相比,雏鸟发育成成鸟的成活率高,其主要原因包括( )
① 体内受精 ② 卵生 ③体外受精 ④ 卵外有卵壳保护
⑤ 亲鸟有孵卵育雏行为 ⑥ 胎生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④⑤⑥
3、受精的鸟卵在雌鸟体内开始发育,但鸟卵产生后就停止发育,原因是( )
A外面具有阳光 B 外面具有空气 C外面湿度太大 D外面温度太低
4、鸡卵已受精的标志是:
A.胚盘小而色浅; B.胚盘略大而色浓;
C.卵黄小而色浅; D.卵黄大而色浓。
5、观察鸟卵的结构图,回答问题
(1)鸡胚胎发育需要的养料供给主要来自于[ ] 。
(2)受精后,能够发育成雏鸡的是[ ] ,能够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的结构是[ ] , 胚胎发育所需要的空气是[ ] 提供的。
(3)卵黄能固定在中央不易晃动是因为有[ ] 的作用。
(4)人工孵化时,为保证孵化出体格健壮的雏鸡,所选用的卵应该是_______________;所提供的外界条件是 。
(5)为能较长时间的储存鸡蛋,最好的放置方法是 。
6、回顾与总结(你也能当老师啊)
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并简要分析不同生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性。
生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发育方式
昆虫
两栖动物
鸟类
【学习记忆卡】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二课时)
执笔:温茂芳 审核: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课前投入】
1.收集关于转基因技术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我们知道父母的许多性状在我们身上出现,而且,精子和卵细胞都没有携带任何性状,那么,父母究竟把什么东西传给了后代,才使子女向父母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通过资料分析,探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
1.阅读课本第26页至第27页内容,尝试着叙述转基因鼠的研究过程。
2.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3.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4.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学习任务二】关注转基因技术
1.阅读课本28页内容,思考:科学家获得转基因鼠是利用了那种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一定表现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吗?
2.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或转基因食品?你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为什么?
典例分析:
1.通过实例分析,性状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所有性状都能遗传吗?
(1)一个人皮肤原来很白,后来长期在野外工作皮肤变黑了。
(2)麦田中水肥充足的地方麦苗比正常的要粗壮。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
1.基因与性状有什么关系?遗传下去的是什么?
【自主检测】
1.下列性状的变化不是由基因控制的是( )
A小鼠生出转基因超级鼠 B经常晒太阳使皮肤变得较黑
C双眼皮的父母生出单眼皮的小孩 D红果番茄的植株上结出黄果番茄
2. 资料:青霉菌产生青霉素,人们把青霉菌中有关基因切下来,通过生物技术转入大肠杆菌体内,依靠大肠杆菌的快速繁殖产生大量的青霉菌。
(1)青霉菌能产生青霉素,青霉素的产生靠 来控制。
(2)利用大肠杆菌产生青霉素的技术为 。
(3)以上资料说明:大肠杆菌产生青霉素是 的结果,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结球甘蓝的叶球大小是一种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同一品种的结球甘蓝,在北京栽培,长成的叶球约重1~3千克;引种到西藏后,最大的竟达6.5千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解释吗?
【 学习记忆卡】
提示:注意逻辑推理
提示: 结合收集的资料
请记录本节课你的收获和需要进一步思考或探究的问题: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第一课时)
执笔:温茂芳 审核: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难点:1. 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课前投入】
1. 各组准备够多的大小两种花生(或大小瓜子)、尺子等测量工具。
2.调查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利害关系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
观察课本40页图片,不同品种的菊花和不同品种的玉米果穗,你会发现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合作探究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计划:
4.统计数据和处理数据
5.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分析讨论得到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1.通过测量两个品种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怎样呢?你作出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4.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5.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会不会遗传给后代?
【学习任务三】总结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1.你认为生物性状的变异是一种什么现象?引起变异的原因有哪些?
2.你可以给变异分为哪两类,依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3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生存和繁衍有利还是有害?请举例说明。
4.据上题,你还能给变异分类吗?试一试。
典例分析:
1.你知道“南橘北枳”的说法吗?试加以解释。
2.用一种化学药剂处理甜菜的幼苗,能够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加倍。这样的甜菜含糖量高,你认为这种变异能遗传吗?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
1.生物的变异首先决定于 的不同,其次与 也有关系。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影响到 ,就 (会/不会)遗传给后代。
【自主检测】
1.下列哪项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
A、地质工作者肤色较黑 B、无光条件下韭菜叶长成黄白色
C、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儿子 D、长跑运动员的心率比一般人慢
2.水生植物伸出水面的叶同浸没在水中的叶外表不同的原因是( )
A、遗传的普遍性 B、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C、变异 D、基因的作用
3. 使生物能够保持种族性状的稳定, 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和发展。
4.有一对正常的夫妻,生下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另一对正常的夫妻,生下的两个孩子均正常,但由于老二天天在外面玩耍,脸色比老大黑。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对夫妻生下的孩子的变异是由 决定的,能够遗传给后代,这样的变异叫做 。
(2)第二对夫妻生下的两个孩子的脸色不同是由 的影响引起的, 并没有发生变化。
【学习记忆卡】
提示:利用表格统计,比较数据,绘制曲线图。
提示:实例说明胜于雄辩
请记录本节课你的收获和需要进一步思考或探究的问题: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第二课时)
执笔:温茂芳 审核: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关注我国遗传育种方面的进展。
【学习重难点】
1.遗传变异原理的应用。
【课前投入】
1.收集我国遗传育种方面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
请阅读课本45页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你知道袁隆平的“籼稻9311”是用什么方法培育成功的吗?这是对什么原理的应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知道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阅读教材第43页至第45页内容
1.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
2.奶牛产奶量不同是由什么控制的?选择繁育出高产奶牛实质是人工选择出了什么?
选育高产奶牛的基础是奶牛可以产生什么样的变异?
3.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产生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实质是控制高产和抗倒伏的什么的组合到了一起?在这一杂交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变异类型出现?这都是什么的结果?
4.对比普通甜椒与太空椒,你认为在太空条件下,到底生物的什么发生了改变?
5.你还了解其他的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吗?说一说。
【学习任务二】展示收集的资料,关注我国遗传育种方面的进展。
1.说出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的一些成果并尝试说明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自主检测】
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句话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 )
A.变异现象 B.繁殖现象 C.遗传现象 D.进化现象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变异和遗传现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都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B.没有变异就不会有新的生物类型,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C.所有的变异对于生物自身生存都是有利的,且都能遗传给后代
D.人们可以利用生物的变异来培育出生物新品种
3.下列方法中,不能得到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
A.进行品种间杂交,之后进行选育 B.用太空船搭载过的种子进行繁育
C.用药物处理植物种子,之后进行选育 D.选育水肥充足条件下生长健壮的农作物
4.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能发射返回式卫星的三个国家之一,在作物空间育种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材料一:1984年,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发射成功。材料二:1987年,中国返回式卫星上搭载水稻种子。返回后经地面种植,培育出的水稻穗多粒大,亩产量达600公斤,最高可达750公斤,蛋白质含量增加8%——20%,生长期平均缩短10天。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水稻产生变化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
⑵“太空水稻”所具有的变异能遗传吗?为什么?
5.刘阿姨生来是单眼皮,她到美容院进行了整容手术,成为了双眼皮,她的双眼皮性状是否能遗传给她的下一代?为什么?
【学习记忆卡】
提示:结合收集的资料
请记录本节课你的收获和需要进一步思考或探究的问题: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第一课时)
执笔:袁敬敬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3、初步会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4、了解多样化的生殖方式对植物生存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区分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课前投入】
回顾七年级上册学过的《开花和结果》一节内容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是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引出课题。在生物界你知道哪些不同的生殖方式?引出植物的生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回忆花的结构及受精、结果过程,概括出什么是有性生殖。
(1)一朵花中有哪些结构?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出示桃花结构图)
(2)从开花到结果要经过哪些过程?
(3)受精过程完成后,花中的什么结构继续发育?发育成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结构会发育成什么?
(4)概括什么是有性生殖。
【学习任务二】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概括出是无性生殖,并会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1.椒草的叶片能长成新植株、马铃薯的块茎能发芽生根,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
2.什么是无性生殖?它与有性生殖有什么区别?
3.你还能举出无性生殖的例子吗?
4、无性生殖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5、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
【自主检测】
1.种子中的胚是由下列哪项发育而来的( )
A受精卵 B受精极核 C胚珠 D卵细胞
2、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 )
A有无生殖细胞的形成 B是 由单一个体完成
C是否能产生后代 D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与结合
3、下列植物的繁育方法,不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
A用月季花的枝条进行繁殖 B用马铃薯的块茎进行繁殖
C利用番茄种子培育幼苗 D用秋海棠的叶进行繁殖
4、下列关于生物有性生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有的植物都可以进行有性生殖 B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C在生物生殖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D玉米利用种子繁殖后代的方式是有性生殖
5、下列繁殖过程中,属于无性繁殖的是( )
①用潍县萝卜的根尖组织培育出萝卜幼苗 ②诸城板栗和青州蜜桃的实生苗繁殖 ③试管婴儿的诞生 ④将甲兔的乳腺细胞核融合到乙兔的去核卵细胞中,由该细胞发育成新个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学习记忆卡】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第二课时)
执笔:袁敬敬
【学习目标】
了解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嫁接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并了解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难点:尝试植物的扦插,并了解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
【课前投入】
各小组准备扦插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知识选择好材料提前10天进行扦插。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植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有性生殖,又有无性生殖,在农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无性生殖的应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嫁接的方法
苹果、梨等水果一般用什么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
什么是嫁接?怎样嫁接?
为了确保嫁接成活,嫁接时应怎样做?
你还知道哪种植物体可以用嫁接的方法繁育新品种?
典例分析:
1、如上图所示,嫁接有 和 两种方法,枝接就是用植物体的 做接穗,芽接就是用植物体的 做接穗,嫁接时要用到 和 两种材料。
如果用甘甜的水蜜桃做接穗,用耐旱的毛桃做砧木,成活后的枝条所结的桃应该是
。
【学习任务二】对扦插材料的处理,探究影响扦插成活的因素。
分组观察扦插情况,然后再互相交流观察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小组 植物名称 数量(枝) 扦插方法 实验变量 第10天根或叶的情况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1组
2组
3组
……
1.我们小组选择的材料是:
2.我们的假设是:
3.我们的具体操作过程是是:
4.我们的结果是:
5.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6. 在你对扦插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学习任务三】植物体的组织培养(阅读课本6—7页材料)
什么是组织培养?利用了什么原理?
组织培养有什么优点?
植物组织培养的流程是怎样的?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除了我们所学的无性生殖的应用以外,你还知道哪些?
【自主检测】
1.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你认为这实际上运用了植物的( )生殖方式。
A有性生殖 B嫁接 C扦插 D压条
2、一位园艺师将一株单色的野菊花培育成多种颜色、多个花朵的“塔菊”,他利用的方法是( )
A压条 B嫁接 C扦插 D有性生殖
3、嫁接的优势在于( )
A操作简便 B结合双方优点 C繁殖迅速 D产生新品种
4、进行嫁接时,要将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细胞紧密地压在一起,目的是:( )
A.让根部吸收的水分能运送到枝条上去;
B.让枝条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运送到根部;
C.保持接穗与砧木一般粗,利于观赏;
D.利于两部分形成层细胞分裂出的新细胞愈合在一起
5、填写下列植物常用的繁殖方法,并与对应的生殖方式用线连接起来。
甘蔗 用__________繁殖
向日葵 用__________繁殖 有性生殖
水稻 用__________繁殖
竹 用__________繁殖
白菜 用__________繁殖 无性生殖
菊 用__________繁殖
【 学习记忆卡】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执笔:袁敬敬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 举例说明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4.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常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区别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3.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及过程。
难点:
饲养并观察家蚕的发育过程。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课前投入】
请同学们自己饲养家蚕,并观察其发育过程。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 出示美丽的蝴蝶图片,学生观察,感觉蝴蝶的美丽,提问:你知道这美丽的蝴蝶是由什么变来的吗?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以家蚕的生殖和发育为例,理解完全变态发育。
(1)课本P9页,观察家蚕各阶段的形态特点,按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怎样排序?
(2)想一想,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哪几个时期?
(3)家蚕是通过哪种方式繁殖后代的?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4)你还知道哪些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与家蚕的相似?
(5)结合课本P8页图VII——3,说一说家蚕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学习任务二】通过认识家蚕的幼虫、成虫、蛹的区别,理解变态发育
(1)比较家蚕的幼虫、成虫和蛹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将其特征填入相应的表格内:
形态特点 生活习性
幼虫
成虫
蛹
(2)什么叫变态发育?
【学习任务三】以蝗虫为例,理解不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哪几个时期?
蝗虫的若虫与成虫有什么不同?
你还知道有哪些昆虫和生殖和发育过程与蝗虫相似?有什么相似之处?
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什么区别?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
昆虫的生殖:有性生殖,卵生
和 完全变态发育:
发育:变态发育
不完全变态发育
【自主检测】
1、蝗虫、蝼蛄与蜜蜂、家蚕相比,不经过的发育时期是( )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2、丑陋的“毛毛虫”是蝴蝶发育过程中的哪一阶段?( )
A幼虫 B受精卵 C成虫 D蛹
3、下列发育过程不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是( )
A家蝇 B家蚕 C螳螂 D菜粉蝶
4、蝗虫的幼虫与成虫相比,本质的区别是( )
A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B身体较小
C内脏器官结构不同 D若虫都不能飞
5、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蝗虫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学习了家蚕的发育过程,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你能找出这句诗中不准确的地方吗?你能通过修改其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吗?
【学习记忆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