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 纪 昀yún
jǐ
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拿笔标出疑难字音和朗读节奏。
2、根据朗读节奏齐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讲述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他们在河中
寻找石兽的故事。
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快速交流“导学案”四的内容,把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通假字
“颠”通“癫”,可译为“颠倒”、 “错乱”、“荒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字词释义
抢答题!
词类活用
暴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
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二石兽并沉焉
一起
并列
阅十余岁
经过;经历
阅读
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门学科、物理学
是非木杮
代词,这
表判断的动词:是
盖石性坚重
表原因发语词,因为
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一词多义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之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特殊句式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动句) 表被动,可译为“被”
1、当求之于上流
(倒装句)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外
(省略句)
“当于上流求之”
“果得之于数里外”
2、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它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穴里。
翻译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
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概括三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完成表格。
思考:前面两种方法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人物
寻找方位
理由
结果
僧
人
求之下流
讲
学
家
求之地中
老
河
兵
求之
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失败)
无迹
以为顺流下矣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概括三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思考:前面两种方法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思考:前面两种方法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僧人:求之下流,只考虑流水的因素,没
考虑石兽、泥沙的因素。
讲学家:求之地中,只考虑石兽和泥沙
的关系,而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是因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
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2、你认为讲学家和老河兵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一两个词语)
试从文中找出根据,并重点品读这些句子。
合作探究
学习完了这个故事,请你任选一个角度,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启发或收获。
启发收获
老师寄语: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背诵课文。
2、练习卡。
3、做配套练习册。
布置作业
祝你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