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各课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各课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07 08:0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与朱元思书
执笔人 翟荣莲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体会骈散结合等特点。
【重点难点】
1.体会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3.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学预习】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作者吴均的资料,筛选归纳后写在下面。
3.至少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
4.想一想本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疏通文意】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完成课文翻译。
(1)结合注释翻译后记录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2)归纳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①通假字:
②词类活用:
③一词多义:
④古今异义:
2.将你认为重点句子的翻译写下来。
三、【理清思路】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所写景色特征的总领句。
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四、【合作探究】
1.假如你是导游,你通过学习本文将介绍给游客哪些内容?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五、【品味鉴赏】
1.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揣摩品味。
2.体味一份美情。你从文中感到了什么?用“我读 (句子),感受到了作者 的感情。”的句式说话。
六、【比较阅读】
背《三峡》,熟悉文章内容,然后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22 五柳先生传
执笔人 翟荣莲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品味作品质朴、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资料链接】
1.陶渊明及作品
2.自传
二、【导学预习】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至少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
3.勾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
三、【疏通文意】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完成课文翻译。
(1)结合注释翻译后记录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2)归纳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将你认为重点句子的翻译写下来。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五、【能力提升】
结合学习本文的体会,给你自己写一篇小传。
六、【我的疑问】
23 马说
执笔人 翟荣莲
【学习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诵读,训练文言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托物寓意的写法。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资料链接】
1.“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2.搜集作者资料:
3.本文题目中的“说”
二、【预习导学】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概括文章内容
三、【疏通文意】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完成课文翻译。
(1)结合注释翻译后记录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问题。
(2)归纳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将你认为重点句子的翻译写下来。
五、【合作探究】
1.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并思考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画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3.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主题与写法。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六、【学以致用】
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4 送东阳马生序
执笔人 翟荣莲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全文。
2.感悟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2. 抓住本文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将不会的生字积累下来。
2.自查资料了解本文文体。
3.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至少朗诵四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准备课堂交流。
二、【疏通文意】
1.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2.熟读课文后,结合注释完成课文翻译。
(1)结合注释翻译后记录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问题。
2.将你认为重点句子的翻译写下来。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可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3.作者为什么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四、【归纳总结】
试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的写法(结构、内容)。
五、【拓展延伸】
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寄托作者的愿望。
25 诗词曲五首
执笔人 翟荣莲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导学预习】
1.查字典将不会的生字积累下来。
2.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3.每首诗词至少朗诵四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4.参照注释,理解每首诗词内容。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准备课堂交流。
二、【课堂研讨】
(一)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交流,品味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水调歌头》
1.逐句赏析内容及写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及表现点。
《山坡羊·潼关怀古》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归纳总结每首诗词的主题。
三、【练习反馈】
1.今天,人们常引用刘禹锡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新生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道理。
2.杜牧《赤壁》中角度新颖、见解精辟的咏史名句是:
3.文天祥《过零丁洋》激励志士仁人“舍生取义”的 名句是:
4.人们常常引用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离别的亲友的真挚祝福。
5.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6.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乐天”是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古诗苑漫步
执笔人 佟桂霞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培养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激励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习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方法,培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3.激发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方法;
2.将自己对古诗的感悟理解写成书面文字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1.提前两周印发新课标推荐的必背古诗词进行诵读。
2.用两周的时间以“古诗中的 ”为专题编写诗集。
【学习过程】
一、写作引导: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今天,让我们就漫步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在鸟语花香中,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学习他们的旷达胸襟。
二、交流展示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背诵
1.围绕主题,搜集相应古诗词,并熟练背诵
描写四季的诗:
描写山水风光的诗:
描写花鸟虫鱼的诗:
抒发离情别绪的诗:
表达友谊的诗:
表达哲理的诗:
陶渊明的诗:
李白的诗:
杜甫的诗:
刘禹锡的诗:
……
2.展示交流
(二)别出心裁品古诗——品评
1.自由评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加以评析)
2.根据画意配古诗(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图画,根据画面配诗)
(三)分门别类辑古诗——制作
1.根据课前准备,为本组制作的诗集作文字介绍
2.各组选派代表介绍小组编辑的古诗集(如:诗集名、封面介绍、创意编排、前言、后记等,要求:介绍有条理)
(四)围绕话题用古诗——创作
1.教师给出几个话题,自己任选其一运用古诗写话
(主题:感悟四季、品味乡愁、话说友谊)
2.展示交流
3.师生共评
三、作业布置
1.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一定对古诗有了更多的感悟和理解吧,是不是有很多要说的话,试把它写出来,一定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
2.为了帮助你打开话匣子,老师为你提供几个角度,供你参考:
(1)选一首喜欢的古诗,揣摩其意境,改写成散文,体会两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2)将诗人与其诗作结合起来,改写成散文诗或小品文。
(3)将叙事诗改编成微型剧本。如《石壕吏》。
(4)也可以将不同主题的诗句串连在一起,谋篇布局,尽情畅游古诗苑。
四、结束语
我们爱古诗词的狂放、豪迈、大气,我们爱古诗词的婉丽、柔美、含蓄。我们爱古诗词的潇洒超逸、清丽妩媚。在古诗词的王国中,我们情愿长醉不愿醒。
附:范文导航
例文一:
诗香芬芳
一首首让我们唇齿生香的古诗,是我们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浓缩;一句句流光溢彩的古诗,体现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永远镶嵌在历史的天空,放射着永恒的光辉;又像一朵朵奇葩,永远在历史的岁月中飘香。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无私伟大的人间至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吟咏着孟郊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游子缝补衣衫。她把牵挂、不舍、叮咛和长长的思念缝进衣服中,她把寂寞、孤独和无奈留在他的心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的爱就像卑微的小草,无法报答阳光般的母爱。“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女儿木兰女扮男装,驰骋沙场,父母牵肠挂肚,望穿双眼盼女归,得知木兰凯旋而归,喜不自胜,出门远迎……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情深意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才诗人李白,生性豪爽,善游历,广交友,他与布衣王伦的友情,可见一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雨蒙蒙,柳依依。相聚不易,别离更苦,个中滋味只能融进千杯万盏中,朋友间的情谊尽在不言中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朋友间情意相投,心在一起,天涯海角都不是距离……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那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更思亲”,乡情乡思,象一条蚕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咬噬着我们的心,佳节重阳,这种情更深更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光阴荏苒,岁月匆匆,春去了又来,月圆了又缺,可回家的路,却如此漫长,只有春风能够体会我的情,只有明月懂得我的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的心,在日暮时分会揪得更紧,望着西坠的残阳,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心中波翻浪涌,愁情涌动,情不能自已……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足不出户,我们边能够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观,银河垂天而落,恰如珠玉纷纷滑落,有声有色,妙不可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就是一位高超绝伦的艺术大师,他的杰作——泰山可谓鬼斧神工,秀美而又峻拔,不愧为众岳之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美丽的西湖,晴时如一幅画,波光粼粼,浮光跃金;雨中又如一首诗,诗意朦胧、新奇,别有一番情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妖娆的花朵,徜徉在花香弥漫的花径上,好像沐浴着和风细雨,让人陶醉其中,更让人回味无穷。
古诗,穿越岁月的风尘,永远散发着永恒的馨香。
例文二:
春夜洛城闻笛
我,端起酒杯,慢慢地在房门外踱着脚步,一种“举酒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不邀而至。
  我喝着酒,突然听到一阵悦耳的笛声。我惊奇、兴奋,更感到无比的高兴。听着悦耳动听的笛声,我的脑海中出现家乡的一切事物。真的,这声音多么像家乡的乐士吹的声音。他的脸,他的手,还有那只漂亮的笛子。他坐在那里,不停地吹着吹着。许多人坐在那里,听着那优美的乐声,人们欢呼雀跃……  
我抬头看看天上那轮明月,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情景。于是,放下手上的酒杯,沿着洛阳城去听笛声。我走在路上,听着笛声,我不禁起疑思“着笛声从何而至”?我看着城边那些房屋,城里的那些铺子大都关了门,石街上,很少有人行走,偶尔有一两声鸟叫。这感觉真是冷淡。渐渐地走了一圈,总有笛子的声音。  
我不解,疑惑,这声音是从何而至呢 于是我又沿着原路返回,走在街上,偶尔吹来一阵凉风,有些冷.我慢慢地倾听着.走了一会儿,笛声突然停了一下,接着又吹了起来,哇!这声音好熟。是《折杨柳曲》?对,就是,我的心更加兴奋。我猛地想起了自己家里门前那棵很大的柳树。当春天一到,柳叶翠绿欲滴,一群群鸟儿栖息在柳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当我离家至京之时,亲人、朋友们来到那棵柳树下送我。我看到他们在哭,我想说什么,可怎么也说不出来。真有“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的情景……我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汪伦,情不自禁地吟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吟着这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孤独,回忆起在家中生活的温暖;想起了仕途生活的艰难,回忆起在家中的那份快感;想起了自己在异地举目无亲的惨境;回忆起家乡人民的热心。我看到了家乡人民的笑容,听到了家乡人民热切的话语,更感受到了家乡人民那一份爱。  
我继续走着,伴着那优美的笛声,不知不觉,回到了自己那一座小屋中。端起那杯酒,猛饮两口,来到桌旁,铺开纸,快速地写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太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