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9 19:2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熟练背诵以下问题: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3.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情况(三个朝代)
4.宋代发展科举制的措施和作用
课前准备及要求
一、准备好课本、笔记本、
二、要求;(1)端正坐姿,不要趴在桌子上,尽可能保护视力。
(2)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走神,不偷懒。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
北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堂目标
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重点)。
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重点)。
3.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并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评价(重点、难点)。
4.认识到“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难点)。
【任务1】—— 契丹族与党项族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1、地理位置:
2、建立的政权:
3、建立时间:
4、建立者:
5、都城:
6、统治措施:
7、结果:
北方
辽(契丹)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10世纪初(916年)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任务1】—— 契丹族与党项族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1、地理位置:
2、建立的政权:
3、建立时间:
4、建立者:
5、都城:
6、统治措施:
7、结果:
北方
辽(契丹)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国力不断增强
【任务1】—— 契丹族与党项族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党


1、地理位置:
2、建立的政权:
3、建立时间:
4、建立者:
5、都城:
6、统治措施:
西北地区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今宁夏银川)
11世纪前期
今宁夏银川
【任务1】—— 契丹族与党项族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党


1、地理位置:
2、建立的政权:
3、建立时间:
4、建立者:
5、都城:
6、统治措施:
西北地区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了西夏文字。
请动手画出辽、北宋、西夏并立示意图

西夏
北宋
10世纪初
11世纪前期
960年
【任务1】—— 契丹族与党项族
2、知识归纳——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出辽、西夏、
宋时期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1)学会了农耕。
(2)掌握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
(4)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3)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
(5)模仿汉字创制了文字。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请回答:
材料中找出辽、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史料探究:
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任用汉人为官,
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任务2】—— 辽与北宋的和战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背景
辽太宗时

和战
宋太祖时

宋太宗时

宋真宗时
战争名称

战争经过

战争结果

影响
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辽太宗在位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燕云十六州。
燕云往事
燕云十六州示意图
【任务2】—— 辽与北宋的和战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背景
辽太宗时

和战
宋太祖时

宋太宗时

宋真宗时
战争名称

战争经过

战争结果

影响
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澶(chán)州之战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来到澶州
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澶渊之盟” —— 辽与宋议和,
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辽与北宋的和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期
战?和?
辽太宗时期
宋太祖晚年
宋太宗
宋真宗
冲突加剧
友好和平
战争
战争(澶州之战)
课后活动P36页第1题
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
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他一生不徇私情,深得民心。
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
2、合作探究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内蒙古巴林左旗上京城址出土大量宋币“熙宁元宝”“元祐通宝”
请回答: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签订盟约?澶渊之盟有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并讨论消极影响是什么?
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弱。 双方势均力敌。
积极影响:1.边疆安定。2.经济恢复发展。3.促进了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任务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战
概况:
影响:(对北宋)
(对西夏)

内容:
影响:
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进攻北宋,
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
损失惨重。
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1.和约的订立,使宋辽、宋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2.对于民众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课后活动P36页第2题
课堂小结
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明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小试牛刀
1、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 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2.下列不属于宋夏和议相关的史实是( )
A.元昊向宋称臣 B.宋给西夏岁币
C.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D.北宋派兵镇压西夏起义
3.“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议和,使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材料描述的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
4.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这直接说明澶渊之盟( )
A.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B.加强了北宋的边境防御
C.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 D.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A
D
A
C
5、下列图例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6.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7.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A.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 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
c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