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下 1.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七下 1.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09 16:2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为初一地理第二学期祖国篇(下)的第一章“农业及其地区差异”内的第三节内容。教材主要内容有:1、各具特点的四大农业区2、北方旱地农业与南方水田农业区3、西北干旱农业区与青藏高原农业区。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叙述,重点呈现了四大农业区的农业生产的地域特点,并通过阅读材料和《地图册》中与教材内容配套的相关地图揭示了四大农业区的农业生产的地域特点产生的原因。教材的教育价值是通过农业区域差异的比较,让学习者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第一学期已经了解了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认识了我国的地形、气候特点,以及河湖分布等知识。本学期学生通过“世界农业大国”和“农业的分布”两节内容的学习, 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也有了一定认识。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对农产品的地域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初步理解了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对实例的分析水平参差不齐,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四大农业区名称以及分界线。比较我国四大农业区的自然条件,归纳农业生产的地域特点。
2、通过“新农人”的任务式驱动学习,认识各农业区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产品;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干湿地区、温度带、年降水量图以及各种相关景观图,说明各农业区农业生产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人地协调观,并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四大农业区生产特点的差异
难点:四大农业区农业生产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导入 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新农人开创农场。
提问:建设农场需要了解哪些自然条件? 学生思考并回答:气候、地形、降水、土壤等 创设现实情境导入,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激发学生对农业开发的学习兴趣。
认识我的农场 布置活动一:认识我的“农场” 翻阅图册及书本说出农场所属农业区,并完成“农场自然条件表”。 唤起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开发我的农场 布置活动二: 开发我的“农场 写出农场适宜发展的农业和农牧产品,解释原因,上台展示成果。 读图分析-评价判断-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衔接新旧知识、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新的知识。
小结 引导学生一起梳理因地制宜的板书
通过开发的省区汇总,归纳中国农业差异。 总结梳理本课知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思维拓展 出示三重县伊贺市农场的成功案例,提问:为了提高农场的经济收入,你还有哪些措施? 学生对农场发展提出进一步开发建议。 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经济的意识。
板书设计:

我国地域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