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课程名称
月下踏歌
授课类型
欣赏课
课
时
1课时(40分钟)
教学模式
情境体验合作式
教学对象
专
业
使用教材
教学内容分析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其旋律活泼跳荡,富有动感,特色鲜明。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的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
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首民乐合奏曲。
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剧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主题的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学习者特征分析
3年级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曲子,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因此本课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入手,使他们喜欢民族音乐。
(
1
)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几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肢体的律动,体会主题由4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并听辨主题出现的次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体会音乐所表现阿细跳月时的欢乐情景,并乐于与同伴一起分享音乐当中获得的音乐感受。
重点
能够听辨出主题音乐是由4个乐句组成,主题旋律重复了几次。
难点
用肢体动作表现主奏乐器演奏姿势的变化和速度、力度的变化。
教法
创设情境法、对比感受
学法
看、听、唱、模仿、表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与教法
学法与学生活动
信息化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一、组织
教学
2′
师生问好。
2.复习《彝家娃娃真幸福》
“同学们,咱们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特点,还记得曾经学过的一首带有彝族风格特点儿歌吗?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复习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
课件播放《彝家娃娃怎幸福》伴奏
通过复习以前所学的彝族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与教法
学法与学生活动
信息化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引入情境
启动体验】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
“同学们唱的太棒了,你们对所学过的歌曲还能掌握的这么扎实,说明你们特别喜欢彝族风格的歌曲”
“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彝族的风格的乐曲,他就是民乐合奏版《阿细跳月》”
教法:
创设情境法
【进入情境】
直接引入课题
初听乐曲,感知音乐
9′
【深入情境
解析体验】
1.第一遍完整聆听
第二遍完整聆听
3.第三遍完整聆听,找出拍手处旋律旋律特点。
“听完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首乐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节奏是什么样的,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既然给你们带来这么多的感受,那就让我们再来听一遍,听一听这首乐曲在力度上、节拍上有什么样的变化?”
师总结:这首乐曲是5拍子的,那平时我们学习过的节拍特点强拍子都在第一拍出现,而这首乐曲的强拍在第4拍中出现,这个啊就是这首乐曲的节拍特点。
“快看有一群阿细人民在宽阔的草坪上跳舞呢,让我们一起来跳一跳吧。”(师在强拍处拍手,让学生在体验中找出拍手处在旋律上的特点)
“同学们发现我们在拍手处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
跟琴模唱52
1后,在跟音乐完整模唱
学生聆听音乐初听全曲,感受歌曲并回答问题“速度快,节奏比较紧密的,有跳跃感”
聆听并体验乐曲后回答“有的地方很强”
体验拍手处旋律是一样的
跟琴模唱52
1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中找到节拍特点并能够跟琴模唱52
1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与教法
学法与学生活动
信息化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分析音乐特点
9′
游戏的方式划分乐句
2.接龙游戏,用肢体动作体验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
“请你听到不一样的乐句出现时,可以变换一个不一样的动作或是方向。”(播放一段音乐)
师总结:这首乐曲就由这4个乐句组成的。
“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师在乐句的强拍处跺脚、拍腿、拍肩、拍手)
熟练的基础上在以相互击掌的形式进行接龙游戏
(2)游戏结束后总结传递的次数
师总结:那一首乐曲反复出现的4个乐句,我们就叫它主题(板书)主题音乐一共出现了14次之多。
(3)“我们再来听一遍,请你听到与主题音乐不一样的地方时举手示意我”
师总结:在主题前后都出现了不同的旋律,我们管前边部分的旋律叫做“引子”,结尾部分的旋律叫做“尾声”,那这首乐曲就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板书)
学生聆听音乐并用不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体验音乐并回答出现的次数
聆听音乐并做接龙游戏并回答14次
带问题聆听与主题不同的旋律并回答
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从而在游戏中划分乐句
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用声势做接龙游戏
通过声势让学生体验主题,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体验音乐出现的次数。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与教法
学法与学生活动
信息化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五、分段聆听并分析乐器的音色
9′
1.分小组听辨演奏主题音乐的乐器音色
2.聆听第一部分
3.聆听第二部分
4.聆听第三部分
5.聆听尾声部分
6.观看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视频
“这首带有彝族特点的乐曲,有什么特殊的魅力呢?”
“我们一起来感觉一下这段音乐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由哪些乐器勾画出来了什么样的场面?由第一小组来回答问题,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师总结:第一乐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在音域方面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样的设置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师总结:“第二部分作曲家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
“第三部分有什么区别?”
师总结:“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宏达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
“舞会结束后人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师总结: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让我们感受到人们激动愉悦的心情。
观看视频,感受热情浓郁的音乐气氛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些主奏乐器,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由中国民族乐团所演奏的《阿细跳月》”
第一小组回答
第二小组回答
第三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回答
观看视频,整体感受乐曲
通过整体——分段——整体的方法进行欣赏,是将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并了解每段主题主奏乐器的音色
分段分小组安排聆听任务,听辨各种民族乐器音色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
(
8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与教法
学法与学生活动
信息化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拓展延伸
9′
1.简介彝族的人文景观(播放《阿细跳月》当背景音乐,课件播放图片,师简介)
教授基本舞步
动作熟练后跟音乐跳舞
4.观看舞蹈版《阿细跳月》
“(播放图一)彝族是我国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这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秀丽迷人的山村。”
“(图二)这个民族的服饰以黑色为主,因为这个民族崇尚黑色,也被成为“黑族”。
“(图三)“火把节”是这个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图四,图五)在“火把节”上民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表演一个让世界自豪的歌舞节目--《阿细跳月》,由于在表演中习惯使用大三弦进行伴奏,所以《阿细跳月》也叫《大三弦舞》。”
“《阿细跳月》这个舞蹈就来源于生活,传说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的滚烫,打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火,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跑三步停两拍向前蹬脚两下,同时拍手。”
师:同学们发没发现这段舞蹈所用的音乐和我们聆听的音乐是不一样的?
师总结: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首乐曲,就是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先生根据舞蹈音乐编写的民乐合奏《阿细跳月》,它不仅为全中国人民喜爱,更是最早就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所喜爱,2011年中国民族广播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专场演出,就是以这首乐曲为开场的曲目。这就是音乐人对民族音乐的传承。
听师简介,了解彝族人文景观
学生了解舞步的由来并跟老师学跳基本舞步熟练后跟着音乐跳舞
观看视频,聆听背景音乐与合奏版音乐不相同
对比聆听找出乐曲的不同之处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与教法
学法与学生活动
信息化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总结
1′
教师做总结
所以说“民族就是世界的”希望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请同学们跟随音乐跳着舞步走出课堂吧!同学们,再见!”
跟随音乐走出课堂
通过学习能够热爱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