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二学期地理 祖国篇(下)
第二章 工业及其地区差异
2.3 东部与中西部工业的差异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差异》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第二学期《祖国篇(下)》第二章“工业及其地区差异”的最后一节,此章前两节是《2.1持续增长的工业》和《2.2重要工业部门的分布》。因此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时已经对工业知识有所掌握,本课是工业篇的总结和升华,对于学生认识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等方面的国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情感起到作用。?
这节内容由“发达的东部和崛起的中西部”、“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东西联合、互相促进”三部分组成,主要让学生在明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的基础上了解三个地区工业的差异(特别是四大工业基地都在东部地区),对“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路线有所掌握,并认识其意义(这也是教学难点)。因此,教学重点是前两部分,而“东西联合、互相促进”将不会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作为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在最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空间位置、包括的省区范围。
通过对发达的东部与崛起的中西部的工业优势、弱势对比,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东西
工业差异的基本国情。
简单了解有关国家的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亲身体验优势互补的东中西部合作举措。
通过对多种信息(视频、图片)的学习、查找、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交流、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合作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比较东、中、西部各地带在发展工业方面的优势、弱势。
_é?????_:比较东、中、西部各地带在发展工业方面的优势、弱势。
学情、教法、学法
学情:本节内容涉及大量时代性很强的素材。预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东部与中部工业的差异的实例。
教法:联系学生在以前学过的_??°???_知识和学习_??°???_的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读图、谈话等_??????_方法进行_??????_,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法:培养分析、评价的能力,正确的读图方法。
三、教学准备
相关示意图、图片、表格
四、教学环节:
1. 导入: 视频——《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
2. 活动一:东中西大定位——明确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划分:空间位置、包括的省区范围。
3. 活动二:东中西大比拼——比较东、中、西部各地带在发展工业方面的优势、劣势。
4. 活动三:东中西大联盟——体验东、中、西部地带优势互补的合作举措。
5. 结束语
五、教学过程:
课前发給同学:写有全国省级行政单位全称的卡纸。
一)导入:
师:今年4月6日至1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已经隆重举行了第十一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请看有关方面报导。(视频播放——《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
东中西部为什么要合作?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围绕“东中西部为什么要合作、怎么来合作”来学习。
请大家读一下课题: “东部与中西部工业的差异”。
二)师:东中西部分别指那些省区?让我们进入第一项活动。
1. 师:活动一:东中西大定位
大定位指的是:根据手中卡片上全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找准你所属的东、中、西地带,选择相对应的小组入座。
下面给大家30秒时间思考。
师摆台卡:东、中、西。
2. 大家换位。
3. 师:请每个地带一位代表报一下你们这一地带(东部、中部、西部)包括哪些省区?
其它组员检查谁不属于我们这一地带。
4. 师:看来我们都明确了每个地带所包括的省区。
三)师:让我们进入 ——活动二:东中西大比拼
1.比拼的是东、中、西部各地带在发展工业方面的优势、劣势。
A.优势、劣势即强项、弱项。
B.男生有男生的优势,女生有女生的优势。
C.与工业有关的优势指什么呢?
比如:工业生产需要能源、原材料这些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科技、人才这些优势。
2.师:下面让我们根据地图册找找你们这一地带有什么优势、劣势?
可以从农业、工业、矿产、能源、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等方面思考、整理。
(教师课件出示有关的图片。)
每个小组把结论写在一张纸上,派一位代表发言。
3. 东部小组代表发言。
师小结:
A. 东部地带具有优势:
(1)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
(2)我国的主要工业区。
(3)交通便利。
(4)具有高科技、高文化教育水平。
B. 东部地带具有劣势:
(1) 长江以南地区矿产贫乏,能源短缺。
(2) 工业污染严重。
4. 师:东部的工业发达尤其表现在东部拥有全国最具实力的四大工业基地。
它们分别是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这四大工业基地各自的中心城市、工业部门、特点,希望在大家领略了它们的风采之后能说出一二。
生看视频后分组(每组各记一个工业基地情况)回忆,师同时逐一出示内容(见表)。
工业基地 工业中心 工业部门 特征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5.中部小组代表发言。
师小结:
A. 中部地带具有优势:强调农业、工业有一定基础的补充。
(1)农业有一定基础。
(2)工业有一定基础。
(3)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水能、煤炭和石油)。
(4) 交通便利 (纵贯南北、横穿东西)。
B. 中部地带具有劣势:
(1) 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2)劳动力过剩。
6.西部小组代表发言。
师小结:
A. 西部地带具有优势:
(1)有特色的农牧业。
(2)能源、矿产资源(水能、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储量大,有待于开发。
B. 西部地带具有劣势:
(1)工业基础薄弱。
(2)多高原山区, 交通不便。
(3)科技、文化教育水平低。
(4) 生态问题比较突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C.介绍一则绕口令(有关部分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
通信基本靠吼,
交通基本靠走,
治安基本靠狗,
耕地基本靠牛,
照明基本靠油。
师:这些都与刚才大家的结论一致, “交通基本靠走” 体现了交通落后、“照明基本靠油” 体现了工业落后。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东中西大比拼”,我们已经比拼出了东、中、西部各地带在发展工业方面的优势、劣势各不相同,可见东、中、西部工业差异显著。
刚才我们每个地带都讲到了能源、矿产,请大家回忆一下。
生: 东部:长江以南地区能源、矿产缺乏。
中部:能源、矿产(水能、煤炭、石油)丰富。
西部:能源、矿产(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大,有待开发。
师:可见有的地带的优势正是别的地带的劣势。
四)师:让我们进入第三项活动:东中西大联盟
1. 师:亲生体验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每两位同学扮演进行贸易洽谈的省长。甲乙同学洽谈过程有两项内容:
1)分别报出来自哪个地带哪个省?
2)分别给对方什么优势来合作?
2. 生洽谈(过程略)。
师:看来,我们每个地带的工业发展不仅可以依靠本地带的优势,还可以依靠其他地带的优势。
3.我们国家在促进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已经有了什么重大举措?
师简单介绍: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见课件)。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我们这堂课,我们知道东、中、西部各地带只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这也就是本届《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主题,也是我们这堂课的主题:请生齐读“合作-互动-和谐-发展”。
六、板书设计:
活动一:东中西大定位——明确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划分:空间位置、包括的省区范围。
活动二:东中西大比拼——比较东、中、西部各地带在发展工业方面的优势、劣势。
活动三:东中西大联盟——体验东、中、西部地带优势互补的合作举措。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以生动的活动贯穿课的始终,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工业的差异》这课教材内容较为枯燥,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改变了“师为主、生为客”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设计好学生应怎样答,而是放手给学生,在尊重《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精心设计了分别以个人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以每两人为单位的三项活动,并且给这三项活动取了三个非常吸引人的名字:“东中西大定位”、“东中西大比拼”、“东中西大联盟”,把学生真正摆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尽情“活动”起来,通过活动来掌握地理知识。
(二)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
每当小组代表发言结束,本人再进行总结,在总结时我都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在总结东部地带的优、劣势时,我通过一段视频播放,补充了有关全国最具实力的东部四大工业基地各自的风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东部 “工业发达”这一优势。在总结中部地带的优、劣势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文字、图片的形式,补充了有关中部地带的农业状况、工业状况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原来中部的农业、工业是有一定基础的。在总结西部地带的优、劣势时,我通过让学生欣赏一则生动形象绕口令,补充了有关 “西部地区人民生活”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西部地区的工业落后、交通落后状况,活跃了课堂气氛。生动、丰富的事实材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不足之处:
(一)动态的教学设计,教师缺少“活”的语言——“接口令”
由于本人设计的三项活动都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尤其是活动二:“东中西大比拼”,通过激励学生去发现、去读图分析、探究,来获取有关知识。每个小组同学整理的结论与我本人教学预设的结论是不可能一致的。当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完后,作为教师,我的评价语言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不错”、“真棒”,还应更“活”一些、具体一些。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区分对待,因人而异。要做好这点,身为教师必须掌握有扎实的地理教学基本功才行。
(二)学生探究问题深度不够
虽然本人在教学中力图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_??°???_,体现开放式的_??°???_教学。但是我还是放手不够大胆,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是停流于浅层次,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缺乏自主的、有创意的、有个性的探究或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