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薇(节选)
情感导入
背景介绍
整体把握
文本赏析
目录
情感导入
章
第
一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
《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背景介绍
章
第
二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
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
颂、鲁颂和商颂。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
类。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
说的内容。
《诗经》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整体感知
章
第
三
S
w
T
o
诗中的地点是?
文章采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整体感知
文本赏析
章
第
四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戍边战士思乡
开头没写思乡,写采薇,这是《诗经》中的哪一种手法?还有哪些章用了这种手法?
--兴
1-4的章都用了兴的手法。
1-3章都是以采薇起兴。
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兴。
作者写采薇,不仅有兴的作用,还应该有其它用意,要不,为什么不写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吗?
暗示了战事的艰苦。
战士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饥;另外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句,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但也有变化,试说出。
写采薇从生到老的变化。
反映了作战时间之长,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行。
暗示时间的流逝,增强思乡的表达效果。
那么战士思家,他们有没有回去呢?
没有。
这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主动的去作战。
第四、五章具体描写了边关战事,都写了哪些与战斗有关的事物呢?
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整齐的队列、熟练的动作、精良的装备等。
战士们对自己军队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面对强敌,雄纠纠,气昂昂,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战事的胜利(一月三捷)。
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
多年的在外作战,音书断绝,
家乡的亲人还在否?人事变化大否?(“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古诗十九首》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何谁?
这首诗歌写
到在国家危难之时,
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
战,个人利益服从
国家利益。
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
实意义。
课后作业
作业设计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
愁”的新的体验。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
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
同学分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