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亭
集
序
目 录
壹 诗文导读
贰 字词解析
叁 诗文赏析
肆 拓展学习
壹 诗文导读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戈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作者介绍
《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朗,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作者逸事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作者逸事
以书换鹅
《晋中兴书》载:山阴有一位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抒发,也很想求王羲之给写一本《黄庭经》。他早已把帛纸准备好,但当时的王羲之已名声在外,这位道士担心王羲之不肯答应。后来,经多方打听,道士了解到王羲之平素非常喜欢鹅,就特地养了一群十分逗人喜爱的大肥鹅,以便见机行动。
以书换鹅
有一天,王羲之坐船路过山阴一带,道士闻讯后,把他那一群鹅赶往王羲之经过的地方。王羲之看到河里,游着的一群白鹅,两掌拨水,昂首前进,羽毛白净,形态优美,心里别提有多喜欢了。他停下船看了又看,一直舍不得离开。
一旁的道士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认为机会来到了,询问王羲之是否想把这些鹅带走。王羲之让道士开个价钱。道士故作姿态地说:这么好的鹅哪能舍得卖掉。不过先生您要是真喜欢,就给我写一本经来还。王羲之一听这话,马上答应,当即兴致勃勃地用了半天时间写好一卷《黄庭经》交给道士。道士如获至宝,立即把那一群鹅装在笼子里,让王羲之随船带走。
贰 字词解析
翻译文句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
生词注音
癸
guǐ
骋
chěng
骸
hái
湍
tuān
稽
jī
觞
shāng
嗟
jiē
悼
dào
叁 诗文赏析
记会
概叹
明意
写景状物
畅叙幽情
所遇既倦
所欣已陈
终期于尽
昔感合一
虚诞妄作
乐
痛
悲
兰亭序集
在聚会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痛
乐
悲
思 考
俯 仰
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问题一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问题二
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问题三
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地胜
环境优美之乐
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事趣
相聚诗酒之乐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时美
气候宜人之乐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人杰
名士相聚之乐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兴雅
生活美好之乐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痛之一
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所遇既倦)
痛之二
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所欣已陈)
痛之三
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抗拒(终期于尽)
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西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净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鹤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总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肆 拓展学习
课后练习
每人写一句总结自己的感悟,一起交流。
练习
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示例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 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 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 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 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 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 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 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 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周国平
拓展学习
请将你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
课后作业
兰
亭
集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