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学习目标
记住战国七雄的名字,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得秦国强大起来
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复习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 农具和 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业、 业、
业、 业以及 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 交换市场,
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铁制
牛耕
青铜
冶铁
纺织
煮盐
漆器
商品
金属
知识点一
复习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王室衰微
1.制度变化:西周的各种制度在 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 ,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
逐步瓦解。?
2.王室衰微: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 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 ”,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 。?
3.政由方伯: 地位下降,大的 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春秋
世袭
分封制
洛邑
共主
经济支持
周王室
诸侯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复习知识点三
诸侯争霸
1.表现: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 ”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 、 、 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 和
也先后北上争霸。?
2.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 ”“ ”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
尊王攘夷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吴国
越国
诸华
诸夏
民族交融
战国七雄是主要通过哪两件大事形成的,七雄分别是那几个国家?
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独立自学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P31-34,并在课本上标注下来
分裂局面下的兼并-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主要通过哪两件大事形成的,七雄分别是那几个国家?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中)
匈
奴
燕
齐
楚
秦
宋
吴
越
晋
赵
魏
韩
三 家 分 晋
齐
田氏代齐
燕
楚
秦
晋
东南西北到中来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家(赵魏韩)分晋、田氏代齐
五霸变七雄
二、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
桂陵之战(魏PK齐)围魏救赵(孙膑庞涓)
马陵之战(魏PK齐)减灶诱敌(十万之军)
长平之战(秦PK赵)纸上谈兵(坑杀40万)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想一想
1、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
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经过战国时期连绵的兼并战争,最终哪个国家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秦
秦国强大的起点---商鞅变法
立木为信
(2)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支持者?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
为适应政治封建经济发展的变化,进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1)商鞅变法的背景有哪些?
舌战群儒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必法古
(3)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性质?
2.经济: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3.军事:
奖励军功,授予爵位和土地
1.政治:
建立县制,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编定户籍,严明法度。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国富
兵强
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免徭役;统一度量衡。
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4)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作为两千多年前卓有成效的一场改革,对于今天的我们的改革有什么样的启示?
想一想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
秦国崛起的助力---都江堰
右图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位于哪里?是谁修建的?它主要有什么作用?
1 修建
3 作用
4 影响
2 构成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防洪、灌溉、水运等。
天府之国;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
控制内江的喉咙
东汉李冰石像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1、材料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谁?
2、他们在历史上共同的贡献是什么?
1、大禹和李冰;
2、领导人们治理洪水。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美丽的都江堰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 。?
2.构成:都江堰由 和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 、 和 三个主体工程。?
3.功能: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 、 、
等多方面的作用。?
4.影响:建成之后, 成为沃野,被称为“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李冰
都江堰
渠首
灌溉网
鱼嘴
宝瓶口
飞沙堰
防洪
灌溉
水运
成都平原
天府之国
本课小结
春秋末期是非多,三家分晋田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七雄秦第一。
商鞅变法成效大,秦国强大的起点。
都江堰成天府出,秦国崛起天助力。
牛刀小试
1、小明观察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一个诸侯国曾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而在战国形势图上却找不到,该诸侯国应该是( ) A.晋 B.齐 C.楚 D.秦
A
2、现在的湖南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下列哪个诸侯国( )
A.秦国 B.齐国 C.楚国 D.燕国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效果最显著的是 ( )
A.吴起变法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李悝变法
C
C
4、材料分析:《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为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1)材料中的“商君”指谁?
(2)材料中记载了“商君”的什么活动?
(3)这些史实给你哪些启示?
商君指的是商鞅
商鞅在秦国进行的变法
改革能促进经济发展,是富国强兵的有效途径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