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课件(33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5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课件(33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4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9 18:5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富源县第六中学
陈正坤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知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走近作者



(1036——1101),
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
晁补之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写作背景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长江向东流去不舍昼夜,千百年来,滚滚波浪洗汰了无数英雄人物。那西边旧营垒处,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石壁陡峭直插云天,怒涛拍打着江岸,卷起千万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山江壮美如画,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瑜,英雄姿态勃发,小乔刚嫁了过来。他手摇着羽毛扇,头戴着青丝帛头巾,说笑之间,曹操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了灰烬。精神驰骋于(三国)古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生出白发。人生就象一场梦,还是端起酒杯来洒酒酬明月吧!
整体感知:
上阕:赤壁之景
下阕:人生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写景上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
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上阕具体写了赤壁哪些景物?
明确:大江,乱石,惊涛,千堆雪
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请简要分析。




字词

穿




特点
险怪
高峭
汹涌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水色纯白
角度




修辞
夸张
比拟
比喻
基调
雄奇壮阔
气势磅礴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由景及人、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对景色的描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赞写周瑜作了铺垫。
本词下阕是怎样写周瑜的?
小乔初嫁
年轻有为
雄姿英发
威武英俊
羽扇纶巾
儒雅潇洒
谈笑间,
从容不迫
樯橹灰飞烟灭
指挥若定
下片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时,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1、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轻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
2、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的潇洒风姿。
3、渴望像周瑜一样被信任。(小乔之姐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亲戚关系,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立功业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这正是作者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这也能补正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原因)
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唯独怀想周瑜?
知人论世
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多次。
哲宗立:废新法,信旧党,苏轼被召回,
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
新法,因而再次遭贬,先后在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
官。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
谪惠州,儋州(今海南岛)
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召回,途中病死于
常州,终年65岁。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
怀古伤今
对比当中
感伤自我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两种解释:一种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
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矛盾的。他兼采儒、道、佛三家思想,一方面瞻仰屈原、周瑜等,能经世济时,建功立业;一方面又追慕老庄、陶潜等,想超然物外,旷达无拘。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词中江山如画、英雄至伟,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的情感,也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
因而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感的产生其实是尚未实现青云之志的结果。
旷达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坚强地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不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而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学会旷达,我们不再因生活中几句逆耳的言语而耿耿于怀;学会旷达,我们不再因生活中些许所谓的烦恼而忧心忡忡;学会旷达,我们站在人生另一个高度上去看待和审视周围的人和事。
词人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作此词。词上阕绘长江,咏赤壁,长江与赤壁构成历史画卷。下阕怀周瑜,悲己身,羽扇与樯橹生出现实感喟。全词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壮阔,气魄宏大,格调雄浑,最能代表苏轼豪放词风格,是宋词中精品。
课文小结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