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鲁迅
寒暄 送灶 陈抟 朱拓 荸荠
门槛 咀嚼 渣滓 炮烙 窈陷
草窠 蹙缩 歆享 牲醴 唾弃
蹒跚 一瞥 驯熟 俨然 醉醺醺
xuān
zào
tuán
tà
bí qi
k?n
j? jué
z?
páoluò
y?o
kē
cù
xīn
l?
tuò
pánshān
piē
xùn
y?n
xūn
正音
完成导学案14页基础知识部分
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品
1、《呐喊》,收集了1918~1922年小说,如《狂人日记》(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小说集:
2、《彷徨》,收集了1924~1925年小说,如《祝福》、《伤逝》、《离婚》等,共11篇。
3、《故事新编》,收集了1922~1935年小说,《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等,共8篇。
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回忆性散文。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本文创作背景
快速阅读导学案13页知背景部分
解文题:
快速阅读导学案13页解文题部分
小说知识简介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定义:
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自然和社会)
情节发展顺序: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分类:
1、按篇幅分:
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六万字以上)、中篇小说(三到五万字)
2、按年代分:
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
3、按题材分:
科幻小说、城市小说、改革小说、乡村小说、武侠小说、悬疑小说、推理小说等等
4、按流派分: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古典主义、意识流小说等等
整体感知
1、按以下顺序梳理全文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1~2
结局 3~33
开端 34~53
发展 54~65
高潮 66~111
尾声 112
回到鲁镇
听闻死讯
逃做女工
被迫再嫁
沦为乞丐
亲历“祝福”
倒叙
2、本文采取倒叙顺序的作用
①从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从人物矛盾关系上,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愤怒不满,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尖锐矛盾,暗示本文反封建的主题。
③从环境角度上,祥林嫂凄凉的死与富人们喜庆的祝福场面对比,渲染浓厚的悲剧氛围,反衬人物的悲剧命运。
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
语言、动作、肖像(外貌、
容貌、穿着)、神态、心理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1)肖像描写(三次):
初到鲁家 第34段 17页
再回鲁家 第66段 20页
死前相遇 第3段 15页
满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
充满悲伤,但仍有希望
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
三白眼:瞳仁周围有三个地方出现眼白,因此叫“三白眼”。眼白多,瞳仁小。“三白眼”的人个性比较强,有时强到六亲不认。瞳仁在眼白的下方的叫“下三白”,这种人非常阴险毒辣,电视上的汉奸走狗基本上就是这种眼型。
象眼:眼睛长得很小却很长,往往眯成一条线,像大象的眼睛。 这种人善于思考问题,精明,属于理智型的人。
三角眼:不仅生性多疑,而且暗藏杀心恶意,阴险狡诈,非常不好相处,是容易惹来凶杀灾厄之人。
丹凤眼:美女
眼睛类型与性格
再到鲁镇——
初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安分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
内心痛苦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又有希望
被问起额上伤疤——
瞪着眼睛
无言的反抗
拓展:找眼睛
小结:肖像描写的作用
①塑造祥林嫂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的艺术形象。
②表面上是肖像描写,实际上,暗地里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命运变化,艺术地呈现了祥林嫂一步步被逼向死亡的过程。
(2)语言描写:
1、自述阿毛之死
2、与刘妈关于“捐门槛”的对话
3、与“我”关于灵魂的对话
反反复复,突出了祥林嫂的痛哭自责
加重了祥林嫂的负担
展示祥林嫂的矛盾心理,“我”的话使她的希望彻底破灭
(3)细节描写:
15页:
她一手提着竹篮···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特写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4)动作描写:
以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的第三小题为例分析
打开课本第25页
总结: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共性:勤劳、善良、安分、蒙昧
个性:顽强、倔强
但这种个性并不能让她在旧社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依然是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走向死亡的道路。
鲁四老爷
农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典型
政治上:迂腐、保守
思想上:守旧、深受儒家和理学影响
为人上:伪善自私、冷酷无情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
鲁四婶
粉碎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自私冷漠,从头至尾只把祥林嫂当作工具,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柳妈
受压迫的妇女,善良
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
同情祥林嫂,但最终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鲁镇人们
被封建思想支配、蒙昧、麻木
婆婆
残暴自私、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大伯
麻木冷酷、封建家长制的帮凶
“我”
想启蒙人民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具有正义感,但又软弱无能,并不能真正帮助人民解决问题,遇事只能自己逃跑。
讨论: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深入研讨
祥林嫂的死因
客观原因:
饥寒交迫
主要原因:
无容身之所,走投无路
地主阶级:鲁四老爷鄙视她,骂她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让她参与祭祀
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没有准备向命运抗争,命运便会显示其威力。
---马基雅弗利
思考:
祥林嫂有没有抗争过?她是如何抗争的?分别说明了什么?
逃:山中出逃,到鲁镇做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问:问“我”灵魂与地狱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追求人的权利平等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我们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逃
撞
捐
躲避被卖
不愿改嫁
顺从“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屈服
实质上:
这些抗争只是为了解决眼前暂时的问题和困难,缺乏对命运的明确的认识,没有明确的抗争对象和方式,落后和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突出的元素。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命运所压倒。
---贝多芬
做自己命运的主宰,是每个人最大的愿望,也是最大的幸福。
祥林嫂不是不想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是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因为···
祥林嫂的死还有根本原因,请大家深入思考!
祥林嫂死的根本原因!
贞节
秩序
三从
祭祀
迷信
从一而终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男尊女卑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清白、圣洁
鬼神、阴间、灵魂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政权
族权
神权
夫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的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毛泽东
祥林嫂这位农村劳动妇女正是受到这四条绳索的多重绞杀,虽具有传统女性的种种优点,但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最终走向灭亡。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准确理解小说主题
主题: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只能逐渐走向死亡,而且不单是肉体上的死亡,更是灵魂上的死亡!
思考:
祥林嫂的命运可谓凄惨,死去也是必然。然而作者却特意把祥林嫂的死安排在一个特殊的氛围——“祝福”里,为什么?
赏析小说环境描写
1.小说共写了几次“祝福”?各有什么作用?
三次“祝福”:
第一次“祝福”:第2段1-7行,14页
第二次“祝福”:第20、21、24页
第三次“祝福”:第24页
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暗示人物悲惨的命运
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首尾呼应,富人祈求幸福,穷人已经死去,在对比中深化主题,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思考:
小说明明写得是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者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而是以“祝福”为题?
以“祝福”为题:
(1)“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贯穿全文,与故事发展有密切关系。
(3)祥林嫂死于“祝福”期间,通过与祝福时的热闹氛围相对比,深化主题,突出作品的悲剧色彩。
(2)“祝福”的场景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让故事笼罩在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之下。
小说题目含义(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两层含义
小说题目作用
1、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神雕侠侣》
2、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包身工》
3、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祝福》
4、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展开情节。《武
松打虎》
5、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
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北京青年》
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
思考,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
阅读的冲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7、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
《铁齿铜牙纪晓岚》
8、运用手法(比喻、象征、对比等),
具有象征意义。《变色龙》
2.小说中还多次描写了雪景,有什么作用?
雪景描写:
1、第14页,第2段
2、第17页,第32段
3、第24页,第112段
为祥林嫂的死渲染了悲凉气氛
表达了“我”像雪一样的心情,无可奈何而又无法言说的悲愤
增添了悲剧氛围,暗示主题,借助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的暂时得意
3.小说中还多次提到了春天,有什么象征意义?
春天描写:
1.死了丈夫:春天
2.被逼改嫁:春天
3.失去老六:春天
4.失去爱子:春末
5.寂然死去:迎春之时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是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即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是不能有希望的女人!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鲁迅先生《我之节烈观》
结束语:
祥林嫂是不幸的,她的命运不只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制度和文化的悲剧。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遇到了更先进的思想,拥有更先进的制度,我们正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我们正生活在阳光灿烂的春天里。
作业:
1.观看北京电影制片厂出版
的电影《祝福》
2.完成本课练习
完